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喲
為什麼旁邊沒有雲彩
我等待着美麗的姑娘喲
你為什麼還不到來喲嗬
由瑪拉沁夫、海默兩人填詞、
通福作曲的對唱情歌
《敖包相會》曾經紅遍大江南北,
至今廣為傳唱。
這首動人的《敖包相會》
改編自海拉爾河畔的一首古老的情歌,
歌曲中不僅描繪了草原夜空的遼闊、明朗,
還訴說一個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
讓無數的聽衆對此念念不忘。
如果我們簡單地從歌曲理解,理所當然地認為敖包是草原青年男女約會、談情說愛的地方。
其實,我們一直都錯了,敖包絕不是男女青年相會的地方,而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載體。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傳統的習俗,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現形式之一。
錫林郭勒盟是祭敖包曆史遺存保存較為完整的地區。2006年5月20日,由内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申報的祭敖包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敖包是蒙古語,意即"堆子" ,也有譯成“腦包”、“鄂博”的,意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頭堆”、“土堆”或“木塊堆”。舊時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頭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樹枝壘成的。多築于山頂丘陵之上,一般呈圓形,頂端插有柳條等,形似烽火台。
在古代,蒙古人把一切萬物都看作神靈來崇拜,從而也崇拜山川及大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管這些部分的神靈。這種聖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個别的兩類。個别的聖地就是敖包。這種聖地也是各家族在自己的領地建起來的假山。蒙古族祭祀敖包并崇拜有加,大概緣于古代的祭聖山。祭聖山又與成吉思汗時代不無關系。
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在早期被蔑爾乞特人追趕時,藏在不罕山裡蔑爾乞特人繞山三圈沒有抓住成吉思汗。蔑爾乞特人遠去,成吉思汗下山後說:不罕山掩護了我,保住了我的性命,我将每天祭祀,每日祝禱,讓我的子孫都知道這件事。說完,即“挂其帶于頸,懸其冠于腕,以手椎膺,對日九拜,酒奠而禱。”元代,忽必烈曾制典,封建皇帝與蒙古諸王,每年必須緻祭名山大川。由于有的地方沒有山或離山較遠,群衆就“壘石像山,視之為神”。
每一個敖包都有固定的正式祭祀時間,一般在陰曆五月初三到六月中旬之間,但大多數敖包在陰曆五月十三進行祭祀。祭祀敖包時,幾十裡乃至上百裡遠的牧民都要帶着祭品趕來,敖包前擺放羊背子、奶食、聖酒供品。早期的敖包祭祀儀式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拜析禱。藏傳佛教傳人之後則由喇嘛誦經吹法号,焚香點火。牧民們面向主祭,圍跪在敖包前,祈求降福,保佑人畜兩旺。
敖包祭祀也有許多傳統禁忌,由于現存的大多數敖包他為男性祭祀敖包,最普遍的是祭祀時不允許女性登上敖包,祭把儀式結束後才可以與男性一起順時針方向繞敖包三圈,并将帶來的祭品撒向敖包。忙碌了一個着天的牧人們也得以借此機會聚首,舉行傳統的賽馬、射箭、摔跤等文體活動,進行日用商品交易。而青年男女也借此機會,互相結識交往,尋找伴侶。
歌曲《敖包相會》應該描寫的是祭青年男女相約在祭祀結束之後見面,而姑娘未按時赴約的怅惘心情。
來源:錫林郭勒盟旅發委微信公衆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