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國機重裝為何不漲

國機重裝為何不漲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13:46:43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國機重裝為何不漲(國機重裝的退與進)1

中國二重自主設計、制造、安裝、使用的世界最高等級8萬噸模鍛壓力機,被譽為“國之重器”。資料照片

國機重裝為何不漲(國機重裝的退與進)2

世界最大規格鍛造操作機由國機重裝旗下中國重型院研制。

資料照片

國機重裝為何不漲(國機重裝的退與進)3

中國重型院自主研發的12000噸航空鋁合金厚闆張力拉伸機,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資料照片

國機重裝為何不漲(國機重裝的退與進)4

260萬噸/年沸騰床渣油鍛焊加氫反應器由國機重裝承制。資料照片

在國機重型裝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機重裝”)旗下的二重裝備德陽基地内,一座100千瓦飛輪儲能裝置示範項目已上線運行,同時一座可以批量化生産飛輪儲能裝置成台套産品的智能工廠正在基地内建設,一期工程預計年内建成投産,産能達1000套/年。

當前,我國飛輪儲能裝置市場規模預計在千億元以上。其核心部件飛輪的直徑不到60厘米,在二重裝備生産的一系列“大國重器”中實屬“小不點”,并且與工業母機、大型鑄鍛件和核電石化容器等主要産品沒有直接關聯。但正是這小小的飛輪,見證了曆經60多年光榮與風雨的二重裝備朝着新興裝備制造領域再出發。

“經過連續七年深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已從一家具備極限制造能力的制造企業,轉型成為集科工貿于一體、覆蓋全産業鍊的高端重型裝備集成服務商,正齊頭并進地推動傳統領域轉型升級和新興領域開拓創新。”國機重裝董事長韓曉軍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

6月8日,國機重裝重新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簡稱“ST國重裝”,證券代碼601399。此時,距其前身二重重裝主動退市已過去五年。五年間,國機重裝通過扭虧脫困與二次創業,回歸良性發展軌道,連續四年實現盈利。

退市、減債

生死“急救”無縫對接

2013年7月,國務院批準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國機集團”)與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二重”)實施聯合重組,挽救當時深陷連續巨額虧損的中國二重。

始建于1958年的中國二重是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制造基地,是該領域少數具備極限制造能力的企業,曾研制出諸多中國“首台”“首套”,解決了一系列國家“有與沒有”的難題,為共和國工業發展立下赫赫戰功。近些年,人們熟知的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技術“華龍一号”、C919國産大飛機裡的部分關鍵零部件都出自中國二重。

然而,這樣一家“國寶”企業,卻因下遊的鋼鐵等行業持續低迷以及日本福島核電站洩漏事件等因素影響,自2011年起連續虧損。至2014年末,中國二重負債總額超過248億元,資産負債率高達近134%,其中,有60多億元銀行貸款逾期,企業面臨重大困境。

同時,受連續虧損影響,中國二重所屬主業上市公司二重重裝于2014年被暫停上市;若繼續虧損,2015年将遭遇強制退市,直接關系到5萬多名中小投資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化解二重重裝的退市風險成為中國二重重組後的當務之急。

中國二重要想重新站起來,必須恢複自身“造血”能力。經反複研究,國機集團決定“以退為進”,對二重重裝實施主動退市。2015年5月21日,二重重裝從上交所摘牌,并于7月20日在股轉系統挂牌轉讓。至此,5萬多名中小投資者利益實現平穩過渡,整個過程零投訴,成為我國啟動資本市場退市改革以來的首個成功案例。

“脫困保衛戰”首戰告捷後,國機集團及中國二重又立即着手推進248億元的債務重組。事實上,中國二重的債務不僅數額龐大,結構也極為複雜,除了25家銀行的帶息金融負債159億元外,還有2000多家債權人的非金融債務,包括融資租賃、保理、中票、企業債等特殊融資工具。

2015年,中國二重通過“以股抵債+現金償還+保留債務”的綜合償債方案,高效推進司法重整程序,兩個月内債權人會議高票通過重整計劃,實現了“快進快出”。

重整後,中國二重資産負債率從134%降至90%左右,每年節約利息支出約6億元,為扭虧脫困赢得了寶貴的時間與空間。

在法制化“止血”的同時,國機集團也在中國二重内部推開一系列降成本、去産能舉措:通過提前退養、離崗休養、協商解除勞動合同等分流途徑,将中國二重在職職工從1.3萬餘人減少至7600人左右,年減少綜合人工成本支出約5億元;出資近40億元收購盤活八萬噸模鍛壓力機、鎮江出海口基地、成都工程中心大樓等重大資産,既減輕了中國二重的運營壓力,又保留了核心競争力。

三年精準攻堅馬不停蹄,中國二重不僅如期完成了扭虧脫困的階段目标,還在2016年、2017年分别實現利潤5.3億元、5.7億元,成為近年來中央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功的案例。

改體制、引戰投

二次創業“滿血複活”

活下來并不是中國二重的終極目标。早在二重重裝主動退市時,公司就向投資者承諾争取盡快重新上市。但要想兌現這一承諾,就必須徹底改變企業舊的生産經營模式,重新鍛造市場競争力。

統計顯示,中國二重先後為中國及世界市場提供了超過200萬噸的重大技術裝備。老二重人為此而自豪,但也能清醒地看到短闆:業務闆塊過于單一,隻精耕于制造,長期處于價值鍊的最底端。

“常常是總包公司分一塊的項目,二重就做一塊的設備。”國機重裝戰略投資部部長李國慶告訴記者,重型裝備行業單件小批量生産的特點,使得企業的經濟效益難以同步發展,這也是中國二重在改革中必須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基于這樣的考慮,國機重裝于2018年3月正式挂牌成立。作為國機集團的二級子公司,國機重裝下轄四大闆塊:二重(德陽)重型裝備有限公司(簡稱“二重裝備”),主營制造生産業務,并承接原二重重裝下的所有資産、負債、業務、資質和人員;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股份公司(簡稱“中國重型院”)面向冶金、重型裝備制造等行業進行綜合性裝備技術研發、設計;中國重型機械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重機”)以工程總承包、帶資運營、貿易和服務為主營業務,承擔國機重裝制造能力“走出去”的任務;國機重裝成都重型機械有限公司(簡稱“成都重機”)是國機重裝打造的立足西南地區的又一國際工貿平台。

換句話說,國機重裝集合了行業領先的國家級科研院所和全球拔尖等級的極限制造能力,具有從科研、制造到國際工程貿易的全産業鍊優勢。這樣的配置在全國同行業中也不可多得。

“國機重裝及所屬企業的優勢資源及業務互不相同、互有缺項,通過科工貿協同、優勢互補,可形成‘研發 制造’‘研發 制造 工程總承包’‘研發 制造 海外貿易’等多種形式的完整産業鍊。”國機重裝總經理助理、經營發展部部長倪德重對記者說,多樣化的内部協同不僅形成企業發展的良性循環,相較于外部協同而言也有更高的穩定性。

同時,工貿企業的融入也為國機重裝打開國際市場的大門,打破過去單一國内市場的局限。目前,國機重裝正積極投身“一帶一路”建設,在全球40多個國家(地區)設立營銷分支機構;以EPC模式承建了百餘項海外重點工程,形成“開發一批、簽約一批、執行一批”的海外項目良性循環;以BOT模式成功進行海外投資,并取得較好的投資效益。

在國機重裝的“1号文件”《2018-2020年總體戰略》中,公司的戰略主旨明确為“科工貿協同,國際化驅動”。

2016年,時任二重重裝鑄鍛公司機加二車間黨支部書記、副主任的張義強通過選拔考試,赴中國重機老撾南俄4水電站項目開展為期三年的工作交流,任該項目的項目現場經理助理。從制造企業的生産單位來到工貿企業的海外項目部,張義強強烈感受到了市場競争意識和系統性思維的重要性。

“在二重這樣的傳統國有大企業裡,我們生産車間需要專心做好産品并按期交付。對客戶滿不滿意、産品盈不盈利、市場競争等方面重視不夠。但在老撾,我要參與項目的安全、質量、成本、進度、協調各方等管理工作,逐步轉變了工廠化的管理觀念和既有的固定思維模式。”張義強說,老撾駐外的經曆讓他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好的管理是可以為企業創造巨大價值的。

事實上,在張義強赴老撾之前,二重已經着手對内部架構進行大調整,将過去以各部門和車間為主體的生産單元重新構建為重機、鑄鍛、核電石化、運輸等業務闆塊,各闆塊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

“過去是各個環節‘各管一攤’、分段核算,現在是一個項目從銷售、設計、研發、生産交付到售後‘一條龍’跟到底。”現為二重裝備重型機械工程公司重機廠黨總支書記、副廠長的張義強說,新模式下員工的市場意識、質量意識、成本意識和風險意識均有所增強,各個環節能夠精準控制成本,從而使單個訂單的利潤回報更高;同時,還帶來産品質量提升、交付期縮短等效益,受到客戶認可。

打破老工廠體制的束縛,建立起與市場接軌的生産經營機制,是國機重裝着力提升企業可持續經營能力的手段之一。2018年底,國機重裝還完成了定向發行,落實了國有資本金權益,并從産業鍊上下遊相關中央企業中引入了東方電氣、三峽控股、中廣核控股、國新資産以及結構調整基金等5家戰略投資者,資産負債率進一步降至60%以下,産權結構得到優化。

2018年、2019年,國機重裝分别實現營業收入95.2億元、92.7億元,利潤總額6.2億元、6.4億元,保持了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勢頭,并滿足了申請重新上市的各項要求。2019年12月12日,國機重裝正式向上交所提出重新上市申請。2020年3月13日,上交所根據上市委員會的審核意見,同意了國機重裝重新上市的申請。

集成、高端

加速擁抱“更大市場”

近年來,國機重裝“大作”頻頻,不僅成功研制了12000噸航空鋁合金厚闆拉伸機、19500噸自由鍛造油壓機、新型智能化熱模鍛壓力機等重大成套裝備,還成功研制了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火電高中壓轉子、百萬千瓦級核電常規島轉子、百萬千瓦級水電水輪機鑄鍛件、重型燃氣輪機複合轉子、國内最高水頭長龍山抽水蓄能機組轉子中心體等高端鑄鍛件。

“國機重裝正在構建 ‘一體兩翼’發展格局:‘一體’,即以研發制造為主體,重點突出創新引領;’兩翼’,即以工程承包和投資、貿易與服務為支撐,統籌國内外兩個市場。”韓曉軍告訴記者,國機重裝正加快推進傳統領域轉型升級,着力解決“卡脖子”難題,有力支撐國家自主可控;同時,還抓住戰略性新興産業機遇,加快推進新興領域開拓創新,着力培育新的增長點。

在與中國二重重組之初,國機集團投入專項研發經費10億元,支持中國二重加快科技創新及成果産業化。目前這項“長線投資”已撬動新産品新增銷售訂單超16億元。其中,大型粉煤熱解裝備、系列化飛輪儲能裝置、油氣污染物處理裝備、垃圾熔融裂解處理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産品正加快産業化步伐。

國機重裝科技發展部高級主管高林自2007年進入中國二重後,一直在科技部門工作。他明顯感覺到,過去幾年間企業的科技創新成果産業化在提速。

高林告訴記者,在傳統體制下要研發新産品,往往是企業内部組一個團隊,花三四年時間來研究,拿出産品後再去推廣,不僅周期長,成本也高,并且現實的困境是大家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生産上,隻是順便做研發。如今,國機重裝的創新思路更加開闊、不拘一格,往往憑借在制造領域的長期積累沉澱,與有技術資源或市場資源的企業強強聯合,以包括混改在内的多種形式共同推進前沿技術盡快落地開花。

“我們不再‘閉門造車’,創新的積極性和專業性更強,更貼近市場需求,節奏也更快了。”國機重裝科技發展部部長王衛紅說,“快節奏”的創新也倒逼着市場部門主動出擊去尋找機會。

從單一制造企業到集成服務商,國機重裝還在醞釀多種新業務,潛力有待進一步釋放。

“中國二重60多年來所積累的深厚‘家底’正展現出她的巨大價值,發揮科工貿協同優勢,必将成為國機重裝下一步發展的新動能。”韓曉軍告訴記者,公司完善的檢驗檢測平台、大件物流運輸體系等在未來都将公共化,這将使企業能夠快速切入高端服務業等“賽道”,衍生出新的經營模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