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民間打鐵匠手藝

民間打鐵匠手藝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5 02:32:40

六七十年代,在我的記憶裡,家鄉大路公社廣泛流傳着一個獨特精湛的手藝,叫做“打繩子”。

自我出生後,就從未見過我的祖父祖母。父母也沒給我說起過,我當然就不知道祖父祖母叫啥名,長啥樣。不過,村上有個盼海奶奶,經常一邊紡紗,一邊給我講述過去的許多民間有趣的故事。童年的我一邊聽着精彩的故事,一邊凝視着紡車感到很是好奇。對紡車一邊轉動,一邊發出“吱吱嘎嘎”的聲響也非常感興趣。

我看到那種自制簡易的紡車,用彈好的棉花紡成紗,再織成粗布。然後,拿到街上染坊裡染成紅的藍的或者黑的布做衣服。那紡車的構造看起來很是簡單,也很好玩。它是由一個木制支架、搖柄、轉輪和線軸紡針組成。架子上豎着兩塊闆狀柱子,頂端開有一對同軸圓孔。兩孔之間裝有一個滾筒軸,軸筒兩頭沿圓周邊均勻插入共八對長短一緻的竹杆,然後将相對和圓周兩個方向的竹端用粗線或細繩連接起來,就形成了一個大轉輪,軸的面端裝有一個搖柄,這是紡車右邊的構造。左邊底架上固定着一個線軸紡針,針的前後各套着一顆像算盤上的珠子,珠子之間套有一根竹管,這裡是用來繞紗線用的。最後用細麻繩作皮帶将紡針軸輪與紡車大轉輪相連接,當搖動手柄時就帶動線軸輪轉動進行紡紗,即成了一台紡車。

在紡紗時,右手隻管慢慢的搖,整個人的注意力都落在了左手上。隻見紡紗者兩個指頭輕輕的揑着并管住手上抓着的棉花,掌握續棉均勻,就能紡出粗細均勻的棉紗線來。

在過去,廣泛應用于縫制蚊帳的“夏布”,就是用一種苴麻纖維,通過人工撚成細麻線,再經人工織成夏布。記得我80年代初結婚時,就是花了66元從上村叫賣的手藝老太手裡買的這種夏布蚊帳。後來賣這種夏布蚊帳的手藝人,再也沒有見過了。也許是因為夏布蚊帳,被新出的棉紗布蚊帳所替代的原故吧。從種植苴麻到制成麻絲,又從撚麻線到織成夏布,最後縫制成夏布蚊帳。這一整套傳統手藝也就随着歲月的流逝而漸漸的丢失了傳承。

數千年延續搓制、打制、使用繩子的曆史,從原始簡單初步的文明,發展到現代豐富成熟的文明;從手工打繩到機械制繩,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從紡紗撚麻線到打麻繩,其起步工序和原理是一樣的,都是在同道工序中上纼的過程。繩子則是增加了一道将兩股以上的股繩纥繩機合在一起,經過這一道工序後就形成了繩子。繩子從起初的草繩逐步發展為麻繩、紗線繩、尼龍繩和鋼絲等金屬繩。

60年代中期,家鄉大路公社各生産隊為了發展副業經濟,利用高田(旱田)引進種植了大批的紅麻。春天播種,夏末秋初長勢達到頂峰,最高能長到一丈多高。其莖杆有的呈紅色,也有的呈綠色,其葉為三尖大葉。到了深秋,就會層層節節開出紅花、白花、黃花來。一般在夏末秋初開花之前就開始大面積收獲了。收獲時,一般是連根拔起,一邊拔一邊剝。當剝下來的紅麻曬幹時,上面連着的莖葉也就自然脫落了,成了盡刷刷的幹紅麻。這樣的紅麻,主要用途是用來打繩子。也有的生産隊等到紅麻快要放花時,也就是紅麻長足了膘。這時将收獲的紅麻打捆,放在死水河裡腐爛發臭,看上去河水如墨。然後撈起來剝皮、漂洗成雪白的麻絲纖維,這種白麻絲的賣價要比幹紅麻要高的很多,其用途也比幹紅麻要更加廣泛。

由于當時整個大路公社各生産隊種植紅麻副業的興起,也就帶動了當地打繩子手工業的迅速發展。那時全公社種植收獲的紅麻産量很大,大部分賣到了大路供銷社收購站作調劑供給。還有相當一部分,被家庭手藝人上村直接收購了,應用于家庭手工業打麻繩。

在60年代,丹徒縣大路公社大東大隊左家村,是打麻繩的集散地。一個村多數家庭都從事過打繩子的鄉土手藝。村上女兒嫁到外大隊後,也繼續傳承了打麻繩的手藝。使打繩子這一鄉土手藝,當時在全公社得到了較大的擴展。我們延安大隊小丁家蕩村,就有兩個左家村的女兒嫁到了本村,把娘家打繩子的好手藝也一起嫁到了婆家,繼續做起了打繩子這一副業行當。

其中有一個左家村的姑娘叫左珍娣,就嫁給了我的大侄子胡永福。大侄子的年齡雖然比我大了十來歲,可是我的班輩大,因此我成了他名正言順的小叔子。也正是因為這層叔侄關系,所以我們走的很近,大侄子侄媳對我小時候獨自生活起居盡力照顧,所以平時我對大侄子家庭打繩子的活兒了如指掌。

打繩子這門鄉土手藝,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每年到紅麻收獲的季節,都要準備好足夠的資金收購一批幹紅麻,收回來後還要進一步再曬幹存放在家裡備用。然後,一年四季根據跑的銷路單位訂單,按排時間起早帶晚有時還要開夜工打繩子。白天要照常到生産隊上工,打繩子也隻能當作家庭手工副業。特别是在“割資本主義尾巴”時期,隻能悄悄的掩人耳目,利用偷閑時間“啞迷西”的從亊打繩子的活兒。在冬天裡,天氣很冷,打繩子的原材幹麻必須要浸泡在冰冷刺骨的水中回軟,才能繞股繩上纼。手凍的像胡蘿蔔似的,有的手指頭皮膚上都開了許多的裂口,也隻是為了一毛兩毛一斤繩子的薄利。

打繩子,首先要自制兩三台股繩機和一套纥繩機。這些機械結構很簡單,大侄子都是利用就便材料自己動手制造的。股繩機是用一個直徑10厘米左右的樹叉,在樹叉根部開個長方形孔,然後裝上一根柱子,在柱子上端沿底部樹叉中心線方向開一個圓孔,固定一根兩頭帶螺紋的鐵軸,再裝上預制的滾筒,就成了一台股繩機。用起來隻要用塊石頭壓在機架底部樹叉上,把股繩頭固定在滾筒上,并轉一個合适的角度引出來,用左手一邊向面前拖,滾筒就會依照慣性順時針轉動。一邊用右手按照股繩的粗度,撕麻向左手窩裡添加,不但雙手指頭要配合默契,而且有時腳也要踩着協助撕麻。當繞了一段長度後,抓着股繩的左手向上一擡就會順勢繞到滾筒上。如此反複,直到滾筒繞滿了再換一個滾筒。

股繩繞好了,需要有一台纥繩機,按照兩股或三股合成所需要的繩子。纥繩機也是用雜樹自制而成,它由兩部分木架組合形成。一頭裝股繩,需要在橫闆上均勻鑽出右右兩組,共12個大小合适的孔。另一頭裝兩股以上的股繩形成合繩,需要在木架橫闆上鑽出左右兩組共6個孔。然後用一頭帶尖并套上圓木塊的Z型鋼筋,插入纥繩機架橫闆的每個孔内,再将鋼筋帶尖的一頭彎制成半圓勾。最後将鑽好孔的竹制搖柄套上所有的Z型鋼筋平頭端。這樣手握竹柄,裝股繩一頭作順時針搖轉,裝合繩端作反時針搖轉,最終兩股或三股繩就會打制而成。當時麻繩産品主要銷往鎮江本地各生産資料、各社隊生産企業。

到了70年代中期,由于農村加快了電力和水利建設,多數生産隊進行了平整土地,實行了旱地改水田種植水稻,從根本上收縮改變了生産隊高田種植品種。因此,旱地種麻也就逐漸消聲滅迹了。打繩子手工業,也就斷了紅麻原材料的來源而失去了傳承,成為一代人的記憶。随着時光的流逝,打繩子這一鄉土傳統手藝,也逐漸淡出了鎮江東鄉人的記憶。

民間打鐵匠手藝(打繩子的鄉土手藝你還記得嗎)1

股繩機

民間打鐵匠手藝(打繩子的鄉土手藝你還記得嗎)2

纥繩機

民間打鐵匠手藝(打繩子的鄉土手藝你還記得嗎)3

60年代江蘇鎮江丹徒縣大路公社開始種植的紅麻

民間打鐵匠手藝(打繩子的鄉土手藝你還記得嗎)4

紅麻是地方生産隊經濟作物之一

民間打鐵匠手藝(打繩子的鄉土手藝你還記得嗎)5

紅麻是鄉土手藝打繩的原材料

民間打鐵匠手藝(打繩子的鄉土手藝你還記得嗎)6

紡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