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學蟲洞
舍利指的是佛、僧人死後留下的骨身,廣義的舍利包含3種。第一種是全身舍利,死後不經火化但肉身不腐,也稱“肉身菩薩”;
第二種是碎身舍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舍利子”,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後結成的物質,就是舍利子;第三種是法身舍利,指的是佛教的經典。
平時提起舍利,一般都是指舍利子,本文讨論的也是這一種情況。人們認為,舍利子跟功德有關,隻有得道高僧的遺體火化才會出現舍利,且功德越高,舍利就越堅硬、數量越多。
但也有人覺得,舍利子隻是人體形成的“結石”,是“騙局”。那麼,如果從科學角度來分析,舍利到底是什麼,它是怎麼形成的?
“舍利子”之謎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公元前623年出生于北印度迦毗羅衛國。
父親淨飯王一直希望釋迦牟尼能繼承王位,但是後者29歲那年,深感世間無常、人生苦楚,選擇出家修行,35歲創立了佛教。
80歲那年,釋迦牟尼圓寂。他的遺體火化時,大火燒到第七天才結束。弟子們在他的骨灰中發現了一塊頂骨、兩塊肩胛骨、四顆牙齒、一節指骨舍利,和84000顆舍利子。
釋迦牟尼的舍利子被視為聖物,後世修行的高僧圓寂火化時,也有小概率會留下舍利子。
1992年7月2日,中國佛學院蘇州靈岩山分院法因法師圓寂,火化後留下無數五顔六色的舍利子,并且舌根完整無損、堅硬清脆,十分罕見。
宣化法師19歲出家,被稱為“活菩薩”,是将佛教傳入西方的先驅者之一。1995年,78歲的他在美國洛杉矶圓寂,遺體連續焚燒10小時,最終留下各色舍利子共4000多顆。
隆蓮法師出生于書香世家,從小就鑽研佛學,才華橫溢,被譽為“西蜀才女”。她32歲遁入空門,此後緻力于宣揚佛法、培養佛學人才;97歲圓寂,火化後留下219顆舍利子。
高僧火化後留下舍利子的例子還有很多,以上幾位高僧隻是一部分,但普通人卻很少出現這類情況。
舍利子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除了“功德無量”這樣佛學角度的解釋外,人們也在好奇背後的科學原理。
舍利子成因的諸多猜測
1、結石說
對于舍利子的成因,坊間說法可謂五花八門,其中最為流行的便是結石說。持該說法的人認為,僧人常年食素和飲山泉水,礦物質數十年積累在人體的各個部位,等高僧圓寂火化時,便會“煉制”出結石。
這個說法乍一聽還是頗有道理的,但卻不是真正的答案。一方面,普通老百姓中也有不少素食主義者,但他們的遺體火化後并沒有出現舍利子。
此外,人體内的結石大多數是黃色的,且結石的熔點隻有200℃;但高僧的舍利子卻是五光十色,而且經受得住上千度的高溫。
2、溫度說
該觀點認為,古代人焚燒用的材料是木頭,溫度相對較低,所以會留下一些殘留,即“舍利子”;現代人用的是高溫爐,焚燒溫度高,不易産生舍利子。
其實這個說法也不嚴謹,因為現代也有高僧在高溫爐中火化,卻出現了舍利子。例如藏傳佛教喇嘛教的召烏力吉高僧,遺體在殡儀館中火化,留下了數十顆舍利子。
3、飾物遺留說
這種說法認為,高僧經常佩戴瑪瑙、玉石等飾品,遺體火化時,飾品顆粒跟人體的骨骼組織在高溫下發生反應,形成舍利子。
從科學角度揭開舍利子的形成原理
科學家通過電子掃描顯微鏡,觀察了1歲-97歲人類遺體的骨骼,并抽取樣本進行加熱研究。
結果顯示,溫度達到200℃時,骨骼出現碎裂變形和收縮;溫度升到400℃時,骨骼中的有機成分重新結合;
600℃時,骨質神奇地重新組成晶體,形狀多樣,有三角形、圓形,也有不規則的形狀;600-1200℃,重結晶現象愈發明顯,并且晶體增大;1600℃時,晶體變得圓潤,形成不同顔色的堅硬珠子,也就是舍利子。
總而言之,就是經過一定時間的焚燒,人體會被燒成骨灰,此時若持續升溫燃燒,骨質則會發生重組、融化,出現舍利子。它的化學成分,主要是磷酸鹽、矽酸鹽,此外還有碳酸鈣以及氧化物。
結語
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人專門發表“舍利子制作方法”,寫明了舍利子的人為制作方法,甚至申請了專利。
其過程,則是将骨灰、石英等材料燃燒研磨,再經過一系列工序重新合成晶體,還可以做成圓形、心形等形狀。
不論如何,舍利子在人們心中是有重要意義的,還被奉為國寶,珍藏在寺廟寶塔、博物館内。
對于信奉佛教的人來說,舍利子的意義已經超脫了它的外形,而是一種信仰。高僧雖已圓寂,但他們留下的舍利子卻繼續引領着後人向善。
————————————
本文圖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