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蘋果并不是你最喜歡的水果,但讨厭吃蘋果的人,恐怕也不多。在水果家族中,蘋果與柑橘、香蕉、葡萄并列為産量最高的“四大天王”,也被普遍譽為溫帶水果之王。今天我們說的不是蘋果手機,也不是神曲小蘋果,就來講講蘋果自己的前世今生。
又大又圓、又紅又甜的蘋果,是果農們花了上千年才培育出來的。圖片來源:123rf圖庫
中國蘋果or外國蘋果
中國人最熟悉的蘋果,或許就是上世紀60年代從日本引進的“富士蘋果”了。盡管如今有許多比它更高級的蘋果,但口感酥脆、酸甜适中、價格合适的富士,仍占了中國蘋果産量的半壁江山以上。
能吃到富士這樣的大蘋果,是現代人才有的福分。蘋果的祖先,是一種叫做“新疆野蘋果”的植物,野生狀态下的果實隻有網球大小(在野果中已經算大隻了),味道酸中帶苦,所幸還沒酸到難以下咽。
新疆野蘋果的果實。20世紀20年代,蘇聯著名植物學家瓦維洛夫确認它是栽培蘋果的祖先。
新疆野蘋果原本生長在我國新疆和中亞地區,後來伴随着人類遷徙、通商的腳步而擴散開來。得到新疆野蘋果的各地果農,都嘗試着用它和本地的果子雜交,精心挑選優秀的後代。這是項考驗耐心的技術活兒,古代的果農們就這樣一代代與蘋果樹鬥志鬥勇,把它們的果實調教得越來越大,越來越甜。
元朝末年,歐洲的栽培蘋果傳入了中國。那時中原地區其實也有蘋果,稱為“柰”(nài),也可以吃。可那些遠道而來的國外蘋果,無論口感還是味道都遠超當時的“國産貨”,一時被奉為奇珍特供。從此之後,中國人逐漸開始栽培這些“洋蘋果”,今天中國的兩大蘋果産區,黃土高原和環渤海灣地區,那裡的蘋果樹都有外國血統——不是建國後的進口貨,就是幾百年前的進口貨。
古代中國人培育蘋果的成績有限,估計是因為國内好吃的水果太多了:既有梨、桃、杏、梅、棗、柑橘等一大堆本土水果,從漢到唐又引進了葡萄、櫻桃、西瓜……酸酸的野生蘋果沒被重視,也情有可原吧。
新疆野蘋果的花朵。蘋果和桃、梨、杏、梅同屬薔薇科,所以花朵相似。
蘋果的野生近親們,例如北方林間常見的山荊子、長江流域山中的湖北海棠,雖然果實口味欠佳,但卻是培育蘋果的幕後英雄——它們總是被選作“砧木”,用于嫁接。
作為砧木的野生種類,在荒野中摸爬滾打了多年,比嬌生慣養的良種具備更強的忍耐力。把優良品種的蘋果枝條嫁接在砧木上,果樹也能獲得相應的忍耐特技:山荊子耐寒,在東北栽蘋果若不用它做砧木,多半要凍死;湖北海棠極抗病害,由它做砧木的蘋果不會惹上白粉病的麻煩。同時,砧木幾乎不影響果子的味道、口感、個頭和外形。
山荊子今天仍生長在我國北方的山林裡,它們的果實又小又澀,但它們的植株卻是蘋果育種的幕後功臣。
酸蘋果or甜蘋果
“讓松鼠咬上一口,它都得慘叫一聲。”——100多年前,曾寫下《瓦爾登湖》的美國作家梭羅,就這麼評價家鄉的蘋果。松鼠是無辜的,那些蘋果實在太過酸澀,令人絕望的口感直逼它們幾千年前的老祖宗,而它們的“祖父輩”甚至“父輩”卻是香甜的歐洲蘋果。
歐洲人剛移民北美的那些年,帶去的蘋果苗适應不了當地的氣候水土,紛紛死掉。就算長成果樹,結出蘋果的味道也大不如前。而且不光蘋果受影響,小麥、葡萄等歐洲作物也一樣長不好。在搞出适應北美的品種之前,酸掉了牙又糧食短缺的移民們也隻好物盡其用,把這些酸蘋果榨汁發酵,釀成了比葡萄酒略微溫和的蘋果酒,或是把它們切碎,烤成蘋果派來吃。
蘋果派這道典型的美式食品,是把蘋果切碎加上黃油、糖和香料做成餡兒,外包一層面皮烤制而成。對開荒種地的早期美國移民來說,蘋果派價廉物美,而且加糖之後就沒那麼酸了。圖片來源:bloginglese.it
其實,野生蘋果和它們近親的果實都很酸澀,或許在它們看來,甜滋滋的馴化蘋果才是異類。對野生蘋果來說,果肉就是它們的“賄賂”工具——當種子徹底成熟時,果肉甜度驟增,并很快腐爛,散發出果酒一般的甜味,吸引各種動物前來美餐,順便把種子帶走;在此之前,酸澀的果肉則是警告大家:“别吃我,酸着呢,還沒到時候呢!”我國中原地區的各種野生蘋果都不怎麼可口,也是因為這個。
紅蘋果or青蘋果
不管哪個版本的“白雪公主”故事,後媽王後謀害她的兇器——毒蘋果,一定是鮮紅鮮紅的。如果是個青蘋果,估計引不起白雪公主的食欲;而如果是藍色灰色褐色……就算再傻白甜,也猜得出蘋果不對勁吧。
我們在商場裡見到的蘋果,外皮顔色不管是深是淺,大都是紅色系或黃色系。與許多水果一樣,未成熟蘋果的鮮綠色,來自果皮中的葉綠素;等蘋果成熟後,果皮内就逐漸産生帶來紅色的花青素,蓋住了原本的青綠底色。
蛇果的得名跟“蛇”一毛錢關系也沒有,它的英文名是“Red delicious apple”,在香港市場上音譯為“紅地厘蛇果”,傳到内地一省略就成屬蛇的了……
根據葉綠素含量的不同,不同種類的蘋果底色深淺有别。底色為淺綠色的蘋果,成熟時就會呈現鮮豔的亮紅,或是混合了黃色的橙紅,典型代表就是富士蘋果。倘若果皮底色是濃郁的綠色,這時加上紅色,就會得到紅得發紫的暗紅,以蛇果為典型。
有些品種的蘋果熟透後,并不産生紅色的花青素,而原本的葉綠素會分解掉,沒有紅,沒有綠,果皮的顔色便由葉黃素主導成了黃色,“黃香蕉”、“黃元帥”就是這樣。當然也有些特殊的蘋果——例如澳洲青蘋,它們的果皮非但不會産生花青素,葉綠素也不會分解,于是在内心成熟之後,外表卻依舊青澀。
澳洲青蘋:我們中出了一個叛徒!圖片來源:123rf圖庫
脆蘋果or面蘋果
常吃蘋果的人都知道,好的富士蘋果,買回來一直放到果皮起皺,也依然是脆脆的。其實,像蛇果、黃香蕉這樣軟綿綿、面乎乎的蘋果品種,剛摘下來時口感也很爽脆,但隻要貯存上一陣子,就變得果肉疏松,口感綿軟,也就是北方人俗稱的“面”。
不同于曠日持久的甜鹹大戰,蘋果的“脆面大戰”沒什麼懸念,市場上一般還是默認脆蘋果才是好蘋果。
未熟透的蘋果富含果膠,能把果肉細胞緊密黏結在一起。而蘋果由青轉紅時,經常釋放出一些名為“果膠酶”的物質,把果肉細胞之間的果膠分解,于是果肉便松散開來,變成一粒粒的細胞或細胞團,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沙”,口感就跟着從脆爽轉為綿軟。不同品種的蘋果成熟時,釋放出的果膠酶含量完全不同,由此産生了不同的口感。
你的靈魂畫手小餅老師已上線,明日開始複工,不過,好像又快放假了。
随堂考
撰文/彭鵬
攝影/陳茜 彭鵬
雜志編輯/王辰
微信編輯/子凡
本文整理自《博物》雜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