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孩子發展獨立性的同時,家長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協助,幫助孩子一步一步地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行動的能力。
自己吃飯、決定明天穿什麼衣服、獨立進行積木搭建、主動加入小夥伴的遊戲……
這些都是孩子具有獨立性的表現。
在獨立性的培養上,家長一不小心就會陷入兩個極端:
一端是急于讓孩子獨立,結果是孩子動不動就受挫了;
另一端是不信任孩子,完全包辦,孩子的獨立性得不到鍛煉。
如何找到二者之間的平衡?獨立性培養有哪些應該注意事項?
我們專門請到了有經驗的幼兒園老師分享經驗,答疑解惑,
一起來看一看吧!
幼兒品格故事分享
自己試試看!
文 | 侯建軍 王曉倩
(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第三實驗幼兒園)
建構區投放了一 套全新的扭扭建構操作材料(主要通過螺絲把不同的材料拼裝到一起),孩子們十分好奇,但是有些無從下手。
指導遊戲,示範玩法
于是,我開始引導孩子們認識材料的名稱和用途,并示範拼搭的方法。
看到我不一會兒就拼出了“跷跷闆”,孩子們都很興奮。
但到自己操作時,他們開始有些手足無措。
第一次的扭扭建構拼搭是在我一步一步的指導下完成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示範和指導,孩子們對扭扭建構的操作技巧開始熟悉起來。
這個時候我不禁想到:如果孩子們總是按照老師的示範來拼搭,那這個建構材料對孩子獨立探索、自主遊戲的價值又在哪裡呢?
我開始思考如何讓孩子自己去想創意,根據自己的想法完成作品。
參與遊戲,不斷後退
協助分工,鼓勵孩子獨立探究
在之後的建構遊戲中,當孩子們習慣性地問我“這個怎麼搭”“那個怎麼用”時,我不再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而是坐下來問:“誰可以收集材料?誰能看懂圖紙,進行指揮?誰負責搭建?誰負責輔助?”
不一會兒,孩子們就各自認領了任務,小組組建完成,按照分工,大家開始各忙各的任務。
很快,孩子們把材料收集齊全,放到了我的面前。
雖然在分工過程中,我依舊是指揮者,但是在拼搭過程中,我又“往後退了一步”,并不急于告訴孩子們該怎麼做,而是鼓勵他們自己商量、探究,并耐心地聽取他們的構想。
聽從孩子的安排,參與搭建過程
之後,在孩子們的搭建過程中,我做起了一名搭建者,指揮的任務成功地落在了孩子們自己的手中。
一開始,孩子們顯得有點忙亂,但是慢慢地,漸入佳境……
他們能取回正确數量的拼搭材料,能有條不紊地按照設計的圖紙進行搭建。
雖然中間有很多次失敗,但最終,大家還是完成了任務。
第一次的拼搭雖然不夠完美,但我卻很滿意,因為孩子們開始作為一名獨立的思考者,而不僅僅是跟随者和執行者了。
退出遊戲,讓孩子自主創意搭建慢慢地,我在遊戲中的作用越來越小,孩子們自主探索、獨立思考的地方也越來越多。
除了按照圖紙去進行搭建,孩子們還根據生活經驗,将家中的滑闆車利用扭扭建構的材料拼搭出來,所有見到孩子們的作品的老師無不稱贊孩子們的創意!
故事解析
在上述的故事裡,從老師的角色轉變可以看到,老師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少,孩子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多,這既符合鼓勵孩子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目标,同時也充分發揮了老師作為腳手架的支持作用。
在家庭中,當培養孩子獨立意識時,我們可以提煉出老師做法中重要的幾點進行借鑒和參考。
尊重
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讓他有機會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嘗試。
就像故事中的老師,就能充分地尊重孩子,并努力為孩子提供嘗試的機會。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可以以參與者的身份和孩子一起商量、讨論,但不要直接給答案。
當孩子大腦中冒出稀奇古怪的想法時,家長要接納和理解,不要嘲笑或否定。
如此,孩子才能敢想敢做,獨立性和自主性才會得到發展。
信任
始終相信孩子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上述案例中,孩子在搭建扭扭材料的過程中遇到了多次失敗,但老師依然鼓勵孩子繼續嘗試,這就是信任孩子的表現。
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家長也要耐心觀察、認真傾聽,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并提供适當的協助,引導孩子學會獨立解決問題。
支持
鼓勵孩子發展獨立性的同時,不能忽略對孩子的支持和協助。
我們要讓孩子了解到,無論什麼時候,都可以從家長和老師那裡獲取支持。
尤其是在孩子剛接觸一項新遊戲或者新任務時,家長要先幫助孩子熟悉新工具和遊戲規則,必要時提供示範。
在故事中,老師對孩子的支持是無處不在的—從示範到指揮分工再到鼓勵孩子自主探究。
但需要提醒的是,支持不等同于幹預,在不同的遊戲階段,老師提供支持的具體方向是不一樣的,但最根本的是引導孩子獨立完成任務。
品格家長信箱
媽媽,你來幫我弄……
文|王英媛 張莉
(遼甯省沈陽市沈河區朝陽街第一小學沈北分校幼兒園)
家長的困惑
樂樂今年4歲,平時喜歡玩拼搭積木的遊戲,已經可以獨立完成拼搭積木的任務,
但他總是下意識地喊媽媽幫忙:“媽媽,這個我不會弄。”“媽媽你幫我拼一下這個……”
家園常溝通
根據樂樂媽媽的反饋,老師發現在幼兒園樂樂也有類似的情況,經常向老師求助,比如剪紙時,會以不會用剪刀為由讓老師幫忙。
但如果老師鼓勵他先自己試一試,他也很願意嘗試,而且剪得很好。
所以,老師首先排除了樂樂在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方面的問題。
通過和樂樂媽媽的溝通,老師了解到他們是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
老人出于對孩子的疼愛,經常包辦孩子的事情,喜歡跟孩子說“你還小,你弄不好”“我來幫你”這樣的話,久而久之,孩子對自己沒信心,遇到困難就覺得自己不會,已經形成了習慣性地等着大人來幫忙的心理。
老師來幫忙
适當放手,給孩子提供獨立自主的機會
隔輩親的現象——老人格外疼愛孫子、孫女,孩子依賴老人,這是無可厚非的。
但如果老人過度溺愛,凡事包辦代替,就容易讓孩子越來越懶惰,不愛思考,也不願嘗試。
面對這種情況,首先,父母要想辦法,讓祖父母看到孩子具備了獨立自主的能力,比如給祖父母看孩子在幼兒園的視頻,當看到孩子可以很熟練地自己吃飯、穿衣服、用剪刀,祖父母會更願意讓孩子自己做這些事情。
其次,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要多鼓勵孩子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能想的問題自己想,多給孩子提供機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多鼓勵,讓孩子有信心
案例中的孩子,遇到困難就求助并不是能力達不到,隻是經常被灌輸“你不行”“你不會”“你做不好”這種消極的暗示,緻使孩子在做事的時候經常不願自己思考、嘗試。
因此,家長在平時要多給孩子積極的鼓勵,如“你可以的”“自己試一試”“你很棒”,這種認可能讓孩子獲得成就感,從而認識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可以自己把事情做好的。
但在表揚孩子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實事求是,不過分誇大,也不無中生有,要讓孩子明确地知道自己什麼地方做得好,好在哪裡。
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精神
獨立的基本要求是能夠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發展性要求是能夠勇敢地去嘗試有一定難度的任務,在困難面前能夠主動想辦法,主動去探索。
因此,當孩子遇到困難就求助的時候,家長要鼓勵孩子自己先想辦法,或者和孩子一起想辦法,這個過程要以引導為主,不能直接替孩子做決定,更不能包辦代替。
40項社會技能
有話好好說
文 | 李妍 歐京紅
(北京市東城區東四五條幼兒園)
有話好好說是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技能,也是培養孩子文明語言習慣的内在要求。
家長要從小告訴孩子:與他人交談時,要認真傾聽,使用禮貌語言;在公衆場合不大聲說話,不說髒話、粗話。
有話好好說的重點
讓孩子知道好好說話别人才願意聽;
教給孩子好好說話的三要素。即真誠的微笑、眼神交流和柔和的聲音。
口 訣
微微笑一笑,
看着他的眼,
聲音要友好。
微微笑一笑。
首先,家長要告訴孩子,跟人說話的時候要面帶微笑。
因為微笑能讓人覺得很溫暖,隻有這樣别人才可能願意聽你說話。
家長可以和孩子讨論微笑的樣子,微笑給自己帶來的感受,并在生活中練習真誠的微笑。
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在網絡上搜索與微笑相關的公益廣告或者紀錄片(比如公益廣告《微笑的力量》),讓孩子直觀地體會到微笑傳達的美好。
看着他的眼。
除了表情上要微笑之外,說話的時候眼睛要看着對方的眼睛,表示對别人的尊重。
家長可以和孩子分别進行對話練習,一種情況是看着對方的眼睛,另一種是不看對方的眼睛,而是看其他地方,讓孩子分享不同情況下的感受,加深孩子對這個動作的認識和理解。
聲音要友好。
跟人說話的時候音量要适中,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确保對方能聽見。
說話的聲音要溫和,不粗魯也不冷漠。
同樣地,家長也可以和孩子一邊模拟,一邊讨論什麼樣的聲音是溫和的,幫助孩子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家長應該要擔負起教育後代的責任。2022年,《父母必讀》雜志聯合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開設《品格教育》專欄,從日常的生活情境入手,寓教于樂,幫助孩子從小培養良好的品格,成為能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來源 | 《父母必讀》雜志2022年1-2月合刊《獨立品格培養》
采寫 | 高婷
排版 | 任明霞(實習生)
轉自 | 養育科學研究院微信公衆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