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三十年打工人

三十年打工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11:00:17

很多人都會擔心中年危機,還能不能保住一份令自己滿意的工作。相信你會好奇四十歲以後,找工作順利嗎等問題?什麼樣的人不會遭遇中年危機?文章講述了幾位年過40歲人士的職場現狀,一起來看看~

三十年打工人(被嫌棄的40歲打工人)1

“我的朋友圈,哪裡有适合我的工作!”

9月的一天,徐力在失業大半年後,在朋友圈裡發出了找工作的信息。徐力之前在大廠做過,今年上半年因為大廠不景氣被裁,半年找工作下來,結果是屢戰屢敗。他将自己求職不順的原因歸結為,已經40歲了。

徐力有老婆有孩子,但老婆也沒有工作,倆人都要自己上社保,雜七雜八,加上日常花費,每月就要兩萬多。

萬般無奈之下,徐力在朋友圈求助:這位資深互聯網專家,擅長文化閱讀、親子領域,内容、運營等等都通,人與流量資源比較豐富,願意跨界到其他行業帶團隊做互聯網業務。

徐力的經曆讓我想到最近熱門的一些話題:大廠裁員、中年失業、40歲找不到工作…….

問題是,40歲為啥就找不到工作了?

01

徐力習慣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感悟發在豆瓣上,有時候也會發在他自己的微信公衆号上。

從他的文字記錄中可以看到,沒有工作後,他的日常生活基本上主要包括:做飯,跟朋友聚餐喝酒,找工作、投簡曆,讀書,等等。有時候,從他文章的标題中就能看到他找工作的順利與否,在一篇名為“一些幼稚思想”的文章裡,他說道:

“我現在缺乏的就是行動,重要的、以強大的毅力和深思支撐的行動——沒有工作,就去尋找一份工作;要掙錢,就去做掙錢的事……即便一年半載什麼也沒有做,沒有掙到一分錢,活着就在過日子。”

在另一篇“比較幸運的一天”文章裡,感覺他的工作似乎有了眉目,“先前談的那份工作,我本來已經不抱希望,幾乎完全放棄了……但竟然現在這份工作又有了希望……我很希望盡快開始一份新的工作,那種對新工作的恐懼現在好像也幾乎不複存在了。”

對于一般讀者來說,看徐力的這些文字,能夠充分體會到一個中年男人在失業後的境遇,焦慮、希望、失望,以及對未來不确定性的某些恐懼。而他在因為找不到工作變得迷茫和無聊,甚至必須以喝酒來纾解時,也特别能讓人理解。

可令人遺憾的是,最終,他的這份工作還是沒有着落。在後來一篇記錄中,他說又一次見面跟對方聊了之後,“感覺希望從前幾天的90%,一下子降到了10%不到”。

徐力的經曆不是唯一的。曾經在字節跳動做運營的李磊也是這樣。他在今年北京疫情爆發時,各區輪流讓打工人居家辦公時辭職,理由是“受不了在大廠隻做一顆螺絲釘”。按照以往找工作的經曆,他覺得一個月就差不多找到新工作了。

可是,當他把能問的朋友都問了一遍,得到的回複包括“沒有HC”“目前不招人”“公司正在裁員”等等負面消息時,他有點慌了。他開始四處投簡曆,為了不讓父母擔心也不敢說辭職,每天正常出門,在外面待夠了上班時間再回家。

辭職四個月後,沒有一個靠譜的工作。每月他還有上萬元的房貸,好在李磊的愛人賺錢還算穩定,還房貸加日常開銷問題不大,但人到中年,這麼難找工作,還是讓他沒有預料到。

在跨國公司做市場的林玲這半年來,也體會到找工作的不易。上半年,她受不了老闆的頤指氣使,實在想舒緩幾天,就從自己幹了一年多的外企裸辭了。

裸辭之後,她也沒想着急找公司,因為孩子還小,她索性邊帶孩子邊在招聘網站上投簡曆。可半年下來,也是沒有一個适合她的工作,即便面試邀約也就收到兩三個。

徐力、李磊、林玲,三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年過40歲。他們遭遇到的找工作不順,難道真跟年齡有關嗎?

02

前一段時間,網上有一篇傳播很廣的文章《人到中年,瘋狂學技能》,說的是一些中年人,為了打破職場中的年齡歧視或者是為了可能到來的失業做準備,開始學起各種新技能,包括但不限于:學剪輯、畫插畫、考各類資格證書……

這些中年人的焦慮可以理解。對于一些傳統上被稱為好職業的醫生、律師、設計師來說,可以說越老越吃香,但在互聯網時代新興的程序員、運營、産品經理等等職位,很可能有一天,說沒工作就沒工作了。

就連過去很熱門的老師,都有可能失業。除非像文采飛揚、口若懸河的東方甄選董宇輝老師那樣,才有可能下崗再就業,在直播帶貨領域殺出一片新天地。

我的一位親戚,也曾經是董老師數萬名新東方同事中的一員,在經曆了去年的“雙減”政策之後,也經曆了大約兩三個月的失業,好在她年輕,30歲不到,便很快再次在另一家“合法的培訓機構”裡,當上了老師——代價是今年整個暑假沒有休息一天,天天在鏡頭前上8到10個小時的網課。

在一個人員快速更叠的行業裡,年輕,當然是一個職場人被衡量的标準,久而久之,35歲早就成了當下打工人的緊箍咒,更不要說40歲了。

智聯招聘2021年發布的一篇關于中高齡求職者的分析報告就提到,80.1%的中高齡求職者認為找工作的最大困難是年齡限制。随着年齡加大,被裁風險也在變高,在報告的受訪者中,35-40歲、41-45歲、46-50歲、51-55歲的求職者被正常經營的公司因年齡因素裁員的比例分别為4.8%、7.6%、11.5%、20.6%,呈逐步升高趨勢。

互聯網公司當然也愛雇傭年輕的,在996盛行的時代,年輕毫無疑問就是生産力。

我一個曾經在字節跳動做運營工作的朋友說,在大廠上班就是一個拼體力的工作,他去字節的時候已經過了35歲,每天累得夠嗆,作為一個部門負責人,他覺得自己做的工作可替代性非常強,“本質上說,我們的實習生也可以做我的工作。所以到最後大家就是比體力,看誰更能加班。”

在字節跳動2019年公布的官方數據中,該公司員工平均年齡不到27歲,90後員工占比為63%,80後員工占比34%,60後和70後隻有3%。且在一線leader中,有50%是90後。

于是,在今年大廠的裁員潮下,首當其沖被裁的當然就是那些體力跟不上、待遇還很高的中年人。

從大廠離開的中年人,不管是主動辭職還是被動被裁,下一步都很尴尬。找工作,匹配的機會太少,畢竟年紀大、職級高。去創業,發現在大廠待久了,隻會彙報和管理,具體的事完全不會做。

一位網友分析得到位:“因為大廠分工細、有協作、風險小,大概率按照這個系統的運轉流程做事,就不會有啥大問題。但這樣的工作一般是飄在天上,尤其是那些平台型公司,員工的動手能力更差。”

而我那位在字節待過的朋友則說,互聯網大廠的成功邏輯,其實就是四個字——趕緊刷量,在這個前提下,人就是耗材。随便雇,完全不心疼錢。

“靠人把量刷上去,故事講出去,上市或者是再融資。一旦形勢不好,這些人就是耗材,直接裁。”

所以,中年人早晚要離開大廠,長痛不如短痛。

03

當然,也不是所有中年人找工作都難。

我的一個朋友王世傑,今年7月剛從一個外企離職,他今年也超過了40歲,此前在那家外企做市場公關負責人,他離職的原因是受不了讓他做的内容,“格調太low”。

而且外企的文化他也不喜歡,“平時上班大家根本不聊天,所有人都互相提防,上班穿着也要求極嚴,比如男的不準穿短褲,女生不穿露胳膊、露肩,裙子不能短過膝蓋等等。”這跟他之前待的自由寬松的互聯網公司,大相徑庭。

他一氣之下從這家公司離職,哪怕是身上還背着每月上萬的房貸,他也不想再忍了。整個8月,他利用難得的休息時間,回了趟老家,又忙着裝修剛買的房子。當然,他也找了一下工作。

9月初,他很快在一家新媒體公司上班了。我聽說他的經曆,很詫異,覺得他找工作太快了,他自己的觀察是,今年形勢确實不好,比之前找工作還是難多了,“面試邀約都少了很多”。

他覺得,中年人找工作難雖然是一個普遍現象,但核心還在于自己有沒有職場競争力。對于一些替代性很強的工種,比如運營、管理等崗位,中年人确實不具備優勢,“但如果是需要長時間經驗和經曆累積的,非你不可的崗位,中年人反而有優勢。”

其實,隻要人有一技之長,不要說40歲,50歲、60歲,甚至70歲依然可以找到工作。2015年上映的美國電影《實習生》,就講述了一個老人退休後再就業的故事。一個年近70的老頭曾經是一位精明強幹,事業有成的商人。老頭退休後并不甘寂寞,他對忙碌而又充實的過去無比懷念,于是,他決定重回職場,成為了由安妮·海瑟薇扮演的年輕的時尚購物網站創始人的助手。

雖然在一個新興的互聯網公司工作,但老頭曾經作為商人的經驗依然幫了女老闆很大的忙。老頭最大的優點是,正視自己與社會的現狀,不倚老賣老,不強調過去,隻是默默地憑借自己的經驗幫助年輕創業者繼續實現自己的價值。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所謂中年人不好找工作肯定是一個社會現象,但真正落到每個中年人身上,怎麼看待這個現象,怎麼改變自己,讓自己更有競争力,絕對是他們更需要好好思考的問題。

很多人會記得大導演李安也曾經失業過。那是他快到40歲之前,在長達六年時間裡,他沒有工作,在家裡燒飯打掃帶孩子,家裡的開銷完全由妻子一人承擔。

李安并非完全找不到活兒幹,中間他曾經想轉行學習電腦,但遭到了妻子的極力反對,也有很多朋友幫忙介紹他去給各個劇組當幫工,但他認定這輩子就是要幹導演,所以他拒絕打零工。

後來,李安成功了。他的故事,也成了許多人堅持夢想,不妥協自己的範例。但有人說的好,“李安要是後來沒成功,恐怕就沒人知道他這個人了。”

無論怎樣,讓自己的核心競争力提高總沒有錯,李安要不是編劇、導演功力了得,在失業的那些年苦心研究,他也不會成為後來站上奧斯卡領獎台的那個人。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中年人一旦失業就很難找到工作了嗎?

一個網友回答得很好,他說:“如果你平時有危機意識,你會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不斷自我學習,提高自己行業市場競争力。這樣就不懼怕失業,到了中年應該也成為行業專家,很多人搶着要。”

事實上,人到中年,應該越來越明白一件事:要麼吃人脈飯,要麼吃技術飯。其他都是虛的,什麼能力、頭銜,都沒有用。習慣在大廠混的中年人,一旦出來,發現這兩項其實是減分項,因為大廠并不鼓勵你發展人脈或技術。

我一位在大廠待過的朋友覺得,大廠出來的人,适用性非常差:

類似于滿漢全席裡切蔥絲的。

*文中徐力、李磊、林玲為化名

作者:伍德,編輯:宋函

來源公衆号:霞光社(ID:Globalinsights);看見新經濟的萬丈霞光。

本文由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合作媒體 @霞光社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