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青于墨,頭條号@青于墨,禁止搬運
《流言》收錄的五十多篇散文,均是張愛玲在20多歲時完成的。
這些散文展現了張愛玲成長、學習、和生活經曆,以及她對這個世界的觀察與認識。
家庭的不幸、愛缺失以及對外界的敏感,這些都促使她用細膩的文筆刻畫衆生百态。
出身名門的張愛玲,對世俗生活卻有一種發自内心的親近和認同。她的筆下充滿了色、香、味,五彩斑斓的世界中自有一種生活美學。
正如她曾經表示:
“我願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為一個警告,設法除去一般知書識字的人嚼文嚼字的積習,從柴米油鹽、肥皂、水與太陽之中去尋找實際的人生。”
在芸芸衆生的熱鬧中,張愛玲又有着清醒與落寞。這可能與當時整個時代背景還有她的原生家庭環境有關。
所以在她描寫的生活的樂趣中又浸滿了悲涼和失落,她渴望現世安穩,同時又覺得随時會有更大的破壞打斷眼前的安甯。
張愛玲講得最多是家長裡短,飲食男女,充滿人間煙火氣。
回憶這東西若是有氣味的話,那就是樟腦的香,甜而穩妥,像記得分明的快樂,甜而怅惘,像忘卻了的憂愁。
張愛玲喜歡動用感官描述一樣東西。把抽象的回憶喻作樟腦香氣,回憶帶來的心情對應“甜”和“穩妥”。
回憶其實有樂也有苦,回憶就像濾波器,很多煩惱被濾掉,留下更多的是美好。即使有愁苦,也值得回味。
回憶總是憂喜參雜,快樂是“甜”的,對于煩惱則會選擇淡化,淡化成“穩妥”,但終究是,不思量、自難忘。
時過境遷,我們總是對回憶寬容。
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别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這句話的出處,是一段讓人唏噓的故事。
他曾對她說:“哦,你也在這裡嗎?”随後,命運的翻雲覆雨手讓女子一生如浮萍。
命途多舛的女子反複回憶起年少時的那一場腼腆、羞澀、自由爛漫的相遇。
若是過得幸福,過去也便不值得回味。隻有不幸的人才會不斷回想過去,那些褪色的幸福是荒涼生活裡僅存的慰籍,不然何以挨過年月的摧殘?
人世間短暫的相逢竟然可以溫暖一生。不悲傷,但蒼涼。
可是他們還能怎樣?本該如此,也隻能如此。
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這種咬齧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這是張愛玲的一句廣為知曉的名句。結合原文語境才發現,這寫的是一個社恐的糾結。
“生命華美的袍”,象征着張愛玲非常豐富又安靜的内心世界,而她反感人人都習以為常的“社交”。
在這“不想為,卻又不得不為”的沖突中,“煩惱”像虱子一樣,爬滿了原本屬于她的華美又純粹的衣袍,粗暴地侵入了她的精神世界。
被世俗凡人雜事所“搔癢”,華美的袍是給外人看的,内心感覺到的痛苦是不為人知的。
從那裡我得到了教訓——老教訓:想做什麼,立刻去做,都許來不及了。“人”是最拿不準的東西。
想起小時候搖頭晃腦地背的兩句詩:“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如果你想要做什麼,不要有太多顧慮,更不要等“以後”。
因為時光是很無情的,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不但會耗盡了你的力氣,甚至連念頭也淡薄起來。
對于當時熱切盼望的事情,竟然再也不想提起。每個階段的心境都大不相同。
想做什麼就去馬上做,不要辜負了此時正在年輕的你,此時正興趣盎然的你。
人類天生的是愛管閑事。為什麼我們不向彼此的私生活裡偷偷的看一眼呢,既然被看者沒有多大損失而看的人顯然得到了片刻的愉悅?凡事牽涉到快樂的授受上,就犯不着斤斤計較了。較量些什麼呢?——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廣為流傳的“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結合語境,可以看出張愛玲對世俗生活的悲憫。
很多人總是通過窺探别人的隐私而獲得一定的快樂,這恐怕是因為他們自己的生活就很艱難。期盼借看到别人糟糕的生活來安慰自己——原來大家都沒有特别稱心如意。
有限的生命裡,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而磨難似乎是無窮無盡的。
因此,假如能從窺探别人私生活那裡得到片刻的愉悅,被看者也不要計較了。
人生不就是這樣,笑笑别人,再給别人笑笑。
極端的病态與極端覺悟的人究竟不多。時代是這麼沉重,不容易那麼容易就大徹大悟。這些年來,人類到底也這麼生活了下來,可見瘋狂是瘋狂,還是有分寸。想起張愛玲小說集《傳奇》初版扉頁上有作者這樣的題詞:“書名叫傳奇,目的是在傳奇裡面尋找普通人,在普通人裡尋找傳奇。”
沒有超俗的理想、過人的理性、超凡的毅力、超越的美德,他們不過是按照世俗的要求和自己的常識處世行事,幹不出驚天動地的大事,過着平淡無奇的生活,而已。
即使偶爾成為“傳奇”,生命中更多的是平凡的日子。
在張愛玲看來,普羅大衆需要的還是平實的生活,畢竟生存是第一位的。
所以,普通人沒有資本太過瘋狂、太過不切實際,總歸還有着一定的分寸。
人生恐怕就是這樣的罷?生命即是麻煩,怕麻煩,不如死了好。麻煩剛剛完了,人也完了。
人生就是不斷遇到麻煩、不斷解決麻煩、又迎來新麻煩。
遇到麻煩,與其無休止的抱怨、焦慮、恐懼,倒不如靜下心來,專注于去解決。
無論麻煩是否能得到解決,都要向前看。因為人生不會一勞永逸,一個麻煩解決了,後面又會冒出來新的麻煩。
這個循環往複的過程,直至生命的盡頭才得以結束。
木心也說,“生命就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你要知道,生活中遇到麻煩,本就是常态。
生活的戲劇化是不健康的。像我們這樣生長在都市文化中的人,總是先看見海的圖畫,後看見海;先讀到愛情小說,後知道愛;我們對于生活的體驗往往是第二輪的,借助于人為的戲劇,因此在生活與生活的戲劇化之間很難劃界。我們常說戲如人生,觀望着劇中人的生活,仿佛自己也有了生活的經驗。
其實不然,很多事情,僅僅是見過,或者知道理論,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對于生活的體驗往往是第二輪的”,其實這種對于生活的體驗還不夠真切、不夠純粹。
很多事情是需要切身經曆了才能理解,很多道理是需要有了親自實踐才能領悟。
成長就是這樣,是沒有辦法走捷徑的。
抄襲是最隆重的贊美。這句話出自《更衣記》,講的是張愛玲對當時時裝的一些看法。
“抄襲是最隆重的贊美”,說得是當時時裝圈的一種現象。不過,現在也是如此。
什麼服裝款式流行商家就大量仿造,消費者就一窩蜂去購買。
“抄襲是最隆重的贊美”,在今天的适用領域恐怕更廣。各種抄襲、借鑒、融梗,層出不窮。
(又比如作為自媒體創作者的墨醬,經常辛辛苦苦寫的文章經常被搬運、被洗稿。)
因為承認好所以才抄襲,變成了對原創者的一種肯定。
這不是一個好的思路,希望大家都能多動動腦子,多為熱愛的東西付出些真誠。
《流言》裡的張愛玲,很真實、很有趣、很有想法。
她善于從看似微末的角落裡發現并享受樂趣,看似淺薄的金錢、服飾、玩樂都能讓她體味到人生的歡悅,但她并不僅停留于此,而是順理成章地将之轉化為精神上的愉悅。
她用天賦樣的審美眼光打量着自己和身邊人的衣食住行,加上對語言文字的絕妙駕馭,散文集《流言》讀起來像是與作者交流。
張愛玲文中說,“詩人向他自己說話,被世人偷聽了去。”
流言是小市民的“私語”,是自诩為“小市民”的她的呢喃 。
【end】
作者:青于墨,頭條号@青于墨,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