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保持定力。有了定力,不論遇到什麼事,都不會慌亂,處置也會得當。
什麼是定力?
《大學》中,開篇即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力是從“知止”而來。
知止,絕對不是“知道停止”的意思,它恰恰表達的是“知道到達哪裡”。知道到達哪裡,就标志着有了目标、方向,所要采取的方法,以及堅定的信念。這就是“知止”的内含。那麼,定力,就是這樣的意思:方向正确、目标清晰、方法得當、信念堅定,因而不論遇到什麼情況和困難,都會表現得堅韌不撥、無所畏懼、勇往直前、不改初心,一直到最後的勝利。
但是,很多人将定力理解成了表面上的不動聲色。這樣的理解終歸是浮淺了。面上的不動聲色,有很多的情況下都可以做到:漠不關心,反應遲鈍,虛情假意,城府很深,等等。這種種情況下的不動聲色,說不定内心裡早就翻江倒海,念頭不斷了。
真正的定力,是内心裡的波瀾不驚。不論遇到什麼事,自己的那顆心,都會處于平靜的狀态下。不貪不占、不迎不拒、不憂不喜、不怨不恨。一顆時時安靜的心,就能時時生出智慧,足以生出解決任何問題的辦法。
一個人有了定力,眼觀金錢不盜,手握權力不濫,面對美色不泛,欲飲舉杯不貪。知止,就是定力。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老子在《道德經》中如是說。心中有所貪念、有所牽挂,必然心中不安,就會慌亂。因此,老子告訴後人“無我”。蘇東坡曾經寫過一句詩:八風吹不動。這其中的八風,不是自然界中的東西南北風,指的是人心接受到的種種贊美、批評、諷刺、辱罵等等。如此情況下的“不動”,就是定力。
修習定力,就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能夠做什麼。明确地說,就是:做符合身份的事,做應該做的事,做力所能及的事。
所以,一個有定力的人,他沒有必要不動聲色,他當然可以有豐富的情感,可以表達自己的喜好:面對鮮花,他會贊歎;面對傷害,他會憤怒;面對流言,他會不屑;面對困頓,他會歎息。但這種種的情緒,都會随着事物而來、随着事物而去。既不會入自己的心,也不會着在他人身上。就如孔夫子,面對東流而去的水,他也會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但這并沒有影響他追求大道的堅定信念。
我是平靜的大海,波瀾不驚。
——學習傳統文化,增長人生智慧。歡迎關注知本學社。我是宗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