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到了,春節就不遠了!
小年的由來小年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竈節、祭竈節、竈王節、祭竈節。依照漢族的傳統風俗,“小年”一般是陰曆臘月二十三日。“小年”之所以稱呼為“小年”,恐怕是因為再過幾天,作為“大年”的春節就要來臨了吧。因此,“小年”可以說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吧!
“小年”是怎麼來的了?在我國,各種節日都有自己的傳說,“小年”也不例外。從“小年”的各種稱呼中,我們可以知道“小年”是與竈王爺有關的。
傳說竈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張生娶妻之後,整日花天酒地。妻子多次規勸無果後,離他而去。然而他不知悔改,最後終于敗光了所有家業,淪落到街頭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便一頭鑽到竈鍋底下把自己燒死了。
小年到了,春節就不遠了!
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竈王,讓他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彙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竈底。
老百姓為了讓竈王為自己說些好話,以求來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财運,便會在這一天做許多好吃的供奉竈王。于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竈“小年”。
宋代的範成大在他的《祭竈詩》中說:
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竈君喜。婢子鬥争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複雲。
可以說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古代中國人民有關祭竈的風俗習慣。當然,這個隻是民間傳說,不足為信。
小年到了,春節就不遠了!
過小年要幹什麼?在春節正式到來之前,“小年”是最後一個節日了。到了“小年”這一天,人們要幹幹淨淨過個好年,開始準備各種年貨了。由于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的風俗習慣也不盡相同。這一天,中國人有哪些風俗習慣了?
祭竈王
祭竈王是中國傳統節日習俗之一,是春節期間祭祀竈王的活動,在我國北方地區比較盛行。竈王為民間竈頭供奉之神,也稱 竈君 、 竈王爺等。
按照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竈時,人們會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竈王升天的坐騎備料。
祭竈王
祭竈時,人們會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竈王爺的嘴上。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讓竈王爺在玉帝那裡為自己說好話。這樣來年就可以風調雨順,阖家安康了。
關于“祭竈”,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習俗,因此祭竈王爺在北方地區,多數隻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竈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竈”、“接神”的儀式。于是,家家戶戶還要燒轎馬,祝酒三杯,送走竈神。之後,人們便要祭拜祖宗了。
吃餃子
吃餃子
在中國,最能體現節日特色的就是各種節日食物了。“小年”這一天,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而在山區,人們多吃糕和荞面。在晉東南地區,還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因為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
掃塵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隻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就顯得更加熱鬧了。
之後幾天,除了采辦各種年貨,人們一般還要把室内徹底打掃一番,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俗稱掃塵。“掃塵”是為了除舊迎新,拔除不祥。
剪窗花
剪窗花
剪窗花在中國是一項非常古老的傳統節日習俗。到了“小年”這一天,在中國許多地區,人們都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 窗花的内容豐富、題材廣泛,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等。
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也十分常見。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将人們對美好的向往表現地淋漓盡緻,也将節日裝點得更加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
打掃房間
洗浴
到“小年”這一天,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要洗浴、理發。在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
在我國呂梁地區,這天傍晚,婆姨女子都要用開水燙腳,不留一點污穢。因此,當地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一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婚嫁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
因此,直至年底,各地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别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新春到,婚嫁忙!
南北過小年的日子不同中國幅員遼闊,地域複雜,因此“過小年”的日期會略有不同。多數地區都是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而在四川和貴州等部分地區,“小年”是臘月三十,“大年”是正月十五。然而,無論“小年”在哪一天,這一天都被視為過年的開端。
在古代,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意思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小年到了,春節就不遠了!
為什麼會形成這種差異?主要與政治因素有關。北方在南宋以前一直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南方因為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定為臘月二十四;沿湖、海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将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
關于“過小年”的具體日期,南京的“小年”是最為特殊的。這是因為在明代朱棣篡奪皇位後,實行暴政,百姓苦不堪言,于是人們便在永樂元年正月十五舉行燈會,以懷念建文帝朱允炆的寬和,場面極其熱鬧。因此在南京地區,元宵節便成了小年。
在西南雲貴川地區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區,人們把正月初一作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
小年到了,春節就不遠了!
過小年有哪些禁忌?在中國,不同的節日不僅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還有不同的禁忌。例如:清明節前一二日禁忌煙火;鬼節禁忌晚間外出;中秋節忌諱陰雨天;重陽節忌諱出家不到三年的女兒回娘家;除夕忌說“鬼、死、殺”等不吉利字眼,忌打碎碗碟等等。
在“小年”這一天,禁忌也很多,各地也有不同:在湖北部分地區,小年忌宰殺;在河南有些地方,小年忌諱搗蒜,認為小年搗蒜會把家裡搗窮了;而在台灣,人們則忌諱舂米。據說小年舂米,會把風神搗下來,給來年帶來風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