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問曉墨,喂,今年春節你這個旅遊達人準備到哪裡過年?
曉墨大聲回答:當然是響應國家号召,留在本地過年!讀過我旅行推文的小夥伴應該都知道,曉墨是廣東人,所以我宣布,今年将留在廣東過年。
©李新燕
廣東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得益于他們,廣東近年的經濟發展非常迅猛,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在廣東買了房子安了新家,但每年到了這個時候,他們依然會回自己的故鄉過春節。
難怪本地人會發出:廣東的年味越來越淡的感歎。
其實,廣東的年味沒有變淡,而最正宗的廣府特色,保存在廣州西面的一座老城——佛山。
全國各地對“廣東銀”或多或少都有那麼點誤解,覺得廣府人精明,廣府女孩“糖醋排骨”,廣普張口就是“渣渣輝”。
這真是對咱廣府人最大的誤解,首先劃重點,土生的廣府女孩曉墨,絕對是集美麗與聰明于一身的優秀女子,另,絕大部分廣府人,是俠骨與柔情兼備的江湖兒女。
不信?等本女俠穿上功夫裝帶你到佛山瞧瞧。
瞧什麼?佛山是中國功夫的故鄉,當然是看Chinese 功夫啊!
01
廣府年味第一招——揮春賀年
廣東人過年講究“年廿八洗邋遢,年三十貼揮春”(農曆年二十八大掃除,大年三十貼春聯)
“揮春”在廣府話裡是“寫春聯”的意思,但個人感覺“揮春”這個表達更生動,更有力度。揮手一灑,春意即來,想想看這是多有意境的一幅圖景呀。
作為武術大師黃飛鴻、葉問、李小龍故鄉的佛山,子孫後代能将“功夫”化為骨力飽滿的好字,并在一夜之間,将紅底黑字的春聯貼滿了大街小巷。
按風格分為以下門派:
筷子巷
筷子巷是佛山老城區裡的騎樓老街,廣東人婚嫁講究“意頭”(彩頭),婚車會沿名字含喜氣的街道繞上一圈,而“筷子”與“快子”(快點生子)同音,成了當地婚車接新娘的必經之路。
年近歲晚,筷子巷逐漸熱鬧起來,佛山的功夫大師們紛紛出動,換上功夫衫,一身陽剛氣。以柱子為界,分成一個個攤位。代表不同的“門派”與“風格”,大師們暗中較量,以排隊等寫“揮春”的人數多少定輸嬴。
“揮春”在佛山人看來,不僅僅是書法,更代表着佛山武林人的豪氣與笃定。将力度藏于筆鋒,将修為化成筆法,将修學融于墨水。大筆一揮,就是一場藏山隐水式的武術表演。
武功文演,中國人的武學精粹和骨力就藏在飽滿圓潤的字體中。近年來,筷子巷多了許多年輕人,他們生澀并努力地學習着,延續南派武學與書法的傳承。
松風路
筷子巷走兩段,咱們就來到了松風路,松風路也被春聯紅紅火火地“燃”遍了。這裡的揮春與筷子巷相比,少了幾分功力,卻又多了幾分諧趣。
中文的,英文的,時尚的,網語的,星球語的,隻有你想不到的,沒有這裡買不到的。有趣又可愛的新式揮春,引來了本地人、外地人的圍觀。
筷子巷考功力,松風路考腦洞。跟随時可以腦洞大開的師傅們商量好,隻要給二、三十元的潤筆費,師傅就能給你私人訂制好獨一無二的揮春,包你走遍地球無同款。你說好玩不好玩?
02
廣府年味第二式——醒獅争鳴
醒獅,佛山的醒獅有專屬的門派與傳承,各門各派淵源甚深。中國獅舞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五代十國後,獅舞傳入嶺南。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高難度藝術表演。表演時,舞獅人先表演佛山獨有的南拳,稱為“開樁”。然後由一人扮演“大頭佛”,手執葵扇引獅登場。
雙人表演的醒獅默契度必須非常高,隻有時刻配合到位,才能将二人化作一體,讓獅子“睜眼”、“洗須”、“舔身”、“抖毛”等動作都變得栩栩如生,逼真有趣。
醒獅的傳統表演項目有幾種——采青、高台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難度依次增大。其中“踩梅花樁”是廣府人最喜歡的傳統競技項目。
來自不同門派的醒獅,同時跳上一人多高,窄圓如菜盤的木樁。恰如兩隻好勇鬥狠的雄獅,先是互相試探、然後彼此出招,開始是虛招,然後硬橋硬派。觀衆看得見的,是兩隻獅子頭的周旋、頂撞。觀看不到的,是梅花樁上八隻腳的腳法争雄。
前、後、左、右。
參與舞獅較量的四個人不僅要注意和夥伴配合,還要以拳腳功夫将對方逼下梅花樁,留在梅花樁上的一方為勝者。
每次較量都緊張刺激,引得觀衆歡呼連連。
決出勝負後,雙方脫去醒獅,握手以示喜氣、和氣。将江湖功夫的較量幻化成一場精彩的表演,佛山人傳承了幾百年的豪俠硬氣和君子之風讓世人贊賞。
難怪廣東“醒獅”能成為國家非遺項目。
看醒獅表演最好的地方莫過于“黃飛鴻館”,沒錯,就是那個響譽中外,名符其實的功夫大師黃飛鴻的故居,各門派的醒獅以高難動作向功夫大師緻敬,代表功夫代代傳承,綿延不斷。
03
廣府年味第三式——古竈開窯
佛山,是我國最大、最重要的陶瓷生産基地,其中石灣鎮曆來有“南國陶都”的美譽,佛山制陶的曆史最早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唐宋時期已非常發達,明清時達到鼎盛。
在佛山的石灣鎮,有一座始建于五百多年前,至今還在使用的國寶級古窯,窯口向南,當地人以示親切,稱之為“南風古竈”。
南風古竈由南風竈與高竈組成,現存的500多歲的南風竈,長達234米,依山而建,蜿蜒如長龍,别名“龍窯”。
在南風古竈對面,就是400多歲的高竈,高竈建在高廟後面,因而得名。
南風竈與高竈一年輪換一次使用,每月的12日和28日還會有隆重的開窯儀式。曉墨想帶大家看一看的是古窯的出品。
祖廟,是廣東年味最濃的地方之一,祖廟是紀念孔聖的,與其說是一座古廟,更是一個民俗博物館。佛山人将祖廟視為神廟,每逢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 ,都會到此朝拜祈福。
而每個來到祖廟的人都會被古建築的陶塑瓦脊吸引,其中在被譽為“花脊之王”的長屋脊上,有栩栩如生的陶塑人物300多個,它們構成廣東粵劇裡的著名場景,而這些陶塑的來源,就是幾百年前的南風古竈和佛山匠人。
這些陶塑藝術品能經曆血雨腥風保留下來,得益于佛山人的武林精神,他們用俠骨抵抗侵略與暴力,用柔情呵護人類文明的精粹。
自然風化也是藝術品維護的難題,南風古竈素有傳承,每年都會有石灣的工藝大師,到祖廟對陶塑進行修葺維護,保持陶塑色彩鮮豔,栩栩如生。
04
廣府年味第四式——年年有“魚”
廣東水道縱橫、水塘衆多,加之氣候宜人,水土肥沃,食材可謂應有盡有。但要說當地人的最愛,一定是魚!
當地人愛魚至每天每頓都吃魚,也不會生厭。水美魚肥,随手一撈,就是7、8斤的大草魚或大鳙魚。魚肉起片、魚皮撈起、魚骨做湯、還能剁成魚餅或椒鹽脆炸……
佛山的魚宴,随便就能把一條魚做成八菜一湯。每招每式,都是功夫,都是秘傳。
魚宴的制法嘛,反正曉墨本生土長的本地人,從未親見,以下隻為聽說:師傅會将7、8斤大魚用刀背敲暈,趁着魚頭暈腦漲,反應遲鈍之時立即放血。而後火速去鱗,起皮、起片、起骨。“聽說”以上幾個步驟完成後,魚尾還會拍案闆,才反應過來自己已被“肢解”了。
嗯,聽着有點可怕。但師傅功夫之深也可見一斑。這裡最考驗師傅功夫的一道菜式是粵式生魚片,鮮魚從鮮活到變成生魚片要在20分鐘内完成,否則魚片就會變腥。上桌時,魚片雪白,絕無骨絲、血絲,更無一絲腥氣,嚼之爽脆鮮甜,唇齒留香。什麼日式生魚片根本沒法比。
其次是魚皮,魚皮無鱗不粘肉,薄如蟬翼,入嘴又韌又脆,在嘴裡嘎吱嘎吱響,爽得不得了。
魚餅是比較費時間的,師傅将無法魚肉分離的部分剁碎,操起大棍不停敲打,直到肉骨都成漿,然後揉搓成餅,慢火煎香。咬起來也是彈牙的焦香口感。
粵菜大師傅大部分不苟言笑,反正功夫說明一切,給他一條好魚,他就給你一桌江湖。比任何廣告都好使。
如果你今年選擇留在廣東過年,就别猶豫了,帶上一家大小,去佛山好好地體會廣府特色的濃濃年味吧。
嗯,吃全魚宴前記得給曉墨來個電話!哈哈哈哈哈哈~
圖源:網絡侵删
作者簡介
曉墨:冰雪聰明,貌美如花,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閑來撰個文,抽空離個家。四處走走停停,裝作偶遇他。把酒講故事,管它真與假。
背包行天下,遠方最潇灑!
【彙客廰旅行】一個“任性、好玩、有态度!”的文化旅遊新媒體社群。
↓↓點擊“了解更多”升級你的旅行體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