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梁祝”故事始于晉朝。現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載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張讀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學性的渲染。其大緻輪廓是,“英台,上虞祝氏女,僞為男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就這樣這篇記載後來便成為了一個美麗、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多少年以來就流傳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傳在俊美的龍山腳下。
故事說的是,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随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杭州訪師求學。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台求學心切,僞裝賣蔔者,對祝員外說:"按卦而斷,還是讓令愛出門的好。"祝父見女兒喬扮男裝,一無破綻,為了不忍使她失望,隻得勉強應允。英台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學的會稽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
不一日,二人來到杭州城的萬松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梁祝同學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愛山伯,但山伯卻始終不知她是女子,隻念兄弟之情,并沒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台隻得倉促回鄉。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裡相送途中,英台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樸,不解其故。英台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願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将英台許配給鄮城太守之子馬文才。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台相會,淚眼相向,凄然而别。臨别時,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後梁山伯被朝廷诏為鄞縣縣令。然山伯憂郁成疾,不久身亡。遺命葬鄮城九龍墟。英台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翩然躍入墳中,墓複合攏,風停雨霁,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跹飛舞。
如今“梁祝”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人們無不把縣令之子馬文才作為破壞梁祝愛情的不光彩的第三者角色,千百年來,馬文才赢得罵聲無數。人們肆意地用各種語言、各種形象醜化他。在廣大民衆的心目中,馬文才是個不學無術之徒,是個腦滿腸肥的連纨绔子弟,不配享有“文才”之名。在江蘇一帶,民間傳說馬文才變成了洪澤湖裡的“馬郎魚”;在浙江甯波,馬文才成了梁山伯廟管廟門廟祝;而在浙江景甯畲族自治縣,當地人往往把趕公豬叫做趕“馬文才”。那麼,馬文才在梁祝故事中真的是第三者嗎?還是梁山伯是第三者呢?就讓大家再一次回顧梁山伯、祝英台的愛情之路,看一看誰才是梁祝故事中真正的第三者!
這是一個正值江南三月的一天,在一個風光明媚、雜花生樹的路旁小亭中,祝英台邂逅了由會稽而來的梁山伯,雙方一見如故,相談甚歡,于是結為異姓兄弟,結伴同行。到了杭州城外的“崇绮書院”,一同拜師入學,朝夕勤苦攻讀詩書。兩人耳鬓厮磨,日久生情。祝英台多次暗示愛戀之意,但因為梁山伯沒有反應,恐怕會弄得不可收拾而始終不敢明示。略嫌木讷而且長祝英台一歲的梁山伯,竟然沒有發覺祝英台是個女孩。這件事就這樣拖了下來,一晃過了三年。
恰好祝英台的父親祝員外催促祝英台回鄉,梁山伯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回鄉後不久,鄮城馬姓世族風聞祝英台賢德之名,央媒人上門提親,男方就是馬文才,也是當地一個頗具儒雅之名的士子。祝、馬兩家有這樣的婚事也算是門當戶對的。對梁山伯失意的祝英台在父母“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要求下無奈地答應了這門親事。
消息傳開,梁山伯聽聞祝英台居然是個紅粉佳人,恍如晴天霹靂。回想三年同窗的點點滴滴,一同切磋學問,相互照顧扶持;風嫠展書讀,挑燈寫文章;春來花叢溫步,秋夜暢談理想;關懷疾病,分享歡樂;再木讷的人也明白是怎麼回事啊!心急如焚的梁山伯迫不及待地趕到祝家,怎奈木已成舟,隻有淚眼相向,凄然而别。
當時士族之風盛行,祝員深知重門第、講門閥的重要,況且兩家已經有了婚約,是不能随意更改的,祝家怎麼可能因照顧小女兒的情意而丢掉臉面的呢?祝員外不僅斷然拒絕梁山伯的求親,而且百般遮掩,生怕馬家得知此事,而另一方的馬文才正做着迎得佳人歸的美夢!
此時的祝英台雖然明白自己深深愛着梁山伯,但已經答應了馬家求婚,現在梁山伯向她一吐衷腸,她可是肝腸寸斷啊,怎麼辦?無法可想的她隻能用“拖延戰術”,希望借時間來改變一切。主意既定,祝英台私下派人送信給梁山伯,希望他暫時隐忍一切,努力求取功名,以圖借烜赫的聲勢來扭轉一切,并表示對梁山伯海枯石爛,此情不渝。
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祝英台已經是年近二十歲的人了,已成了待字閨中的大齡女青年。馬家一再催促,父母也心急如焚,祝英台就是不肯點頭答應,此時的馬文才,也略聞風聲,然而在見過祝英台一面之後,他深深地被這個女子所吸引,他決意娶她,用自己的愛來改變她。在祝英台甚至不惜以死相脅父母之後,祝家無奈地向馬家提出晚婚的請求,為了得到祝英台,馬文才說服了自己的父母。到雙方家庭約定:婚事等到祝英台過了二十歲生日再說。
此時,皇天不負苦心人,在愛情這一偉大動力的驅使下,梁山伯終于獲取了功名,又恰好被朝廷任命為鄞縣縣令。梁山伯到任以後,就忙着施政聽訟,便把自己的婚事一拖再拖,一直拖延了許久。其實,面對世代為官、宗族繁盛的鄞縣馬家,梁山伯實在想不出什麼充分的理由來橫刀奪愛。于是,憂心如焚、悶悶不樂的梁山伯終至于積郁成疾,一病不起,溘然而逝。
得知此訊,祝英台先是目瞪口呆,繼而放聲大哭,既哭梁郎的可憐,也哭自己的可悲,更哭梁郎的無能。這邊是愁雲慘霧,了無生趣;那邊是催婚使者不斷。祝英台的父母用盡了方法,一面好言相勸,一面苦苦哀求,祝英台萬念俱灰,而且也再沒有理由加以搪塞,于是心思一橫,答應了擇吉出嫁馬家。
梁山伯死後,他的親友遵照他的遺願将他葬在縣城西郊邵家渡山麓,意思是要一睹祝英台出嫁時喜船路過的風彩。祝英台自然是為了情郎,非要在出嫁時經過邵家渡不可了。更提出要到昔日的同窗好友梁山伯的墓上去祭拜一番的要求。此時馬文才已深知此中内情,他也同情、敬佩這樣的女子,他對祝英台的愛情更深了。在他的支持下,馬家勉強答應了這個不合情理的請求。
祝英台的喜船經過邵家渡時,馬家迎親執事人等,原想順風急駛,讓船來不及靠岸就駛過邵家渡,如果要拜墓,等三朝過後與新郎雙雙前往也不為遲。誰料船至邵家渡時,忽然狂風大作,江面波濤洶湧,喜船連忙靠岸避風,祝英台也就從容上岸。前往梁山伯墳前祭拜。一聲哀号,傷心欲絕,刹那間天搖地動,飛砂走石,白天好象刹那間變成了黑夜,就在迎親和送親的執事人員大驚失色時,忽見墳前裂開一條一尺多寬的隙縫,說時遲那時快,祝英台一躍而入。轉瞬風停地平,一切恢複正常。于是,馬、祝兩家婚事戛然停止,梁祝愛情得以天長地久!
從梁祝故事不難看出,雖然梁山伯與祝英台認識較早,但并沒有談婚論嫁之說,梁祝之間僅是比較要好的同窗而已。盡管祝英台認為梁山伯是自己心儀的終身伴侶,而梁山伯自己從來沒有此念。反而倒是馬家提親在前,使馬、祝兩家結成了姻親。再說,從整個故事來看,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求學之時,并沒有馬文才;而在馬家求婚、祝英台有了婚約之後,便有了梁山伯的求親。這樣才形成了祝英台和梁山伯、馬文才的三角婚姻。說到這裡,梁山伯和馬文才,誰是真正的第三者,也就不言自明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