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過:“君子和而不群,小人群而不和”。大緻的意思是說,君子能在保持各自獨立的人格和意見的前提下和其他人和睦相處,共謀進步,共襄盛舉;而小人卻恰好相反。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避免的要和人打交道,誰也不可能真正的做到脫離人群而存在。但如何與人更好的相處?對于很多人來說确實個頭疼的問題。或者說有一部分人是真的很不喜歡委屈自己去顯得合群。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既可以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和思想又可以合群呢?答案是肯定的!隻要我們能做到“和而不群”,這些問題就都能迎刃而解。建議大家可以從以下這4個方面入手:
1.堅持自重和尊重他人
“和而不群”的宗旨就是不讓大家放棄做真正的自己,這也是自重的表現,但是除了自重也要懂得尊重他人和争取他人的尊重。因此,即便你自身條件很好,也要學會平易近人。參加任何活動都要遵守其規則,到了任何場合都要尊重這個場合裡的人。不能随時想着要他人遷就自己,以自我為中心。那樣的話,就算他人為了利益而讓你如願,你得到的也不是尊重而是算計;同時,即便你現在的條件不好,也要堅持自己尊重自己。因為這是與人相處的最基本的前提,然後才是去尊重他人。切記,任何人都不可能在自己貶低自己之後再得到他人真正的尊重,而一個不自重的人對别人的尊重也會顯得沒有“價值”。所以,懂得尊重自己、他人和“規則”。同時不驕不躁、不卑不亢是我們修煉“和而不群”心态的第一步。
2.學會包容
我們都知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但在現實生活中真正做到包容的人并不多。很多時候我們都不喜歡甚至難以容納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們在用“雙标”衡量“意見”,也就是說,我們能理解自己和别人的意見不同,卻不能容忍别人那樣做。更有甚者,會覺得别人和自己意見不同是故意針對自己,讨厭自己的表現,自己必須要做出“回擊”。雖然不否認的确有這樣的人存在。但是更多的時候,可能對不同事件的不同看法僅僅是“對事不對人”。
所以,不要過分敏感的認為他人的不同意見就是給自己下的“戰書”,對于同一個問題的不看法見實際上是提供了不同的參考方向,本身并不是壞事。要明白自己的看法不一定總是對的,我們要學會包容“不同”,那樣不僅能開闊心胸更能看到不同的“視界”。這也是我們修煉“和而不群”心态的第二步。
3.建立積極向上的态度
每個人因為有自己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考,所以對人對事也都有自己的态度。而所謂态度其實是指一種穩定的心理傾向。那什麼叫積極向上的态度呢?比如,上司交給你一個工作任務,你不但不喜歡而且還不擅長這個任務,你在表明自己的擔心之後,上司仍然堅持讓你試一試。這個時候你不會去想對方是否在針對你,而是盡全力去嘗試完成任務,可能結果不盡如人意,但是這個态度是積極向上的,過程中仍然也能學到東西。有的朋友可能會覺得這樣做很傻,對方明顯是在坑害自己。但換一個角度想,跳出自己的“舒适區”,嘗試不擅長的東西本身也是一種學習更能彌補自己的短闆,不一定是壞事。更何況我們本就沒有天生擅長的事情,絕大多數都是後天習得的。
所以,不論是對事還是對人,不要一開始就懷着“陰謀論”去揣度對方,其次要永遠抱着學習的心态去面對一切,事情成功了是收獲,失敗了記得總結經驗教訓,同樣是人生的“财富”。這是我們邁向“和而不群”心态的第三步。
4.懂得互惠共赢
咱們有句老話:“一個好漢三個幫”。意思是說一個人的能力再強也是有限的,要有人幫助、共同謀事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但是隻要大家能設置一個共同的奮鬥目标,然後表明各自的意見和優、劣勢,所有人再一起規劃方案揚長避短,朝着共同的目标奮進,那麼不僅彼此間的凝聚力會大增,成功率也會高很多。換句話說,保持“和而不群”的心态,對己、對人、對事都是有好處的。
相信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這樣的合作模式會強過一個人單打獨鬥,浴血奮戰或者是彼此之間相互“拆台”,最後落得個“雞飛蛋打”的結局。所以,懂得互惠互利,攜手共赢是我們練就“和而不群”心态的第四步。
總的來說,保持“和而不群”的心态不但能讓我們保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和意見,還能讓我們理智、和睦的與他人相處,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也能更好的實現優化各方資源配置促進合作共赢。所以,“和而不群”肯定是值得我們關注且認真“修煉”的一種心理狀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