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由京商公司出品的紀錄片《茶禅一味》登陸鳳凰衛視多頻道播出!
(圖片節選自鳳凰衛視微信公衆号)
該紀錄片首次将鏡頭對準茶與禅,來理清禅宗法脈相傳的關系。
該片創作期間遠赴韓國實地拍攝、訪談,追述中韓兩國文化交流,回顧禅茶如何傳播到韓國,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史料鏡頭,也為中國曆史文化交流添上了全新的一筆。
《茶禅一味》憑借優秀創作理念及對“茶禅”文化的深入挖掘及發揚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推優紀錄片名錄,以及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行業電視優秀作品。自媒體平台上線以來觀看次數不斷攀升,已有趕超央視熱播節目《茶經》的趨勢。收獲了衆多粉絲的追捧及熱評。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叩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
這首《尋陸鴻漸不遇》是皎然禅師的名作,詩中講述的是皎然去拜訪陸羽的情形。陸羽在24歲時結廬隐居,成為一名隐士,寫出了彪炳千秋的《茶經》。
他們一隐士,一僧人,在湖州山水之間相遇,竟然開啟了中國乃至世界禅茶文化的源頭……
名羽,字鴻漸
公元736年,唐開元23年,湖北天門龍蓋寺的住持智積禅師在湖濱撿到一個棄兒。
在禅寺的暮鼓晨鐘中這個孩子慢慢長大。他以《周易》的“漸”卦,“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為自己起名陸羽,字鴻漸。
生活成長在禅寺的陸羽,雖然深受到佛家思想熏陶,但并沒有成為一個出世的僧人。相反,年少時的陸羽偏重儒學,渴望入世。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繁榮昌盛的大唐由盛而衰,連年不息的戰亂打斷了陸羽的入世夢想,他不得不渡江南下躲避戰火。
初到妙西的陸羽,正值人生的最低谷。他年幼遭棄,又被迫離鄉,有心入世,世道卻毀于戰亂。他時常像魏晉名士阮籍一般,獨行于曠野,到天黑興盡,便嚎啕大哭而歸。
陸羽的草廬在苕溪之畔,毗鄰杼山腳下的妙喜寺。當時的妙喜寺住持正是皎然禅師,他所著的《詩式》是唐代詩歌理論的重要著作。
陸羽和皎然相識後很快結為忘年交。那時的皎然已經很有名氣,與江南各地的文人墨客多有來往。
陸羽為人真誠,但貌醜口吃,并不善于和人相處。初來乍到的陸羽,通過皎然和這裡的鄉人水土建立起了聯系。
啜苦咽甘,茶也
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顔真卿出任湖州刺史,他與皎然一見如故,并與陸羽結為至交。
妙西有好山好水,并盛産好茶。文人墨客常聚集于此,品茶論道,正是在這種氛圍的激發下,陸羽開始專注于茶事的研究。
他遍遊蘇州、無錫、丹陽、南京、宜興和浙江長興、杭州、紹興嵊縣等地,此後又到江西上饒,對茶葉采制、飲用和茶史作了細緻的考證和實踐。
從茶的品種、器具的分類、烹煮的方法、飲茶的步驟,乃至古人的評述,陸羽将茶的秘密最終都凝煉在了七千餘字的《茶經》裡。
他細緻地描述了烹茶的過程,其中宛然有天地。他看見茶沫在沸水中覺得“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
青萍與浮雲都是漂泊無根之物,随聚随散,世間萬物遷流不停,在佛家術語裡叫“無常”,無常出于偶然,不可預知,于是成為人們的煩惱。
陸羽一生命運坎坷,在曆經人生甘苦之後,陸羽在茶水中看到了人生無常。
“啜苦咽甘,茶也。”陸羽在《茶經》裡寫下了這句千古名言。
陸羽墓
陸羽規範了茶的物質形式,皎然提出了它的精神維度。
皎然是世上第一個提出“茶道”二字的人,他在《飲茶歌·逍崔石使君》一詩中,将茶上升到了“道”的高度。
茶作為一種飲品,第一次被直接賦予了接近禅的精神内涵。
陸羽系統地總結和梳理茶事後,中國茶文化具有了相當的理論積澱,憑借着商貿地利之便兼有《茶經》的問世,中國茶文化跨海渡洋,開始大力向海外傳播。
公元828年,新羅遣唐使金大廉自中國帶回茶種子,奉诏種植于地理山,開始了朝鮮半島本土茶葉種植的曆史。
一千四百年前,南朝佛寺大興,妙西像一粒種子被埋藏在湖州的山水間。兩百年後,陸羽曆經戰亂來到這裡,與皎然等人一起完成了中國茶文化标志性的著作《茶經》。五百年後,一名叫“石屋青珙”的禅師,将茶、禅、詩的意境演繹到極緻,真正達到了“禅茶一味”的化境。
也正是他與太古普愚讓中國禅宗臨濟宗法脈傳到韓國,在短短15天内,兩人開始了精妙的禅語機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