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原文及翻譯?原文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兩浚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日:“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笃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挨,觀于大海,乃知爾醜,爾将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闾洩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霎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倉乎?号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秋水原文及翻譯?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原文。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兩浚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日:“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笃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挨,觀于大海,乃知爾醜,爾将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闾洩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霎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倉乎?号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翻譯。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條小河注人黃河。水流寬闊,兩岸和水中洲島之間,連牛馬都分辨不清。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認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這裡。順着流水向東方行走,一直到達北海,面向東看去,看不到水的盡頭。這時,河伯改變他自得的神色,擡頭仰視着海神若歎息說:“俗話所說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認為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這正是說我呀。再說,我曾經聽說(有人)認為仲尼的學識少,伯夷的義行不值得看重。開始我還不敢相信,現在我親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難以窮盡,如果我沒有來到您的身邊,那就很危險了,我将要永遠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北海若說:“不可與井底之蛙談論大海,因為它的眼界受狹小居處的局限;不可與夏天的蟲子談論冰,因為它受到時令的局限:不可與見識淺陋的鄉曲書生談論大道理,因為他受到了禮教的束縛。現在你河伯從黃河兩岸間走出,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你自己的鄙陋,可以跟你談論一些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千萬條河流流歸大海,沒有停止的時候,而大海卻并不因此而盈滿;尾闾不停地排洩海水,不知到什麼時候停止,但大海并沒有減少。無論春天還是秋天大海水位不變,無論水災還是旱災大海沒有感覺。大海的容量超過了長江、黃河的水流,簡直不能用數字來計算。但是我并沒有因此而自誇,我自認為自己列身于天地之間,接受了陰陽之氣。我在天地之間,好比是小石塊、小樹木在高山一樣,正感到自己的渺小,又怎麼會自傲自誇?計算四海在天地這個大空間裡,不正像小小的蟻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嗎?計算中原地區在四海之内,不正像米粒存放在糧倉之中嗎?世間萬物數量有萬種,人不過是其中之一種;人類雖遍布九州,但其所居之地也隻占谷食所生、舟車所通之地中的萬分之一。拿人和萬物相比,不正像一根毫毛在馬身上工樣嗎?五帝所延續的(業績),三王所争奪的(天下),仁人志士所憂慮的(事情),以天下為己任的賢能之士為之勞苦的(目标),都不過如此而已。伯夷以辭讓周王授予的職位而取得名聲,孔子以說仁’、禮’而顯示淵博。他們這樣自我誇耀,不正像你當初因河水上漲而自誇—樣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