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每個小孩都曾經幻想成為一個科學家。廣袤的宇宙、神奇的生命、萬物的運轉,很多大人習以為常的現象,在孩子眼裡都顯得特别“神奇”。對孩子來說,“好奇”并不是什麼稀缺品質。
然而,當孩子的好奇心,遭遇抽象枯燥、晦澀難懂的科學知識時,可能轉變為畏懼感。
其實,科學,并不高高在上、觸不可及,它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甚至是有趣和令人着迷的,隻不過沒有找到合适的“打開方式”。
這一次,我們找出了10部全球熱門的兒童片推薦給大家,适合3-16歲孩子觀看,覆蓋物理、化學、天文、信息技術、生活和生物醫學等領域,兼顧趣味性、故事性和嚴謹性,還有對科學精神的探究。
整理這些科普片的時候,我們一直在思考,科普的意義是什麼?顯然,不是大量知識的記憶,重要的是喚醒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和熱情,讓他們學會思考并擁有追求新知的能力,而這10部科普片都在做這樣的努力。
01
/
小寶寶最愛的清新可愛
《小小科學探索家》
适看年齡:3—6歲
來源:B站
語言:中文/法語
時長:約4分鐘一集
對于低齡寶寶來說,輕松活潑的科普動畫片無疑是好的選擇。《小小科學探索家》就是這樣的動畫片,來自法國,每集約4分鐘。
動畫片中的馬拉寶,與小動物一起探索地球與宇宙的奧秘,認識木星、太陽、月球、彗星、流星雨、水星等天體。
動畫片風格可愛,标題也很萌:《木星眼睛癢癢》《小行星跳房子》《恒星寶寶誕生咯》《隕石煙火秀》。
畫面簡單清新。
而且非常有創意。
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萌萌的氣息,特别适合低幼的小朋友,這樣的科普動畫片沒有孩子不會喜歡,在輕松與幽默之中,了解宇宙的故事。
02
/
科學與美學結合的原創動畫片
《阿都白澤:這是什麼》
适看年齡:3—8歲
來源:B站
語言:中文
時長:約6分鐘一集
這是中國的原創科普動畫片,不但有趣,還賦予科學在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美感。
▲阿都白澤的畫面線條風格極簡
“白澤”源于中國遠古神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傳說還會說人話,通曉萬物之情,是一種吉祥的祥瑞之獸。
以白澤為主角的這部動畫片介紹了100種科學知識、工作原理,包括宇宙、動物、植物、心理、身體、工具,還有前沿的量子、人工智能、3D打印等,除了知識硬核,它最大的亮點是畫面考究,線條簡潔,屬于國産原創動畫中的良心之作。
先來過個眼福這一幀幀如電影般考究的科普畫面,講“磁懸浮”高速運行是這樣的:
講“橋梁、北鬥七星、潮汐”是這樣的:
講“梅花”是這樣的:
說到知識硬核,可能家長會問,少兒科普不就是啟個蒙嗎?這麼簡單還能出錯?
還真的會,有些片子知識密度低,靠誇張和刺激吸引眼球,有些片子塞滿知識點,邏輯混亂,錯漏百出,這裡的每一集都會有相應領域的專家進行校審,保證沒有因為重視畫面炫酷,而忽略了内容質量,犯常識性錯誤,這真的很重要哦,家長們可以放心給孩子看作為百科啟蒙啦!
03
/
好想讓孩子回4歲再看一遍!
《科學小子席德》
适看年齡:4—8歲
來源:騰訊視頻
語言:中文/英文
時長:約25分鐘一集
它是美國幼小學生們必看的動畫片,被稱為“兒童科普界的芝麻街”,是北美學前動畫的TOP10,在Common Sense media(一個專門測評兒童作品的機構)上,這部電視獲得的突出評價是“人物性格優勢”,得到了“積極的榜樣和代表”的五星評價。
一部科普動畫片的小主角性格為何這麼亮眼?
說實話,剛開始看的時候,我們不禁疑惑,席德真的是一個5歲的幼兒園孩子嗎?也太有主見,太敢于表達自己,同時也太懂得尊重其他人了吧!
▲看席德是怎樣通過學習科學知識,和其他人愉快相處的
席德身上這種健康的自信和自尊,是這部科普片對孩子個性養成正面的鼓舞,作為爸媽,倒是很希望通過這樣輕松愉快的方式,讓孩子學會和外界溝通,正确地表達自己。
透過席德,我們再來看看這部科普動畫片的知識性和趣味性是怎樣立體化呈現的。
第一眼看到它的畫面的質感就覺得,顔色豐富多彩,明亮鮮豔,卡通人物微表情和肢體動作極其豐富,高清的三維效果,活靈活現猶如近在眼前。
▲席德的畫面能看到光影在卡通人物上的變化,立體感強
它的音樂讓人不由自主地一躍而起:每天上學路上坐在車後座唱Rap,到了幼兒園和朋友們來一段搖滾并跳起舞來,音樂的感染力超乎想象,那種屬于孩童的天真、自由和熱情,洋溢出屏幕之外。
▲席德一整天的生活都在音樂和舞蹈中度過
作為全球第一部STEM教育配套動畫,它最精彩的部分當屬席德的每日科學一問,他和朋友們完成Survey(提出問題,調查)、Explore(實驗和解決問題)、Investigate(發現更多)三步驟,這便是科學探索的核心——從生活發現到尋找規律,從規律到驗證,從驗證到結論,輕松愉快地實現了完整的學習閉環。
▲動畫片切換到真人實踐環節
這部科普動畫片是一寶藏,科學知識大多來源于日常生活,并不會偏向于男孩或者女孩子喜歡的某種類型,因此我們推薦4歲以上的孩子都可以看,有中英文可選,畫面的清晰度都很不錯。
04
/
傳說中的科普神書配套動畫
《DK幼兒百科全書—那些重要的事》
适看年齡:3—8歲
來源:B站
語言:中文
時長:約5分鐘一集
作為DK出版公司的第一本幼兒百科全書,《那些重要的事》的小讀者範圍從3歲跨到8歲,實際上它更适合低幼的孩子,書的排版清晰簡潔,内容覆蓋傳統的基礎學科,人文地理,其受衆之廣,簡直可以媲美爸媽們當年的科普頂流《十萬個為什麼》。
2020年推出的配套動畫,則進一步降低門檻,它涵蓋了書中100章中的過半,在重要之中再精選更重要和呈現效果更好的内容制作成5-7分鐘左右一集的視頻。
動畫視頻發揮了兩個核心的作用,一是輔助理解書的内容:
介紹星座時,視頻直接展示了星系連成的圖形,金牛座、飛馬座、獵戶座;
介紹古代中國發明時,會解釋在由于生産力有限,所以有錢人才可以讀書,而造紙術和印刷術這兩項發明,讓知識成為每個人都能得到的東西,讓曆史和故事得以被記載和廣泛地傳播,這就把書本上的内容立體化了,小朋友們更容易理解。
二是超越内容延伸思考:
講沙漠的時候,不僅在介紹地貌,其實是在介紹人類生存的環境,揭示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講偉大探險家的時候,會給孩子們介紹探險本身是值得尊敬的,當時航海充滿危險性和未知,而探險的意義就在于探索的巨大勇氣……
視頻用孩子們能聽懂的方式,簡潔地呈現了科普知識,我們推薦已入手DK這本書的爸媽們給孩子加餐,增強閱讀體驗,也推薦沒有入手的先給孩子看看視頻,給科普啟蒙之旅預熱。
05
/
俄羅斯國寶級科普動畫
《平博士密碼》
适看年齡:5—12歲
來源:B站
語言:中文/英語
時長:約13分鐘一集
《平博士密碼》,俄羅斯國寶級科普動畫,主人公是10個性格各異的小動物,内容圍繞他們日常生活展開,每集13分鐘左右。
這部動畫片的特點是從故事來切入的,那麼科普在哪裡?原來主人公們會在故事中遇到各種問題,需要了解科學知識才能解決。
比如,大家一起去北極滑雪遊玩,結果北極唯一一家旅館已經廢棄,沒有電,在瑟瑟寒風中發抖的他們,開始思考如何獲得能源。
他們嘗試了風能、太陽能等各種方式,最終成功取暖,在觀看的過程中,孩子們也跟着了解了關于能源的知識。
又比如,小動物們想交友,但是坐在路邊不可能等到新朋友,原來網絡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那麼網絡是如何把不同地方的人連接起來的呢?接着會為大家講解網絡知識。
幾集看下來,就會明白為什麼這部動畫片被稱為“俄羅斯國寶級科普動畫”了。
從有趣的故事入手,孩子代入感極強,并且把科學知識巧妙地融入其中,生命起源、宇宙形成、能源、信息技術、生物遺傳都有涉及,但深入淺出,讓孩子在充滿趣味的情節中裡了解這些知識,完全不枯燥,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
而且,這部動畫片,有10個人物主角 ,他們雖然性格各異,但和諧地生活在一起,裡面有不少關于“友情”與“人際關系”的細節與故事,人情味濃厚,孩子們會從中看到“相處之道”。這部幽默又溫暖的科普片,強烈推薦給小朋友們。
06
/
從平凡生活中創造孩子的好奇心
《Do you know?》
适看年齡:6—15歲
來源:B站
語言:英語/帶英文字幕
時長:約13分鐘一集
跟場面宏大精美的自然和宇宙科普相比,生活類科普取材自身邊的各種小玩意兒,讓人覺得過于日常和樸素,内容講深了容易讓人覺得沉悶,講淺了又顯得瑣碎。BBC在2016年播出的少兒科普節目《Do you know》卻讓孩子們看得津津有味,
正如片頭輕松愉快的主題曲唱的歌詞:“There are lots of things all around,Exciting things that surround us,But how does it work,do you know,How is it made,do you know?”
——的确,這部片子告訴我們,孩子的好奇心是可以從平凡的生活中“創造”出來的。
以第一集“倉鼠輪和昆蟲酒店”為例,來看看這個點燃過程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在引入每集固定的兩個主題前,它沒有一上來就直接介紹倉鼠輪,而是從生活中随處可見,但又容易被忽略的汽車的輪子,嬰兒車的輪子,孩子滑輪的輪子,自行車的輪子說起,這就把看起來再簡單不過的倉鼠輪放進了龐大的輪子家族這個坐标體系中去認識。這相當于幫孩子們做熱身,和他們自己的生活先建立鍊接。
▲從認識各種各樣的輪子開始
來到How does it work和How is it made兩個核心部分,鏡頭拉近讓孩子們觀察倉鼠是怎樣在輪子上奔跑的,輪子上有什麼機關可以增加摩擦保證速度;昆蟲酒店的制作中,木頭和竹子怎樣切割、打孔、拼搭,所使用到的機器設備,機械工具叫什麼,怎麼用,這些都會以慢鏡頭演示,孩子們獲得的不僅僅“這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怎麼來的”,這非常能激發孩子的動手能力,而這正是生活科普的關鍵所在。
▲處理木材的鑽頭機器
光動心動手還不夠,它還培養孩子怎樣去學習生活中的新事物。昆蟲酒店制作結束會問孩子們三個問題:你還記得制作的原材料叫什麼?你聽到吹竹子發出的聲音麼?你看到機器是如何鑽進木材裡面打孔并吐出木渣的麼?
這樣的“經典三連問”,每個主題都會出現,知識點密集而不淩亂,孩子們看一集就能紮紮實實學到一集的知識,思路清晰,這個打開聽覺,視覺和思維的觸角的過程,就是學習新事物的起點,畢竟比起掌握某種知識,更稀缺的是學會怎樣去學習。
▲經典三連問
這部紀錄片目前在B站上的資源是英文字幕,為了孩子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内容,我們建議家長根據自家孩子的語言情況,安排陪看時間,或者引導觀看,相信這會是一段不錯的的親子時光哦。
07
/
“寶寶都能看懂的量子物理學”
《紮克伯格給女兒的科學啟蒙課》
适看年齡:6—15歲
來源:B站
語言:中文/英文
時長:約15分鐘一集
幾年前,紮克伯格這張抱着剛滿月的女兒讀量子物理學的照片火爆全球。他手上握着的這本由澳洲著名物理學家、數學家,也是4個孩子的父親克裡斯·費裡博士創作的“早教讀物”一時之間炙手可熱,但實際上要弄懂量子物理學談何容易,好在克裡斯博士親自創作并出鏡了科學啟蒙視頻《紮克伯格給女兒的科學啟蒙課》,我們決定親測看看是否真的好懂。
52集的内容,按啟蒙學習的順序排下來:原子、能量、光、物質、力、運動、電、磁性、廣義相對論等等,克裡斯博士的講解方式獨特,真不愧是“可以給寶寶的啟蒙”:
用“飛機、毛毛蟲”來代表原子,“原子是一個和諧的小家庭,中子和質子就像家裡的爸爸媽媽一樣相親相愛,而電子則像寶寶寶寶一樣圍繞在中子和質子身邊玩耍”;
講統計物理學概念的時候,用“媽媽為何總覺得你的房間亂糟糟”和“從袋子裡随機取出黑色石碓裡的一個白色的石頭”作類比,帶着孩子們感受概率……
視頻裡,克裡斯和一隻卡通考拉熊萌萌對話,他們一問一答,萌萌的問題設計精妙,實際上代表了孩子們的思考路徑,而克裡斯的回答循序漸進地引導出艱深的物理學概念,幾集看下來,别說孩子,就是大人都學會了不少知識,講越難的東西,越需要高超的表達,可見物理學家的功力!
最後想說的是,雖然官方推薦這部片子适合3 ,我們還是把它劃入6 年齡,主要是考慮到每集時長,以防低齡段孩子用眼過度,不過家長們也可以根據孩子興趣和接受程度随時調整哦。
08
/
竟然還能這樣做實驗!
《大科學實驗》
适看年齡:6—15歲
來源:B站
語言:日語/帶中文字幕
時長:約10分鐘一集
“誰都認為理所當然的自然規律和科學知識,都是真的嗎?答案不做不知道。”
《大科學實驗》是NHK教育頻道出品的系列科學實驗節目,這個節目在日本獲得幾個重要獎項,每集10分鐘,國内有近四十集可以觀看。
科學學習中,有很多晦澀難懂的公式和法則,這些都是如何得來的?《大科學實驗》就以“不做不知道”為主題,通過實驗對各種自然和科學法則進行驗證,涉及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很适合做孩子的科學啟蒙教育。
這個節目的最大特點是,不使用任何CG,全部是“人工”進行實驗,實驗非常直觀,易于孩子理解。
比如,在“聲音的速度”這一期中,如何看到聲音的速度?節目組找來一群人,間距10米排成豎排,每人手裡拿着一杆彩旗,他們需要做的就是聽到聲音後舉起旗子,通過旗子舉起的過程,可以看到聲音傳播路徑,通過距離/時間=速度,也計算出聲音的速度。
那麼,不同聲音類型,傳播速度會有差異嗎?節目組找來86人,每人間隔20米站立,每200米更換不同顔色的彩旗,以1.7公裡為實驗距離,來驗證這個問題。
并用三種聲音來做測試:分别是銅鑼、歌唱家的歌聲和号角的聲音。這三種聲音,分别傳播了980米、1180米和1700米,用時約為2.89秒、3.46秒和5.03秒。
同樣,距離/時間=速度,三組聲音的傳播速度計算出來,結論是不同聲音的傳播速度,基本上是相同的。“看見”聲音、測量聲音,原來我們都可以做到!
一直以來,知識對我們來說都是抽象的,但是《大科學實驗》通過各種有趣的實驗,讓孩子直觀理解這些抽象概念,并且知道這些原理和法則并不隻在書本上,它們來源生活,也被生活印證,相信這個節目一定能讓孩子們體驗到科學的樂趣與奧秘。
09
/
讓思考欲罷不能《像烏鴉一樣思考》
适看年齡:8—15歲
來源:B站
語言:日語/帶中文字幕
時長:約10分鐘一集
《像烏鴉一樣思考》,是NHK教育頻道從2013年4月開始面向小學中高年級到初中生的科普節目。
由佐藤雅彥監制,他是日本著名創意大師,企劃過多項暢銷商品的廣告,在廣告界、設計界有着不小的名氣,除《像烏鴉一樣思考》之外,還監制過數個電視節目,都口碑頗高。
《像烏鴉一樣思考》,标題取自伊索寓言中《烏鴉喝水》的故事。節目開始也播放了與該寓言相同的片段,展示了一隻烏鴉如何通過觀察、思考最終喝到水的過程。
與很多科學類的節目不同,《像烏鴉一樣思考》傳遞的并不是科學知識,而是聚焦在“思考”本身上。
每期10分鐘左右,目前可觀看20集,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引導孩子觀察、假設、實驗與考察。
比如,草稿紙上有一隻螞蟻,試着畫一個圓,圈住螞蟻,螞蟻被困住了;然後把它放出來,再圈一次,仍被困住了。這到底為什麼呢?
還有實驗環節。通過實驗來進行,實驗器材非常簡易,瓶子、氣球、管子、磁鐵等等,每個簡單的實驗背後都有其相應的原理。
沒有蓋子的塑料瓶,瓶子下面開了一個小口,用黃色的膠帶貼上,因此不會漏水。如果把膠帶打開,水就會流出來,劃出漂亮的線條。
如果此刻松開手,讓塑料瓶自由落體,正在噴出來的水會變成什麼樣?實驗結果是,水并不會噴出。這是為什麼?
有趣的是,這部節目的大部分環節,都以疑問結尾,并沒有給出明确答案,而是鼓勵孩子們繼續思考,主動尋找答案。
一旦好奇心被激發,每個孩子都會迫不及待地想要變身為一隻會思考的“烏鴉”,主動去思考,去探究現象背後的原因。
這個氣質清新的日本科普節目,在豆瓣上也獲得了9.4分的好評。
10
/
拟人化的腦洞大開
《工作細胞》
适看年齡:12—16歲
來源:B站
語言:中文/日文
時長:約20分鐘一集
這兩年因為世界性疫情的席卷,生物醫學這個曾經略顯冷門的話題頓時成為議題中心。
病毒是如何侵害人體的,人體的免疫系統是怎樣發揮作用的,這一切都和人體最基本的細胞研究息息相關,研究細胞,是為了科技的進步,人類的長遠發展,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然而要怎樣把這樣專業的生物醫學知識進行普及呢?日本漫畫家清水茜的同名作品腦洞大開,以體内37兆2千億個細胞為主體,将它們統統拟人化,變成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戰鬥故事,所謂“萬物皆可萌”。
▲血小闆的拟人化
這裡的工作細胞有,負責運送氧氣的紅細胞、與細菌戰鬥的白細胞、識别并破壞病毒感染的殺手T細胞,還有肺炎鍊球菌,每一集都是一種常見的病或者損傷,比如“肺炎鍊球菌”、“流行性感冒”、“失血性休克”等,漫畫是這個年齡段孩子感興趣的形式,改編後的同名動畫作品同樣水準精良,不僅科學知識詳盡,而且人物設置合理,情節引人入勝。
▲紅血球、白血球、T細胞、肺炎鍊球菌
它在日本國内已經獲得了超高評價,開播14天破100萬收看,被央視引進後,通過日文和中文兩種語言的版本,同樣收獲大量年輕人熱捧,它在B站上的評分高達9.7分,豆瓣9.2分,不僅如此,它還獲得了上海電視節目白玉蘭獎最佳動畫劇本,其中的關于癌症知識的科普還得到了醫療工作者的贊賞,獲得權威認可。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部由青年漫畫改編的動畫,一改我們往日對漫畫的某些成見,它由始至終保持着正面、積極的精神鼓舞。片中,所有的工作中細胞都認真勤勉,盡職盡責,以個體看似的微乎其微,對抗着整體的困難。這和我們這兩年來看到的群體抗疫努力,社會的組織力可以說一脈相承。
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正好要開始接觸物理、化學、生物這些基礎學科,了解它們的原理和規律,以及對于維持世界正常運轉的重要價值,形成理性的科學觀,也許比單單熟記課本上的内容應付考試更加重要。
以上就是10部科普片
你還看過哪些科普動畫片或節目?
歡迎留言區告訴我們!
END
撰文 | 小滿 曉理 編輯 | 艾閱
值班編輯 | 曉理 小小 李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