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好萊塢賣劇本,見了面試官,第一關是,“請用一句話概括你的劇本”。比如,蜘蛛俠的故事可以說成,“一個普通人被蜘蛛咬了,于是成為了超級大英雄”。如果沒辦法用一句話的概括吸引面試官,那就沒機會說更多的話了。如果通過了,第二關和第三關,分别需要你用三句話和一段話概括劇本。這其實是在考驗劇本創作者,有沒有高度概括的能力,夠短夠精彩,才能快速抓住受衆的注意力。
尤其是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選擇越多,留給每個人做出選擇的時間就越少。标題無法吸引人,不看!産品廣告無法吸引人,不買!簡潔就是注意力,簡潔就是高效率,簡潔就是點擊量。可是信息那麼多,作為文字信息的産出者,如何讓自己的作品脫穎而出呢?
《精簡寫作》這本書給出了答案,教給我們如何在每一個作品中,帶着目的,寫出内容凝練有力的短文。短文寫作無處不在,不同的目的,對應了不同的文體和内容,詩詞歌賦、文章标題、短信息、墓志銘、廣告文案......但短文并不是摳字數,也不是幹巴巴,好的短文四兩撥千斤。
被譽為“全美寫作指導老師”的作者羅伊·彼得·克拉克發現,沒有一本書專門談如何寫好短文,便自己寫了一本。和大部頭的寫作類教科書相比,《精簡寫作》隻有200頁,用簡明的語言,結合大量案例,分析了短文寫作的方法與目的,講得到位,看得不累。
羅伊·彼得·克拉克(Roy Peter Clark)是作家、編輯和教師。在美國波因特學院教授寫作,培養了多位普利策獎獲獎作家,也被《聖彼得堡時報》聘請為寫作指導,提升全美報紙的寫作水平。他不僅是教學界的常青樹,也是美國傳媒界的智囊團,幽默作家戴夫·巴裡,在評價羅伊的專業水準時說,“比我知道的任何一個還沒死去的人有更豐富的寫作技巧”。
《精簡寫作》一方面分析了如何寫短文,黃金法則涉及内容、結構、節奏多個方面;另一方面分析了如何有目的寫短文,書中介紹的寫作技巧,可以用于各種各樣的文體和場景。書中最關注的是如何讓文字更有表現力,這是一個積累和強化的過程,雖然有些内容隻适合英文寫作,但一部分技巧是通用的。
概括來說,寫作中最重要的有三點,讀、寫和删。短文寫作更是如此,我們就這三個方面來解讀。
第一,如何閱讀?在成為一個好的寫作者之前,我們要先成為一個好的閱讀者。沒有哪個作家讀書甚少,卻寫作功力深厚。多閱讀和研究别人的作品,做個有心人。所以,練習閱讀能力,特别是速讀能力,是學習短文寫作的準備步驟。
可以這樣提高閱讀能力,
1. 第一次閱讀:找到一篇字數較少的短文,用10秒鐘快速讀完。
注意:不要逐字逐句讀,一眼掃完最佳。
2. 推斷:記錄下閱讀中看到的内容,然後推斷作者具體會寫什麼。
3. 第二次閱讀:細讀全文,對比自己的推斷是否正确,差距在哪裡。
分享一個小技巧。速讀的時候,注意關鍵的定位詞,标題揭示主要内容,連詞帶動内容走向,标點和字體也會給你提示信息的重要性。這樣的速讀,會效率倍增。
此外,找到自己喜歡的短文作者,像追星那樣追随他/她的作品,也是很有趣味的學習過程。羅伊·彼得·克拉克非常贊賞彼得·金的風格,他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一名記者。彼得·金曾經把250頁的飛船事故報告,濃縮成35秒的頭條播報,精華中的精華僅為八個字--“是泡沫材料造成的”。新聞報道的語言特點一是切中要點,二是通俗易懂,隻需要核心内容,連描述性的詞都是多餘。
閱讀重在積累,除了新聞報道,歌詞、廣告文案、網絡段子、名言警句,和爆款文的标題,都有借鑒之處。我看到過最牛的一個房地産廣告,把“咨詢電話”變成了“丈母娘熱線”,既搞笑又紮心,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這麼妙的創意。
第二,如何寫作?
海明威有個特别的習慣,單腿交替站立寫作,據說是為了防止自己廢話太多。講到經典短文,我們就會想到他的六字故事,
“出售:童鞋,全新。”
雖然隻有六個字,卻說盡了悲歡離合,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精簡寫作》一書中說,“重要的信息往往簡短,有力的寫作務必凝練”。可以通過三種方法,讓自己的文字凝練有力。
1.善用二元結構
作為寫作者,我很喜歡周國平老師的一句話,“寫作從來都不是為了影響别人,而是為了安頓自己”。這句話巧妙在,通過一個二元結構形成對比,突出“安頓自己”這個重點。
這個世界是由很多的二元元素組成的,比如,黑和白,危險和安全,男人和女人。“我本來心情很壞,看到XXX後瞬間滿血複活”,連這樣的日常表達,都是二元結構的運用,從問題到解決方案,二元結構是短文寫作中基本的方法。
結構上的對稱,是為了内容上的對比或比較。我在地鐵裡面看到一個廣告,是個針對敏感皮膚的護膚品牌,文案這樣寫道,
“曾經,以為敏感是弱點。現在,懂了敏感的力量。”
短短18個字,就表達了這個品牌的理念。無需長篇大論,将相關的兩者進行對比,就能在二元結構中,足夠簡潔地表達出重點。
2. 善用三元結構
如果說二元結構意在分割,那麼三元結構側重整合。一個故事有開始、發展、結束,宗教有“三位一體”的理論,世界是三維的......“三”這個元素無處不在,寫文章的人一定不陌生,最慣用的是,“我會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解釋”,文章的主體部分就能順利地展開了。
例如這段知名的《平靜禱文》,
“上帝啊,
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
請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所能改變的;
請賜予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區别。”
在句式上,三句話工整地排布,在内容上,三個元素層次分明,既有區分又有整體感。
三元結構的運用很廣,可以體現在句子層次,比如主謂賓,也可以體現在段落層次,比如總分總,還可以體現在文章層次,比如開篇、主體、結尾。有意識的運用三元結構,能夠讓本來雜亂的文章,邏輯層次越來越清晰。
3. 調整節奏韻律
高曉松在自己的文化類脫口秀節目《曉說》中,博古通今,侃侃而談,我總是聽不厭節目的開篇,
“路,走了四十九年,方向,卻不止一邊。
行裝,偏愛黑色,内心,卻仍是此間少年。
護照四十八頁,但每個終點,都值得贊頌千篇。
旅程左右萬裡,時差卻最多一天。
世事上下千年,卻偏要說出瞬間。
2018,世界依舊很大,大到可以曉說!”
長短句相結合,在朗讀出來的時候,有歌詞般的韻律感。
寫文章功力深不深,就看文章的節奏感,這是一個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技能,何為節奏呢?季羨林先生這樣說,“寫文章應當像譜樂曲一樣,有一個主旋律,輔之以一些小的旋律,前後照應,左右輔助,要在紛纭變化中有統一,在統一中有錯綜複雜,關鍵在于有節奏。”
長短句結合是方法,節奏感是表現形式,最終的目的是突出重點。
在短文寫作中,所有的手法都是為了切中要點,不重要的内容沒有出現的必要。因此,就要說到第三點,如何删減。
第三,如何删減?
據說《簡·愛》的作者簡·奧斯丁寫作的時候,隻用紙的一面,寫完修改的時候,哪裡多餘,直接用剪刀減掉,因此她的手寫稿上總有一個個“洞”。
我們在第一點中講到,閱讀是學習寫作的第一步,因此,不管是寫還是删,都可以通過閱讀和解構優秀的作品去學習。如果一部小說,有這樣兩種開場方式,
第一種:“他是忙到顧不上日常生活的人,譬如沖廁所和将髒盤子放入洗碗機”。
第二種:“他是忙到不沖廁所的人”。
哪一種讓你更像讀下去?
實際上,第二個句子就是美國作家莫娜·辛普森的小說開篇。你發現區别了嗎?首先,作者十分清楚這一段要表達什麼。其次,這句話中沒有多餘的修飾詞。
隻會寫、不會删,無法寫出好的短文。因此,在修改階段,可以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1. 我的文章受衆是誰?
工作郵件隻要客觀事實,不要主觀感受;廣告文案需要共情,不要勸說......不同題材和受衆決定了留下什麼,删掉什麼。另外,形容詞、副詞,也都需要酌情少用。
2. 這一句、這一段中,我想說的重點什麼?
每句和每段都是一個獨立的單元,有自己的主題和主題句,很多好文章,每段的第一句就可以連成内容梗概。再來看上面的例子,目的是表達一個人很忙,那沖廁所和洗碗相比,“不沖廁所”更能體現“忙”的主旨,其他形容統統可以删掉。
3. 我想通過這個作品,“真正”表達什麼?
《精簡寫作》中強調了“真正”這個詞,因為有時候,真正的重點會被其他想要表達的東西包裹住。删減的意義就在于,讓最重要的内容浮出水面,一目了然。
好的作者都是好的“剪刀手”,但并不是說,要犧牲文字的表現力,相反的,是為了讓文字的表現力凸顯出來,如詩人彼得·邁因克所講,“文學的表現力來自專注、巧妙和精細”。
本文小結
速食主義時代,讀者更愛讀短文,既要有内容、又要有趣、又不能太長,這給了寫作者更多的挑戰。要寫出優秀的短文,其實比寫長文更難,那些寫出長篇巨制的作家,都是在一次次的短文寫作中,積累了素材和方法。作者羅伊·彼得·克拉克在《精簡寫作》提供了黃金法則,教我們用匠心去打造每一個作品。然而,打磨是技術層面,最根本的是思維方式,思路沒有理清,再寫再改也是徒勞。
聚焦才是短文寫作的精髓。其中的關鍵在于,知道自己“真正”想要表達什麼。想得明白,才能寫得明白。
文|Helen 圖|unsplash
Helen小姐的老鴨湯,心靈雞湯無用,來一碗實用系老鴨湯~
陪你低頭看書,擡頭看世界,喝一碗再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