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地,幅員遼闊,幾經朝代變遷和戰火洗禮,雖然其中有很多地名幾經變更,但曆經千年,山河依舊,依然以傲然雄姿屹立于世界東方。
說到古地名變更,網友表示其中有很多意難平的現象,比如三國中的“常山趙子龍”中的家鄉常山改成了石家莊,唐詩中“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中的蘭陵改成了棗莊,還有琅琊改成了臨沂,汝南改成了駐馬店等等。
如此一改,曆史典籍中記錄的地名都隻能塵封在文字中,那種曆史厚重感、古色古香感都淡去了。
曆史巨輪不斷向前,除了這些跟随時代而易名的地方,還有很多古地名的具體位置在如今的祖國版圖上已經模糊不清,比如幽州。古代的幽州在什麼地方,關于它又有什麼史實呢?
幽州
地理位置正所謂“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曆史上的幽州随着朝代的發展曾經代表着不同的地區,讓我們順着時間脈絡來看下她在每個朝代的具體地理位置,以便于更加全面的了解她。
“幽”字顧名思義暗指幽冥的意思,古人将東西南北按照陰陽五行劃分北方屬水主陰,因此,幽州雖然在不同時期代表不同的地域,但大緻方位都在北方。
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剛開始以“方圓”來代指疆域的範圍,傳說大禹治水時,為了區分洪水橫流,辨别各個區域的地理概況,根據山川湖海将天下劃分為九州。
古人常說“九州方圓”就是指“中國這塊地方”。
天下分九州,彰顯華夏大地地大物博、氣勢磅礴的氣派景象,後世幾個朝代一直沿用這個分法。
《周禮·夏官·職方氏》中記載:“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無闾,其澤薮曰貕養,其川河泲,其浸菑時。”
這是古代典籍裡最早關于幽州最早的記錄。後來在我國第一部辭典《爾雅》又把九州劃分為:“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濟河間曰兖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
可見,先秦時期,幽州是如今的遼甯境内醫巫闾山到山東萊陽市東部區域。秦朝至漢朝初期實行郡縣制,取消了“州”的劃分。
醫巫闾山
一直到漢武帝元封五年時,中央朝廷沿用先秦典籍中的部分州名,并增設至十三個州,每州設立刺史部。
此時的州已經不是簡單的地域劃分,而發展成為了帝王加強對地方監察統治的地域單位。
幽州也被列入到其中,指的是如今的河北省中部至山東省馬頰河,北至内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一帶,西起河北省萬全、涿鹿、易縣等縣,東到遼甯省大部、吉林省一部及朝鮮半島大部。
魏晉南北朝時代,因政權頻繁更叠,在你争我奪的過程中,幽州轄境逐漸減縮,集中指現在懷來縣與北京門頭溝區交界的河北省懷來縣官廳鎮治下有幽州村一帶。隋朝大業至唐武德初行政劃分恢複郡縣制,原幽州一帶改為涿郡。
漢武帝
唐朝武德元年,将郡恢複州舊稱,長官也沿用漢朝的稱呼——“刺史”,各州上由都督統領,下劃分各縣。
此時的幽州下轄15個縣,州治(行政首府)設立在薊縣(不是今天天津的薊縣,是今北京市西南城區)。
唐時幽州核心轄地相當于今北京、天津兩個城市以及山西省東北部、河北省北部、遼甯省西部。她東鄰大海,北接大漠,西靠太行山,南為平原,縱橫二千餘裡,橫于大唐帝國疆域的最北端,是帝國實力最強大的藩鎮之一。
五代十國時期,曆史上臭名昭著的“兒皇帝”後晉石敬瑭以幽雲十六州割讓契丹,當于現在的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地區全部拱手讓人,中原的北大門由契丹人把守。
石敬瑭
宋朝曆經幾代帝王終沒能見到幽雲十六州被收回的那一日,元朝踏入中原後,采用行省制,再也沒有幽州這樣的稱呼。
直到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領兵滅元,失去了455年的幽雲十六州才重新回到了中原政權的手中。
朱棣即位後定都古幽州,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故後人稱明代為天子守國門的朝代,由此,大明是幾千年以來第一個在北京定都的漢民族王朝。
朱棣
曆史事件我們國家的古地域,都有一定的烙印,比如塞北就是朔風、大漠牛羊,江南就是小橋流水、魚米之鄉,蜀地就是蜀道難、神秘莫測;而幽州總是跟邊關烽火、戰亂相關。
比如李白在《北上行》中寫道“沙塵接幽州,烽火連朔方。”;杜甫在《後出塞五首》中寫道“坐見幽州騎,長驅河洛昏。”
陸遊在《雪中忽起從戎之興戲作》中寫道“桑乾沙土初飛雪,未到幽州一丈深。”;最有名還屬陳子昂的《等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
李白雕像
可見文人墨客提到幽州,總是能聯想起國仇家恨,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來列舉一些這裡曾發生過的重要曆史事件,便可從中窺測出些許端倪。
東漢時期,漁陽太守、建忠侯彭寵因東漢武帝劉秀沒有封他為王,心生叛意,在公元26年起兵反漢。
他率2萬兵将在薊(今北京)擊敗幽州牧朱浮,并以此為根據地擴張勢力範圍,北上與匈奴和親,自稱燕王與東漢王朝對峙,此次叛亂曆經一年時間,最後以彭寵被家奴所殺而告終。
東漢武帝劉秀
東漢末年,公元193年,鎮守邊關的猛将公孫瓒因與他的上司幽州牧劉虞不和,率兵殺害了在當地頗有名望和深受民衆愛戴的劉虞,并挾持朝廷使者取得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
趁着天下大亂割據幽州,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最終被袁紹所滅。
隋朝末年,虎贲郎将羅藝因遭同僚趙什住、賀蘭誼等将領嫉妒,便有了割據自立之心,他對部下說:“臨朔宮裡的财貨堆積如山,但留守官們卻吝惜财貨。既不肯犒賞我們這些讨賊有功之人,也不肯救濟百姓。”
于是不顧朝廷的政策私自開倉放糧犒賞衆軍、赈濟百姓,赢得了全城軍民的支持,并控制了整個幽州,然後自封“幽州總管”。一直到唐高祖武德三年,羅藝歸順唐朝為止。
公孫瓒
唐朝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幽州節度使安祿山借着奉唐玄宗旨意讨伐逆臣楊國忠的名義,以幽州為根據地發生暴亂,一路勢如破竹,攻破長安、洛陽兩座京師,建立僞燕政權,年号聖武,史稱“安史之亂”。
安祿山最後被兒子殺害,叛亂得以平息,但唐朝由盛世推向了衰落。
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大将石敬瑭因在朝堂上遭到李氏皇族的猜忌,為了自保,也為了奪取李氏政權,他主動向契丹求援,尊稱遼太宗為“父皇帝”,并把幽雲十六州割給了契丹。
楊國忠畫像
從此以後,契丹以此為跳闆,可以輕易的踏入中原,這成了漢人心中的痛,并多次南侵與宋朝發生戰争。
宋朝為了收複失地,多次發動北伐,直到兩宋滅亡也沒能如願。如上文所說,最後至明成祖朱棣時期才得以收複古幽州。
這些大大小小的曆史事件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内臣叛亂,那麼幽州頻發此類事件是曆史的巧合,還是曆史的必然呢?為什麼這個地方總會成為叛軍的根據地呢?
朱棣
個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為幽州的曆史存在感定下了基調。一是地理位置,從上文中可以看出,雖然幽州轄區曆經變遷,但其滋生叛亂的年代所包括核心地域就是現在的河北、北京、天津北部一帶。
其北部有天然的自然屏障燕山山脈,西邊是敵人無法輕易逾越的關溝和太行山山脈,東邊就是渤海,在海戰并未興起的冷兵器時代,大海是最安全的屏障。
相對于中原來說,這裡易守難攻,一旦占據此地,很難被攻破,地理位置為割據勢力提供了保障。
幽州以南是地勢平坦的中原地帶,所以幽州就是中原的北大門。而燕山以北常年都是遊牧民族的活動區域,漢有匈奴,魏晉南北朝時有鮮卑,唐有突厥,宋有契丹。
這些遊牧民族相對中原來說物資匮乏,為了掠奪中原物産所以勢在南擴,而幽州山脈縱橫,是他們鐵騎南下的主要阻礙。
一旦北方遊牧民族攻入幽州,那麼中原王朝将會一覽無餘,極易陷入險境。
因此幽州有着極重要的軍事地位,為了守住這扇重要的北大門,中原王朝會派遣精兵良将,傾全國之力補給軍需兵器糧草等,這為心生叛逆的人提供了造反所需的戰鬥力。
除此之外,幽州轄地有華北平原,在黃河的灌溉下,這裡是這裡土地豐饒、物産豐盛,是主要的糧食産區之一。
而且與江南的魚米之鄉相比,這裡與北方少數民族交界,漢族也具有養殖畜牧業的能力,可以為軍隊提供馬匹等古代必備的軍事物資。
幽州處于中原和遊牧民族區域的交界處,戰争時在軍事上是邊關要塞,和平時在則是交通和經濟樞紐。
坐擁幽州,不僅有北方的戰馬,又可以自供自給糧草,還可以順着黃河、京杭運河等直搗江南,得此處着便可以高枕無憂,所以曆來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叛軍也深知這一點,整個中原能同時滿足這些條件的也隻有幽州,所以為了奪取政權,攻下此處做據點便是首選。
還有一點,幽州地處民族交界處,北方的遊牧民族民風彪悍,受他們影響,燕趙自古就出了很多慷慨之士,如秦時著名的刺客荊轲,三國猛将張飛等,他們生的勇猛,有天不怕地不怕的沖勁。
幽州的鄰居——遊牧民族崇尚武力,受他們影響,這裡的漢族人民也比中原其他地區更有軍人精神,遠方的朝廷對他們來說比較遙遠,而軍帳中的将帥卻是那麼親近,所以極易受到主帥的鼓動,會不計後果地跟着主帥造反。
最後一點,從叛軍反叛的時間來看,大多都是王朝的末年,朝廷治理混亂,民心思變,給叛軍提供了可趁之機,如果是吏治清明、國富民強的太平年代,能臣強将來管理幽州重地,也不會、不敢生出二心。
綜合來看,古幽州極易成為叛軍的根據地并非偶然,而是天、地、人三因素影響下,相互造就的結果。
1、梁世和《燕趙慷慨悲歌的文化内涵與生命境界》
2、許輝《唐後期幽州藩鎮與中央關系探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