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冬季轶事3
《清國京城市京風俗圖》中戴昭君套的女子。
“明朝驿使發,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大雪已過,冬至将至。李白的一首《子夜吳歌》,将一女子為征夫趕制冬袍的場景絮絮講出。
冬至的到來意味着一年中最為寒冷難捱的日子即将開始,在沒有羽絨服,沒有秋褲,也沒有雪地靴的古代,甚至于棉花也是在近一千年才在中原地區大規模使用。
那麼古人到底穿什麼保暖禦寒呢?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采訪了著名服飾專家、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張志春。據張志春介紹,在古代,不僅有白狐、貂等動物皮毛做成的禦寒奢侈品,每一件都堪稱限量;還有極具美感的女性飾品“昭君套”、“卧兔兒”,放在當下也一定是淘寶爆款;更有用狐皮制成暖耳、繡有精美花紋的手套……
“我們的先民非常聰明,他們的服飾觀念也特别前衛。這從夏商周時期就可以看出來。冬天穿衣既要保暖,抵禦嚴寒,也不能看上去過于臃腫。簡言之,既要‘溫度’,又要‘風度’”,張志春侃侃而談。
身穿貂裘在踢踘蹴的古人。
冬天狩獵也不冷。
1無棉時代
富人穿裘衣窮人穿麻衣
在當下,棉花是國人離不開的一位“朋友”。無論是制棉襖,做棉被,縫棉鞋,樣樣都離不開棉花,堪稱過冬的主角。可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古代,棉花在中原地區還隻是被當成觀賞植物,更别說拿來過冬了。試想一下,沒有棉花的古代,是不是聽起來都冷?
在棉花還沒有傳入中原地區前,中國本土的紡織材料流行的是中長纖維,比如葛、麻、絲等。冬天禦寒這事,就是拿這幾樣材料做文章。“絲”指的是絲絮,算是上述中禦寒效果還比較好的材料,最高檔的一級是蠶絲絮。但是,穿絲絮在古代也是個奢侈事,隻有富人才能穿上用蠶絲絮填充的“綿袍”、“綿襖”,大多數平民穿的是用麻絲等絮制成的粗衣裳。
“麻”這種材料,透氣清爽,在夏天還算得上是古人鐘愛的“消暑聖品”,但是在冬天也穿這個,那就真的是“透心涼、心飛揚”了。明朝以前,平頭老百姓冬季主要穿的“褐”,就是一種麻制品,再加上當時的工藝水平不高,那是不美觀也不保暖。陶淵明就在他的自傳《五柳先生傳》裡,用“短褐穿結,箪瓢屢空”來形容他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貧困生活。
既然絲和麻這兩種材料指望不上,所幸古人還可以靠打獵來獲取動物皮毛,制成裘衣。《說文解字·衣部》講到,“裘,上衣也。從衣,從毛。古者衣裘,以毛為表。”“原來古漢人冬天的時候主要穿裘,也就是皮外套。但是,他們會把毛向外,有點像現代人穿的皮草。現在看到唱着信天遊放羊的陝北老人,穿的羊毛之襖或背心,毛也露在外面,那是古風之孑遺。”張志春介紹說。
但是,在古人看來,“裘”屬于内衣,因為獸皮向外,看上去不體面,所以還要在外面穿上别的衣服。“裘之裼也,見美也。”這在《禮記》中可以得到印證。“一般來說,古人在冬天主要穿四層衣服,第一層是内衣,第二層是裘衣,第三層是裼(xi),裼上還可以加上一層外衣,第四層是襲,叫作正服。‘裼’是無袖的衣服,襲則有點像我們現在用的披肩、鬥篷一樣的。”
有意思的是,“裘”還有等級貴賤之分。鹿裘、羊裘、犬裘雖是粗劣之裘,但是比用葛和麻做成的衣物要暖和許多,在平民中較為普及。而狐裘、貂裘作為最珍貴的奢侈品,隻有達官貴人才穿得起。
張志春補充道,“關于狐裘,是有很多說道和記載的,比如,朱熹曾說,‘錦衣狐裘,諸侯之服也。’《詩·秦風·終南》中記載,‘君子至止,錦衣狐裘。’這些記載都表明,狐裘在當時是有頭有臉、社會地位高的人所穿的衣服。”
2名貴狐裘
孟嘗君籠絡秦王姬脫險
“有狐綏綏,在彼淇梁。心之憂矣,之子無裳。有狐綏綏,在彼淇厲。心之憂矣,之子無帶。有狐綏綏,在彼淇側。心之憂矣,之子無服。”在詩經《有狐》中還描寫了一個美麗的故事。這首詩并不難理解,意思就是說,一個姑娘在河邊看見一隻狐狸,一會兒在橋上,一會在河岸,聯想到她的愛人沒有衣服穿,心感戚戚焉。
這不免讓人納悶,看到狐狸,姑娘為何會想到心愛的人沒有衣服穿呢?“這說明,她所愛的人沒有社會地位,穿不起狐裘;所以,她看到狐狸馬上敏感地聯想到他,聯想到這一點。從情感上看,姑娘非常愛她的愛人,而在理智上,她希望自己的愛人能夠擁有穿狐裘的地位,至少能當上地部級、省部級的官員。”張志春笑道。
值得一提的是,狐裘作為顯貴身份的代表,其實也價值不一,最為名貴的是“狐白裘”,堪稱現在的全球限量單品。古人認為,狐腋下之毛最為輕薄緩和,狐腋純白,所以稱為狐白裘。《晏子春秋》中就有記錄:“景公賜晏子狐白之裘,其資千金。”可見狐白裘之稀有,價值千金。
關于狐白裘,還有一件曆史奇事。《史記·孟嘗君列傳》中記載:“囚孟嘗君,謀欲殺之。孟嘗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願得君狐白裘。’孟嘗君有一狐白裘,值千金,天下無雙,入秦獻之昭王,更無他裘。”。孟嘗君當時被秦昭王所囚,就是憑借這一件狐白裘,才籠絡到了秦昭王的幸姬,靠着幸姬的“枕邊風”,免去了殺身之禍。可見這狐白裘可比現在的羽絨服珍貴多了,甚至遠遠超出了“禦寒”這一用途,關鍵的時候還可以救命呢。
北方遊牧民族的冬裝。
3宋末元初
黃道婆改進棉紡織技術
關于棉花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從哪條線路傳入的,這些問題業界至今沒有一個清晰的界定。古時棉花被稱為古貝,在元明前,棉花在中原地區還算個稀罕玩意兒,被當做花、草這等景觀性植物來看待的。“棉花大概在春秋時代就到了中國,它主要分為兩條線進行傳播,都是邊緣性地綿延,一條從西藏到新疆,一條從雲南、貴州到廣州、海南。”張志春說。
《大唐西域記》中記載,唐玄奘曾去西域取經,在那裡,他見到了棉花和棉布,當時棉布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貝疊或白疊布。唐代時,長安城裡還有棉布店,在當時是非常時尚的。“到了宋代,棉花開始進入陝北,而真正大舉進入内地是在宋末元初,黃道婆改進棉紡織技術之後。”
“在古代,紡織材料流行的是中長纖維,以絲和麻為主。絲的長度大概有一兩千米,而麻長度從1米到三四米不等,比較方便紡織。而棉花屬于短纖維,隻有幾厘米到10幾厘米的長度。所以,一開始,棉布的生産技術十分困難,有兩大待突破的技術關口。”
到底是哪兩項技術?“一是脫籽技術;二是蓬松技術。因為棉花本來就是短纖維,還特别蜷曲,所以要進行蓬松。當時,這兩項技術内地的人都沒有掌握,制作出的棉線、棉布都很粗糙,所以棉花紡織很難與技術相對成熟的絲麻技術相抗衡,緻使這一保暖性能強,又低廉多産的材料不能為平民所用。”
衆所周知,黃道婆是著名的棉紡織家,幼年為逃婚稀裡糊塗地到了海南島,卻在三十年後将黎族先進的棉紡技術和漢民族科技完美結合,帶回到了中原地區,還升級了新型棉紡車,這是中國棉花紡織史上裡程碑式的事件。“可以說,黃道婆是棉花紡織技術的傳播人和總結者。”
到了宋元明三代,棉花開始逐漸取代絲麻,成為我國人民主要的服飾材料。到了明清時期,棉質冬裝才真正成為普通大衆的防寒衣裝,從窮人到貴族都喜歡穿棉襖。《紅樓夢》第六回中就寫道,一進榮國府的劉姥姥就看見鳳姐“穿着桃紅撒花襖,石青刻絲灰鼠披風,大紅洋绉銀鼠皮裙……”可以看出,當時的棉襖不僅防寒抗凍,更是顔色鮮豔,花紋繁複,款式多變。要溫度有溫度,要風度有風度。
□鍊接
禦寒配飾知多少?
炫富專用卧兔兒、昭君套
身上暖和了,露在外面的手、耳和頭總不能凍着。如果說現代有圍巾、手套、毛線帽這些禦寒配飾,那古人就有卧兔兒、昭君套、雪帽和暖耳。這些配飾,不僅單單拿來禦寒,也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特别是晚明時期流行的“卧兔兒”,簡直是炫富神器。
卧兔兒。
在《中國曆代婦女妝飾》中,周汛女士和高春明先生對卧兔兒有着詳細的解釋:“到了冬天,更有用貂鼠、水獺等珍貴毛皮制成額巾,系裹在額上,既可用作裝飾,又可用來禦寒,是一種非常時髦的裝束,俗稱‘貂覆額’,或稱‘卧兔兒’。”
貂皮和水獺皮,一聽這兩種材質就知道卧兔兒價值不菲,非尋常之人所能承受,是當時的奢侈品。卧兔兒的産生,也滿足了晚明人們競奢尚奇、僭名越分的風氣。清人褚人獲在《堅瓠集》中描寫晚明吳中女子妝飾時雲:“貂鼠圍頭鑲錦裪,妙常巾帶下垂尻,寒回猶着新皮襖,隻欠一雙野雉毛。”詩中提到的“貂鼠圍頭”指的就是“貂鼠卧兔兒”。
晚明之後,昭君套成為了清代婦人喜愛的一種頭上飾物,相傳為昭君出塞時所佩戴,可以說是對卧兔兒的一種改良和繼承。
與卧兔兒不同的是,昭君套沒有頂,要露出發髻,其原型是北方遊牧民族女子冬天常戴的毛皮套子。《紅樓夢》中,王熙鳳就甚愛佩戴昭君套,“那鳳姐兒家常戴着秋闆貂鼠昭君套,圍着攢珠勒……端端正正坐在那裡,手内拿着小銅火箸兒撥手爐内的灰。”看到這裡,腦海中是否已經浮現出了《紅樓夢》的場景?隻是這“貂鼠昭君套”,除了禦寒,恐怕更是用來“炫富”的。
風雅又實用的暖耳
卧兔兒和昭君套可能會被說“華而不實”,但是接下來說到暖耳,絕對貨真價實。“暖耳,唐代又稱‘耳衣’,是古人戴在耳朵上禦寒的、類似于當今的耳套。明代的時候,每到農曆十一月,皇帝就會将暖耳賜給文武百官。”張志春說。
清朝時期,由于暖耳在民間的流行,使其出現了兩種制式:一是暖耳與帽連為一體;另一種是暖耳單獨佩戴,挂于耳上。這種單獨的暖耳不僅小巧精緻,花樣繡紋多,更有文人将詩句繡于其中,所以這類暖耳也更多地被女子偏愛。
清代暖耳。
清代長篇小說《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中寫道:“隻見又是一個丫頭,打了燈籠,一班四五個少年姊妹,都戴着貂鼠暖耳,穿着銀鼠、灰鼠衣服進來。”這樣既風雅又實用的禦寒配飾,放在當下,恐怕我們所佩戴的耳套都要黯然失色,賣不出去了。
再難見到的“禦寒神器”
暴露在空氣中頭保護好了,手當然也不能凍着,聰明的古人早就發明了手套。“在馬王堆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露指短手套,看上去古樸而美觀。到了北朝和明代,也都有手套出土,且為全部包住的樣式,上面還有精緻的刺繡花紋,即使放到現在用,也不過時呢。”
以前的禦寒配飾現在尚存的還有不少,也有一些很難再見到的“禦寒神器”。說起這個話題,張志春興緻勃勃地分享起自己的見聞,“大概在五十年前,我還看見過一個老太太穿套褲。套褲外面是布,裡面可以是羊皮等動物毛皮。而臀部是镂空的,類似于開裆褲。雖然看上去怪怪的,但走起路來很方便,保暖效果也不錯。”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見習記者陳荷 李雨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