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标題中的問題答案,請見“嘽”字字條解釋,其他不感興趣内容可自行忽略。
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53課,接着講“口”部漢字。口部漢字多表示與口相關的事物、動作和性狀等,大緻可以分為以下五類:
(1)口及其各部分,比如咽、喉;(2)口的動作,比如吃,喝;(3)與口有關的行為,比如呼、唱;(4)與口有關的拟聲詞,比如噫、嘻;(5)後來又增加的譯音用字,比如咖、啶。此外還有“口”字做音符構成的形聲字,比如扣。
大家一定會覺得近期的課程相對枯燥得多了,這是因為,這些漢字,不像玉部或者艸部漢字那樣是指代某種具體事物的實詞,這使我們無法以相應的準确圖形表達相應的漢字,因此讀來如讀字典,趣味性很差,但因為我們的課程是完全依照《說文解字》的字序來講解漢字的,所以必然要有這樣的過程,否則我們的課程完整性就沒辦法保證。因此,隻能請大家多一分耐心。
今天講“口”部的六個漢字,分别如圖:
(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
1、嚛。讀hù。《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嚛,食辛嚛也。從口,樂聲。”形聲字。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嚛謂辛螫。”章炳麟《新方言.釋器》:“今人謂味過厚烈為嚛。”形聲字。嚛的本義是味道過于濃烈而刺激口腔。
本義之外,嚛又指大喝大飲。大喝大飲的聲音。《玉篇.口部》:“嚛,大啜曰嚛。”《廣韻.屋韻》:“嚛,大歠(讀chuò,指飲;喝)聲”。
嚛的小篆寫法如圖:
(嚛的小篆寫法)
2、<上窡下口>(這個字GBK字庫沒有,就是上面一個“窡zhuó”,下面一個“口”)。讀zhuó。《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口滿食,從口,窡(就讀zhuó)聲。”形聲字,本義就是口裡塞滿食物。
(口裡塞滿食物)
zhuó的小篆寫法如圖:
(zhuó的小篆寫法)
3、噫。這個字有兩個讀音:
(一)ǎi。這是噫字作本義解時的正确讀音,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讀音标注有誤。《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噫,飽食息也。從口,意聲。”形聲字。本義是指胃裡的氣體從嘴裡發出來并發出聲音。實際上就是現代漢語的打嗝兒。後來寫作“嗳”。《素問.至真要大論》:“飲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則嘔,腹脹善噫。”
(打嗝兒)
本義之外,讀這個音還指呼;吹。比如《莊子.齊物》:“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大地一出長氣,就叫作風(古人認為風是大地在噫氣)。再比如《西遊記》二十七回:“萬竅怒号天噫氣,飛砂走石亂傷人。”其實這也是在形容孫悟空作法吹風。
(風)
(二)y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讀這個音時,噫字用作歎詞。《集韻.止韻》:“噫,歎聲。”比如《論語.先進》:“顔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在喪予!‘”顔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他比孔子小三十歲,可是隻活到了三十多一點就去世了,所以孔子在顔回死後說:“啊!是上天懲罰我,是上天懲罰我!”這裡的噫 ,用作歎詞,譯作“啊”或不譯,讀作yī。
(孔子與顔回子路)
噫的小篆寫法如圖:
(噫的小篆寫法)
4、嘽。這個字有五個讀音:
(一)tā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也是嘽字本義讀音。《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嘽,喘息也。一曰喜也。”形聲字。從這裡看,嘽有兩個意思,都用于疊詞“嘽嘽”,多見于《詩經》,詞義有差别,分别如下:
(1)喘息貌。這是《說文》所标注的本義。比如《詩經.小雅.四牡》:“四牡騑騑,嘽嘽駱馬。”《毛傳》解釋:“嘽嘽,喘息之貌。馬勞則喘息。”牡這裡指公馬,騑騑是疲的意思,因為行不止而疲,駱指身白尾黑的馬。這句詩的意思是:四匹公馬不停蹄,累得駱馬真喘氣。四牡是官吏思歸的詩,以牡馬自比。
(四牡騑騑)
(2)喜樂貌。這是《說文》标的第二義。《集韻.換韻》稱:“嘽,嘽嘽,喜樂盛也。”比如《詩經.大雅.崧高》:“申伯番番;既入于謝,徒禦嘽嘽。”《毛傳》解釋說:“嘽嘽,喜樂也。”詩的大意是:申伯威武氣昂昂,進入謝城好排場,步騎車禦歡喜排成行。這裡的嘽嘽,因為後現還有一句“周邦鹹喜”推斷,應是喜樂貌。
(申伯入謝)
(3)衆多而威武貌。《廣雅.釋訓》:“嘽,嘽嘽,衆也。”比如《詩經.小雅.采芑》有:“戎車嘽嘽,嘽嘽焞焞,如霆如雷。”鄭玄注稱:“言戎車既衆盛,其威又如雷霆。”大意是戰車隆隆,軍容盛大,勢如雷霆。這個用法也用于另外的詩,如《大雅.常武》:“王旅嘽嘽,如飛如翰,如江如漢。”大意是王師軍容威武盛大,行動神速如鳥翔,又如江漢水流長。
(兵馬俑裡的戎車)
(二)chǎn。讀音出自《廣韻》。寬疏貌。《集韻》:“嘽,聲緩也。”《禮記.樂記》:“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鄭玄注稱:“嘽,寬綽貌。”
(三)chān。讀音出自《集韻》,用于專用詞“嘽咺”有兩個意思:(1)恐懼。(2)迂緩貌。
(四)tuō。讀音出自《集韻》,用于專用詞“嘽喛”。泣貌。《集韻.戈韻》:“嘽,嘽喛,泣貌。”
(五)dǎn。讀音出自《集韻》,戰憟。《集韻.緩韻》:“嘽,憟也。”
後四音均不常用,因此不做詳解。嘽的小篆寫法如圖:
(嘽的小篆寫法)
5、唾。讀tuò。《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唾,口液也。從口,垂聲。涶,唾或從水。”形聲字。本義就是口液;唾沫。《素問.宣明五氣篇》:“脾為涎,腎為唾。”比如杜甫的《醉歌行》:“汝身已見唾成珠,汝伯何由發如漆!”
本義之外,又引申為吐唾沫。文獻中多用來表示鄙棄和氣忿。比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堕軍實而長寇仇,亡無日矣!’不顧而唾。”大意是:先轸生氣地說:“武人花力氣在戰場上逮住他們,女人說幾句謊話就把他們在國内放了,毀棄了戰果而長了敵人的志氣,(晉國)快要滅亡了!”先轸不顧襄公在面前就在地上吐唾沫。
(先轸指揮的城濮之戰)
又由吐唾沫引申為吐。比如韓愈《故太學博士李君墓志銘》:“唾血十數年以斃。”再比如,李煜的《一斛珠》:“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這裡的唾,都是吐的意思。
唾的小篆寫法如圖:
(唾的小篆寫法)
6、咦。讀yí。《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咦,南陽謂大呼曰咦。從口,夷聲。”形聲字。本義是出大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有:“呼,外息也;大呼,大息也。”
本義之外,又用作歎詞,用法有三:(1)表示感歎,相當于“啊”。比如《西遊記》第六回:“咦!正是:欺诳今遭刑憲苦,英雄氣概等時休。”(2)表示嘲諷,鄙夷。比如《老殘遊記》第十五回:“咦!不害臊!要是讓你回去,隻怕連你還燒在裡頭呢!”(3)表示驚訝。比如《草原烽火》第三章:“咦!這個家夥不是大地主的狗腿子嗎!”
(濟南《老殘遊記》陶藝館)
咦字也用作助詞,多用于歌典中的襯字,用于調節音節。比如歌劇《劉胡蘭》:“冒着那個風雪呀,送上前線咦呀嗨。”
咦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咦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153,部分圖片引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