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冬奧會志願者接受采訪

冬奧會志願者接受采訪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00:28:38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文利

在 “冰絲帶”速滑館的東南方向、國家體育館和冰立方的正北,有一座不那麼起眼的建築。每天,許多趟班車往返于這座建築和冬奧會各個場館之間。沒有任何一場冬奧會比賽在這座建築裡舉行,卻有一篇又一篇精彩報道、一段又一段震撼人心的視頻從這裡發往世界各地。這裡就是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

在主媒體中心地下二層,木闆和玻璃圍起來的一處方寸之地,是志願者李遐和她的小夥伴們在此次冬奧會中的“賽場”。這個“賽場”上沒有真正賽場上的那種速度與激情,隻有來去匆匆的媒體從業者在此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采訪預約、場館信息、賽事直播、膳食餐飲……志願者們的工作,就是為媒體提供咨詢和服務。

單憑口音很難判斷出李遐是哪裡人——她的普通話發音非常标準。實際上,她是一個金發碧眼的烏克蘭姑娘,也是主媒體中心唯一的一名外國志願者。在多種文化熏陶下成長,賦予了她出色的語言能力和強大的适應能力;傳媒教育的背景,則讓她更容易以觀察者身份打量被貼上“觀察者”和“記錄者”标簽的中外記者群體。

冬奧會志願者接受采訪(冬奧會主媒體中心唯一的外國青年志願者李遐)1

在冬奧會主媒體中心工作中的李遐(左)。(受訪者供圖)

北京冬奧會開幕次日的2月5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對李遐進行了采訪,聽她講作為一名外國青年志願者的工作感受、對中外媒體記者群體的觀察與思考。

中青報·中青網:你在主媒體中心的工作職責是什麼?

李遐:我叫李遐,英文名Veronica,來自烏克蘭,是主媒體中心唯一的一名外國志願者。我所在的團隊共有6名志願者,每3人一組輪值早班和午班,每天換一次班。早班從上午8點上到下午2點半,午班從下午2點半到晚上8點。值班期間沒有固定的休息時間,大家輪流吃飯,保證服務台随時有人值守。

當然,志願者的工作并不會在你離開工位的那一刻結束,也許在下班路上會碰到向你咨詢的人。志願者工作沒有“工作時間”和“非工作時間”這一說,随時都要向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

我主要負責媒體與國際奧委會的對接工作,但在實際工作中,也經常遇到其它問題,比如某個場館怎麼走、在哪裡領取證件、如何查詢官網信息,等等,真正與采訪受理有關的問題不到兩成。因為我們有好幾個服務窗口,不同窗口有不同的職能,但咨詢者遇到問題時往往注意不到各窗口的職能區别,而是直奔最近的一個而去。每當有人問到我不負責或不了解的問題時,我盡量不說“我不知道”這種話,而是盡力幫他們找到答案,比如告訴他們哪個窗口或者什麼地方能解決問題。我不希望讓這些需要幫助的人感到迷茫和無助。

中青報·中青網:冬奧會志願工作者什麼能力最重要?

李遐:對冬奧會志願服務工作而言,語言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技能。每天都會有幾十個人過來咨詢,其中外國記者比較多,大概占百分之七十。他們說着各種口音的英語,東歐和亞洲地區記者的口音相對難聽明白一些,很多來自英國比如蘇格蘭地區記者的口音我也很難聽懂。但我覺得,無論是哪種口音的英語,都各有各的魅力。

有意思的是,在主媒體中心,不但每天得面對各種口音的英語,還得面對各種口音的漢語,很多港澳台記者的漢語聽起來就非常好玩兒。不過,任何口音都難不倒我。來北京之前,我本科時在西南财經大學讀書,在成都生活了7年。老師上課時說普通話,下課後我會偷偷跟他們學點兒四川話,聽懂四川話是沒問題的。

我遇到的很多中國志願者英語水平都非常高,但真有他們聽不懂的時候,因為他們與外國人交流的經曆可能不太多,畢竟難以習慣各種口音的英語。每當志願者聽不懂的時候,就會叫我過去幫忙溝通。所以說,這次冬奧會對很多中國志願者來說也是一個寶貴的機會,讓他們增加與外國人交流的經驗。

我之所以能适應各種口音的英語,與小時候經常到國外旅遊有關。我去過40多個國家,歐洲和亞洲的國家基本上都走遍了。我父母覺得,在不同的地方生活、體驗不一樣的人生,也是一種學習;隻要适應力足夠強大,就能勇敢地把個人未來設置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而不是局限于自己的城市和國家。現在我會說流利的漢語、英語、俄語和烏克蘭語,還有基礎法語,這在冬奧會志願工作中還是非常有用的。

中青報·中青網: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記者有什麼區别?

李遐:在主媒體中心有兩種辦公區。一種是臨時搭建的連排隔間,形成了一個個封閉空間。這種隔間是對外出租的,承租者是一些比較大的媒體,像日本的共同社、《産經新聞》、《每日新聞》、《讀賣新聞》,美國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今日美國,韓聯社,德新社,還有各國奧委會、薩馬蘭奇體育頻道,等等。另一種是公共辦公區域,可以容納400人左右。

冬奧會志願者接受采訪(冬奧會主媒體中心唯一的外國青年志願者李遐)2

生活中的李遐。(受訪者供圖)

據我觀察,不管是外國記者、中國記者還是志願者,都很自覺地遵守防疫規定。每個外國記者都戴着口罩,還常常給手部消毒。除了喝水和吃東西,我沒看到誰在公共場合摘下過口罩。至于我們志願者,則必須全程佩戴N95口罩,普通的外科口罩是不符合規定的。服務台前有透明玻璃,把我們和外面的人隔開;保潔阿姨時不時過來消毒。主媒體中心幾乎每張桌子上、每一個門口處都放着消毒液,可以随時使用。

無論中國記者還是外國記者,都一樣會遇到各種問題。不過據我觀察,外國記者的穿着會更多地帶有自己國家的标識,比如國旗或者國旗的顔色,當他們在報道或轉播賽事時,這種标識可能會給他們帶來一種自豪感吧。

哦對了,我覺得報道冬奧會的外國記者平均年齡偏大,以“白發族”居多;中國媒體記者要年輕一些,看起來都像是80後、90後。

還有一個明顯區别:外國記者更愛看報紙!我們有冬奧會的官方會刊,剛開始隻有中文版,問津者不多;後來很多人問有沒有英文版,我們就推出了英文版,英文報紙往往沒出版多久就發完了。

除了身高、長相等外在區别,各國記者的性格也截然迥異。比如說,在等待受理的過程中,日本記者或韓國記者可能是安安靜靜地站着等候,美國記者則會找話題跟你聊天兒。我旁邊的一位男同事證件照上是長發,現在剪了短發,一個美國女記者跟他說,“哎呀,你剪了頭發比之前好看多了”。

一些年齡比較大的外國記者,會在路過我所在的窗口時湊過來,說句“Hi”(你好)或者“Good Morning”(早上好)。我說:“怎麼了,需要幫忙嗎?”對方會說沒事,隻是打個招呼。通常,會主動過來打招呼的英美記者比較多,這可能因為他們的母語是英語,與人交流更自信也更自然。前來咨詢的東亞記者比較少,但日本、韓國記者相互之間溝通比較多,我經常看到他們聚在過道或門口,用我能辨認語種但聽不懂的語言大侃特侃。

有一件小事兒可以看出來自不同文化的記者之間的差别。前幾天有兩個記者過來問我們:“現在才(下午)五點多,那邊的辦公區怎麼都沒人了?”我說:“可能是去吃飯了吧。”他們又問:“五點多是吃飯時間嗎?”他們可能不太理解,在中國,無論是一日三餐還是休息睡覺,都是有規律的。中國餐廳也是定時開放,哪怕整夜不打烊,大家也習慣于在同一個時間段去吃飯。而在對外國記者開放的餐廳,一天中的任何時候幾乎都有人在。

中青報·中青網:如何看待冬奧會志願者這份工作?

李遐:昨天晚上,我和其他志願者在酒店裡觀看了冬奧會開幕式。唱國歌的時候,幾十名志願者同時站立起來,注視着屏幕上冉冉升起的國旗。那一刻,我強烈地感覺到了中國人的團結。

冬奧會志願者接受采訪(冬奧會主媒體中心唯一的外國青年志願者李遐)3

主媒體中心裡的冬奧會冬殘奧會官方會刊。(受訪者供圖)

一直以來,外國人對中國節慶的印象就是“宏大”“隆重”“火紅”這些詞兒;沒想到這次冬奧會開幕式以白色和藍色為主,簡約又精美,這讓我非常驚喜,真正感受到了“簡潔”的魅力。我相信很多外國人也會和我有同樣的感受。

我現在在中國傳媒大學攻讀藝術管理碩士學位,對媒體領域有一定了解,這可能也是我能成為主媒體中心唯一外國志願者的原因之一。通過這次在冬奧會主媒體中心當志願者的經曆,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這種大型活動是怎麼運行的,從内部看到了它的運作過程。将來,不管是做活動也好,做策劃也好,這段經曆都會對我的職業大有幫助。

我的中文名字是李遐。“遐”有三層含義:一是遠方,因為我來自遠方;二是遐想,我喜歡思考和想象;三是聞名遐迩,我希望參與一些舉世矚目的重大事件——這就是我來冬奧會當志願者的原因之一。我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能真正地幫助别人,有真正的意義。說實話,志願者的很多工作都是日常的、瑣碎的,但我仍然希望可以為冬奧會貢獻一份重要力量——這就是我的夢想。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