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8-25 18:11:46

澎湃特約評論員 塗格

近日,廣州正式發布《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規劃》提出,到2025年,廣州要打造海洋創新發展之都,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初見成效;到2035年,廣州将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推動南沙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區。

至此,北部海洋經濟圈的青島、天津、大連,東部海洋經濟圈的上海、廈門、甯波,以及南部海洋經濟圈的廣州、深圳等核心海洋城市,均已明确海洋經濟“十四五”路線圖。同時,這些城市也相繼提出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

繼國家中心城市之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正在成為沿海城市競争比拼的新賽場。而其背後,是中國從海洋大國邁向海洋強國的新征程與新希望。

從“國際航運中心”到“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全球化時代,海洋有多重要,已經不言而喻。幸運的是,中國擁有1.8萬多千米的漫長海岸線和衆多的深水良港。2021年全球貨物吞吐量前10大港口中,有8個在中國。但另一方面,就海洋綜合實力而言,中國仍是大而不強。

以最新公布的2021年全球航運中心城市排名為例,第一名是新加坡,第二名是倫敦,擁有世界第一、第二大港口的甯波舟山與上海(貨物吞吐量),分别位居第十和第三名,也是唯二擠進前十的中國内地城市。其餘是像廣州、青島、深圳等,都在一二十位開外。這跟基于自然禀賦的港口排名,顯然存在不小的上升空間。

随着中國日漸成為推動全球化的主力軍,近年來中國政府越來越重視海洋發展。2017年5月,國家發改委與國家海洋局共同發布《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文件提出“推進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這也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一詞,首次出現在國内正式文件中。

在此之前,2009-2015年期間,國務院曾先後批複過五個國際航運中心,分别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天津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廣州國際航運中心”。如今,從“國際航運中心”到“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不僅僅是名稱概念的改變,更是建設内容、發展目标的全面升級。

根據權威機構的定義,所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指以海洋資源為基礎、擁有領先的海洋核心競争力,在一定區域内起着樞紐作用且對全球經濟社會活動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城市。從2017年至今,全國陸續已有深圳、上海、廣州、天津、大連、青島、甯波舟山、廈門等城市,提出要“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随着越來越多沿海城市加入戰局,“十四五”規劃在之前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大海洋經濟圈”的概念,表示将“建設一批高質量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和特色化海洋産業集群,全面提高北部、東部、南部三大海洋經濟圈發展水平,以沿海經濟帶為支撐,深化與周邊國家涉海合作”。

上海跻身全球前十,其餘諸城各有所長

說到全球,就不得不放眼世界範圍内的“同類”。目前,世界範圍内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都有哪些?

根據2019年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報告,新加坡繼續蟬聯第一名,二到十名依次是:德國漢堡、荷蘭鹿特丹、中國香港、英國倫敦、中國上海、挪威奧斯陸、日本東京、阿聯酋迪拜、韓國釜山。上海是唯一擠進前十的内地城市。

數據也能證明這一點。從各地公布的“十四五”海洋規劃來看,上海憑借2025年海洋生産總值達到1.5萬億元的目标,遙遙領先各家競争對手。而其餘城市的海洋生産總值目标,大多集中在2000-4000億元區間。

當然,這些城市的實力也不容小觑,并且各有所長。

其中,大連是東北海陸空立體交通樞紐;天津及南方的廣州都是百年大港、重要商埠;青島在海洋科技、海洋教育等方面擁有較大優勢;甯波舟山港去年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12.24億噸,連續13年位居全球港口第一;深圳則是國家最早确定的兩座“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一,國際化優勢突出。

同時,它們也各自肩負着不同的區域責任。比如大連,就被賦予了提升東北對外開放水平的重擔;而廣深,則是引領大灣區深度參與全球海洋競争。

另外,像廈門、甯波、青島、大連這四個城市,作為各自省内“雙子星”之一,定位“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也可以和正在發力沖擊國家中心城市的省會,形成差異化發展格局。這既有利于提升所在省份的整體經濟實力,也寄托着引領全省甚至所在大區“轉身向海”的厚望。

正因如此,各地在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時,雖然有不少共同點,比如對海洋科研都十分重視,海洋科技創新載體數量、海洋科研專利擁有量等,已成為上海、青島、廣州、深圳等多個城市未來五年推動海洋經濟發展的關鍵指标。但在具體的産業領域,還是各自有所側重的。

即便是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生物醫藥這些各地“十四五”時期發展海洋經濟的“主流賽道”,三大海洋經濟圈在細分産業的布局上,也有所區别。其中,北部海洋經濟圈聚焦海水利用業,東部海洋經濟圈在高端海工裝備制造與材料業方面優勢突出,而南部海洋經濟圈則把海洋電子信息放在重要位置。

但不管怎麼說,目前各地都在朝着“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奮力往前沖。

面向世界,國内諸城應在競争中加強合作

與競争“國家中心城市”,全國各地競相發力的情況不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參賽範圍面向全世界,對中國城市來說,它們的對手主要是漢堡、鹿特丹、倫敦、東京這些領跑者,所以彼此之間雖然也有競争,但更需要合作。

對于這一點,各個城市也都有清楚的認知。比如《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就表态,“支持粵港澳共建大灣區航運聯合交易中心”。而一些學者更是提出,應進行跨區域間的海洋發展合作。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長胡振宇就認為,“不是‘以誰為主’,而是構建有效的城市網絡,從而促進海洋城市合作網絡的國際化”。

比如,青島與上海、深圳、廣州等海洋城市在海洋創新領域具有廣闊協作空間,應通過城市協作進一步提升海洋生物醫藥等涉海科研成果的市場化水平;圍繞“海洋”主題,探索跨區域協調、有效配置資源,推動自貿試驗區更有效開放,發揮比較優勢。

事實上,國家層面也早已着手在推進這方面的城際合作、區域整合了。比如“十四五”規劃中提到,将“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并在北、東、南各劃了一個海洋經濟圈。目的就是希望能夠整合港口等海洋資源,以便更好地參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競争。

但正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概念的提出者、北京大學張春宇教授所指出的,目前,我國臨海城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設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距離世界先進水平還存在不小差距,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不過,這些年,受新冠疫情及部分國家逆全球化等因素的影響,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大格局正在發生急劇變化,這也給了中國城市彎道超車、後來居上的機會。

有理由相信,随着國家及地方層面越來越重視海洋經濟,海洋經濟結構日趨優化,未來一定會有更多中國城市上榜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名單,排名也将越來越靠前,從而帶動中國真正從海洋大國邁向海洋強國。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1

海報設計 祝碧晨

責任編輯:王磊 圖片編輯:沈轲

校對:張亮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