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知識梳理~
教學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關知識;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活用詞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3.明确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原文回顧: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複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砺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緻千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骐骥一躍,不能十步;驽馬十駕,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知識梳理:
一、走近作者
荀子(約前313-前238),戰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名況,當時人尊稱他荀卿。漢代著作因避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趙國人。遊學于齊,後三為祭酒(學長),繼赴楚國,由春申君用為蘭陵(今山東蒼山蘭陵鎮)令,後終老其地。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雖屬儒家學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響,成為先秦時期的一集大成者。批判和總結了先秦諸子的學術思想,對古代唯物主義有所發展。反對天命、鬼神迷信之說,肯定“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即自然運行法則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思想。
二、了解背景
荀況著有《荀子》32篇,内容涉及政治、哲學、治學方法、立身處世之道、學術論辯等方面。其文筆雄辯,說理透徹,氣勢渾厚,多用排比,又善用喻,有獨特的風格。
三、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
1.輮以為輪,其曲中規(“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彎曲,使……彎曲)
2.知明而行無過(“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禀賦)
4.雖有槁暴,不複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曬)
二、古今異義
1. 博學 古義: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知識、學識的淵博。
2. 參 古義:驗,檢查。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參加,參考。
3. 疾 古義:強。例:聲非加疾也(這裡指聲音宏大);疾風知勁草。
今義:疾病,快。
4. 假 古義:憑借,借助。例:假輿馬者。
今義:與“真”相對。
5. 金 古義:金屬制的刀劍。例:金就砺則利。
今義:金銀。
6. 爪牙 古義:爪子和牙齒。例:蚓無爪牙之利。
今義:壞人的黨羽、幫兇。
7. 用心 古義:思想意識活動。例如:用心一也。
今義:讀書用功或對某事肯動腦筋。
8.用 古義:因為;今義:使用。如:用心一也
9.跪 古義:腳或腿;今義: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托 古義:容身,托身;
今義: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種事物上。
如:非蛇鳝之穴無可寄托者。
三、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
②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名作狀,向上、向下)
2.名詞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詞用作動詞,遊水)
(二)動詞的活用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彎曲)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 其曲中規(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高:形作名,高處)
2.形容詞作動詞
故木受繩則直(直:形容詞作動詞,變直)
3.形容詞的使動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數詞作形容詞(一說是數詞作動詞)
用心一也(一,數詞作形容詞,專一)
四、一詞多義(結合完成練習二)
1. 絕
①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口技》)( 停止)
②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桃花源記》)(隔絕)
③以為妙絕 (《口技》)(極點)
④ 佛印絕類彌勒 (《核舟記》)(非常)
⑤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勸學》)(橫渡)
⑥ 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于之地六百裡 (《屈原列傳》)(斷絕)
2. 強
①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勸學》) (強健、強壯 )
③ 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木蘭詩》)(有餘、略多)
④ 乃自強步,日三四裡 (《觸龍說趙太後》)(qiǎng,勉強)
⑤ 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 (《赤壁之戰》)(強盛)
3. 假
①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 (《送東陽馬生序》)(借、借用)
②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勸學》)(借助、利用)
③ 乃吾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假裝)
④ 假有人焉,舉我言複于我,亦必疑其诳 (假如、如果)
4. 望
①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勸學》)(遠看)
② 日夜望将軍至,豈敢反乎 (《鴻門宴》 )(盼望、希望)
③ 先達德隆望尊 (《送東陽馬生序》)( 聲望 )
④ 予猶記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記》)(農曆十五日)
5. 聞
①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勸學》)(聽見)
② 博聞強志 (《屈原列傳》 )(見聞、見識)
③ 初聞涕淚滿衣裳 (《聞軍官收河南河北》)( 聽說 )
④ 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 (《鄒忌諷齊王納谏》)( 使上級聽見 )
⑤ 況草野之無聞者欤 (《五人墓碑記》)( 聲望、聲名 )
⑥ 以勇氣聞于諸侯 (《廉頗蔺相如列傳》)( 聞名、出名)
⑦ 掃後更聞香 (《和張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
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一)判斷句
① 雖有槁暴,不複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② 用心一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③ 用心躁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二)倒裝句
1.介詞結構後置句(狀語後置句)
①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②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2.定語後置句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三)被動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輮以(之,省代詞,它)為輪
② 蟹(省謂語“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例句: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四、主旨
《勸學》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作者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運用大量的比喻,充分深刻地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态度,勸導人們要以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去學習、提倡虛心請教,學無止境,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專心緻志。從而提高品位境界,改變品性才智,修身養德,完善自我。
貳
~例題彙總~
例1.下列各句中“焉”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
A.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B.斯天下之民至焉
C.朝濟而夕設版焉
D.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答案:A
解析:“焉”:兼詞,于此
例2.下列對課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 )
A.第2自然段開頭的兩個比喻,說明學習能使人提高和發展。
B.“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砺則利”三個比喻,說明經過人工改造,客觀事物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同理,人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要“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C.“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一句,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D.“假輿馬”“假舟楫”等比喻,說明學習可以增長才幹,彌補不足。人的資質本來差距很大,但通過學習可以補齊。
答案:D
解析:最後一句不對。“君子生非異也”說明人的資質差距不大。
例3.下列各項,都屬于課文用來論證學習的意義的一項是( )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②木受繩則直,金就砺則利
③骐骥一躍,不能十步;驽馬十駕,功在不舍
④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⑤以為輪,其曲中規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③是态度方法,④⑥是作用
例4.下列對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青出于藍”“冰寒于水”兩個比喻,在文中用來說明學生必能勝過老師,以及學習的重要性。
B.荀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在後天不斷學習改造中獲得的。
C.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這些比喻都用來論證學習能夠彌補不足。
D.作者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态度時,從正面和反面設喻對照,說明“積”與“不積”效果完全不同。
答案:A
解析:“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可以有所發展、有所提高。
例5.閱讀下面語段,回答1~3題。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骐骥一躍,不能十步;驽馬十駕,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确的一項是( )
A.故不積跬步 跬:古代指半步。
B.風雨興焉 興:起興。
C.驽馬十駕 駕:馬拉車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駕”。
D.金石可镂: 镂:雕刻。
答案: B(興:起。)
2.下列成語中的“備”字意義與“聖心備焉”的“備”相同的一項是( )
A.德才兼備 B.有備無患
C.攻其不備 D.求全責備
答案: A(題幹和A都當“具備”講,B準備,C準備,D完備。)
3.下列對這個文段的分析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這個文段啟示我們,說理并不排除生動性的方法之一就是運用比喻。
B.從這個文段我們可以看出,荀子所講的“學”,不僅指學習各種文化知識,還包括加強思想品德修養。
C.從這個文段我們可以看出,荀子認為,對“學”而言,人的先天條件并不是決定因素,關鍵在于後天努力。
D.這個文段運用了排比、對比、對偶、誇張等多種修辭方法。
E.這個文段說明的突出特點是以喻代議,寓議于喻。
答案: D(沒有誇張。)
例6.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4~7題。
婁師德,字宗仁,鄭州原武人。第進士,調江都尉。揚州長史盧承業異之,曰:“子,台輔器也,當以子孫相委,讵論僚吏哉?”
上元初,為監察禦史。會吐蕃盜邊,劉審禮戰沒,師德奉使收敗亡于洮河,因使吐蕃。其首領論贊婆等自赤嶺操牛酒迎勞,師德喻國威信,開陳利害,虜為畏悅。後募猛士讨吐蕃,乃自奮,戴紅抹額來應诏,高宗假朝散大夫,使從軍。有功,遷殿中侍禦史,兼河源軍司馬,并知營田事。與虜戰白水澗,八遇八克。
天授初,為左金吾将軍,檢校豐州都督。衣皮袴,率士屯田,積谷數百萬,兵以饒給,無轉饷和籴之費。武後降書勞之。長壽元年,召授夏官侍郎,判尚書事,進同鳳閣鸾台平章事。後嘗謂師德:“師在邊,必待營田,公不可以劬勞憚也。”乃複以為河源、積石、懷遠軍及河、蘭、鄯、廓州檢校營田大使。入遷秋官尚書、原武縣男,改左肅政禦史大夫,并知政事。證聖中,與王孝傑拒吐蕃于洮州,戰素羅汗山,敗績,貶原州員外司馬。萬歲通天二年,入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鸾台平章事。後與武懿宗、狄仁傑分道撫定河北,進納言,更封谯縣子、隴右諸軍大使,複領營田。
聖曆三年,突厥入寇,诏檢校并州長史、天兵軍大總管。九月,卒于會州,年七十。贈幽州都督,谥曰貞,葬給往還儀仗。
師德長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遜以自免,不見容色。嘗與李昭德偕行,師德素豐碩,不能遽步,昭德遲之,恚曰:“為田舍子所留。”師德笑曰:“吾不田舍,複在何人?”其弟守代州,辭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潔之乃已。”師德曰:“未也。潔之,是違其怒,正使自幹耳。”在夏官注選,選者就按閱簿。師德曰:“容我擇之可乎?”選者不去,乃灑筆曰:“墨污爾!”
狄仁傑未輔政,師德薦之,及同列,數擠令外使。武後覺,問仁傑曰:“師德賢乎?”對曰:“為将謹守,賢則不知也。”又問:“知人乎?”對曰:“臣嘗同僚,未聞其知人也。”後曰:“朕用卿,師德薦也,誠知人矣。”出其奏,仁傑慚,已而歎曰:“婁公盛德,我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遠矣!”總邊要、為将相者三十年,恭勤樸忠,心無适莫,方酷吏殘鸷,人多不免,獨能以功名始終,與郝處俊相亞,世之言長者,稱婁、郝。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正确的一項是( )
A.總邊要、為将相者三十年 總:總結。
B.高宗假朝散大夫,使從軍 假:借助,利用。
C.武後降書勞之 降:委屈。
D.師德喻國威信 喻:表達,說明。
答案: D(A總:統領;B假:臨時代理職務;C降:下傳,下達。)
5.以下各組句子中,表明婁師德深沉有度量的一組是( )
①吾不田舍,複在何人?
②當以子孫相委,讵論僚吏哉?
③潔之,是違其怒,正使自幹耳。
④師德喻國威信,開陳利害,虜為畏悅。
⑤出其奏,仁傑慚
⑥選者不去,乃灑筆曰:“墨污爾!”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答案: A(②是盧承業對婁師德的高度評價。④體現了婁師德的智慧。)
6.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婁師德出使吐蕃能使敵人畏服,後來朝廷招募勇士讨伐吐蕃,他自告奮勇前去應招,顯示了有勇有謀的特點。
B.婁師德擔任左金吾将軍、檢校豐州都督時身先士卒,帶領士兵屯田,積蓄糧谷數百萬,使軍隊供給充足,為穩定邊疆做出了貢獻。
C.婁師德要求弟弟“唾面自幹”,說明他怯懦、窩囊,這也是武則天一直重用他的根本原因。
D.本文雖為婁師德的傳記,卻也能反映出武則天善于用人。武則天能夠選擇恰當時機慰勞并勉勵在邊疆駐防的婁師德,也能在恰當時刻提醒心有偏見的狄仁傑。
答案: C(“怯懦、窩囊”不對,“根本原因”在原文中沒有依據。)
7.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遜以自免,不見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婁公盛德,我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遠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為人不浮躁寬宏大量,有人冒犯自己,就遜讓來避免自己(與别人的矛盾),不露(不滿)神色。(2)婁公大德,我被他寬容卻不知道,我不及他遠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