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哲學家黑格爾曾經在他的著作中這樣說:"一個民族隻有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如果他們隻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必将是沒有未來的。"
同時他又說:"隻有那些永遠躺在坑裡,并且從來不會仰望高空的人,才不會再次掉進坑裡。"這是他對于科學和神學的關系思考的結論,在後世被人們奉為經典。
從古至今,對于科學與神學的關系的探讨從來沒有結束,而且也沒有一個固定的結果,但是每個人卻又對此樂此不疲,并且越是有思想的人越會關注這個問題。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是如此,在他去世前一年曾經留下一部手稿,雖然和他的數學研究沒有關系,書稿中也沒有任何數字符号或公式,但卻隐藏着世間的奧秘。書稿曝光後一經面世,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甚至被世人奉為經典。
科學研究的弄潮兒
1879年的3月14日,愛因斯坦出生于德國符騰堡王國烏爾姆市的普通家庭,父母均是猶太人,在當地經營有一個店鋪,因此童年時期的愛因斯坦是幸福的,不必為了生計而發愁,同時他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從小就十分聰穎的愛因斯坦被父母寄予厚望,而他也沒有讓父母失望。1888年9歲的愛因斯坦進入德國當地的一所高級中學學習。
當時在學校接受的是宗教形式的,從入校起就開始了宗教儀式的學習,當時他信仰的是基督教,或許在這個時候就已經埋下了他對神學與科學關系的好奇種子。
1889年,愛因斯坦十歲了,這時候的他已經産生了自己的思想,開始閱讀通俗科學著作和哲學著作,同時在數學方面也開始了學習,主要學習幾何。
16歲時愛因斯坦已經自學完微積分課程,同年,愛因斯坦在瑞士理工學院的入學考試失敗。但是這次失敗并沒有影響他,反而使得他開始思考,當一個人以光速運動時會看到什麼現象,對經典理論的内在矛盾産生困惑。
不平凡的人事事都不平凡,1914年4月,愛因斯坦接受德國科學界的邀請,居住到了德國柏林地區。當年的8月,就爆發了戰争,愛因斯坦也被無辜卷入,這時候他開始厭惡戰争,反對戰争。
"我愛好和平,戰争不是我想看到的。"1914年9月,愛因斯坦主動參加了"新祖國同盟"組織,同時他在這個組織被宣布為違背法律,參與人員多數被抓的情況下,愛因斯坦仍堅持參與這個組織活動中去。
之後的發生的事情讓愛因斯坦極為憤慨,德國的許多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在軍國主義分子的操縱下,特别以倫琴、奧斯特瓦爾德等人在代表,他們在具有侵略意義的 "文明世界的宣言"上簽字。而當征求愛因斯坦簽名時,他果斷的拒絕了,同時他毅然在反戰的聯盟中擔任職務。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愛因斯坦獲得的最大成就是在1905年提出光子假設和光電效應,并且在戰争環境下榮獲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并且在之後他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創立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
而這些理論在當時除了愛因斯坦,很少有人能夠理解,然而,随着科學的發展,大量的科學實驗證明愛因斯坦的理論是正确的。這些理論成果使得愛因斯坦一躍而成為當時在世界上都很重要的科研人,甚至被很多人稱為20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
哲學科學再思考
許多科學家在年老時都會進行神學研究,有些人根據這些事件提出了"科學的盡頭就是神學",先不談這個結論是否正确,但不可否認的是愛因斯坦也是這樣。
愛因斯坦的大部分成就在年輕的時候已經完成,相對論和光電效應很早就提出,但他選擇在人生最後階段用大部分時間對哲學和神學進行研究,在1952年他根據自己的體悟發表了《我的世界觀》一書,在此書中愛因斯坦已經開始質疑上帝。
根據愛因斯坦的手稿可知他從去世前一年開始,閱讀了當時大哲學家科德的著作《聖經中的反抗與召喚》并且還給許多的宗教哲學家寫信,與他們深入讨論了宗教與哲學、科學的問題。
許多人認為此書中涵蓋了愛因斯坦對于世界的再思考,并且因為其中并未包含任何愛因斯坦所擅長的數學公式,人們更加認為書中有着關于世界奧秘的探索。
在書中,愛因斯坦對于世界的思考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三個觀點。
首先是關于上帝的思考,在愛因斯坦看來,上帝隻不過是人類在虛弱狀态下的産物,他的存在隻是因為人類需要上帝這樣一個人物來維持人類的存在,所以通常情況下上帝存在于人們的思想中,而對真實世界是否存在上帝,愛因斯坦自己表示懷疑。
第二個觀點在對于對《聖經》的思考,愛因斯坦對聖經的觀點是不同于當時的猶太教、基督教的,因此直到現在猶太教和基督教都對愛情因斯坦的神學觀點表示不滿意。愛因斯坦認為《聖經》是古老的傳說,在口口相傳後被記錄下來。
第三點是關于神學與科學聯系的表達,愛因斯坦在這一部分明确表示 "如果我們的某些東西被稱為宗教,那麼我們的科學就解釋它,揭示整個世界的基本結構。如果是科學無法解釋的東西,我們當然可以用宗教取代,一旦科學能夠解釋了,我們就用科學解釋。"
而這也被人們認為是愛因斯坦對上帝的理解是宗教與科學辯論中最明确的陳述之一。愛因斯坦生命的最後幾年都在思考神學與科學,并且最後還留下的手稿,也許他是激勵後人沿着它的方向繼續前進。
對于從小到大被科學所熏陶下,多數人認為神學往往都代表着迷信,是一種和科學相對立的,水火不相容的邪說,而且傳統的教育也在不斷的說明着。
如今的科學都是由那些令人尊敬的科學家研究出來的,但是通過愛因斯坦臨終前的手稿可以得知,他相信神學與科學從來不是割裂的,他們相互聯系。
回顧愛因斯坦的一生,能看到他在前半生為了科學而奮鬥,後半生開始解決科學與神學的聯系。他對知識和世界渴求達到了很高的程度,或許在今天學習他的精神,比研究他的手稿更有意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