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授信跟定價,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給客戶打分,做風險分層。對公業務如此,個人信貸亦然,在量化風控上都有一些方法通用。還記得我們在較早前文章中介紹的量化風險的内容嗎?請看:瞅瞅銀行的LGD模型是怎麼實現的
而這個内容的最早的參考來自于巴塞爾所提到的方法。
自2004 年 6 月 26 日,巴塞爾委員會正式公布了“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後,内部評級法(InternalRatings-Based Approach,IRB)一直是計算信用風險的主流。
内部評級法是建立在銀行自身的内部評級結果基礎上。其基本思想是由于借款人可能出現違約,銀行必須根據已經掌握的定性和定量信息對損失進行評估,并将這種評估與資本充足率挂鈎的過程。這個過程從度量單筆授信損失開始過渡到對整個銀行資産組合損失的度量。
按照内部評級法的要求,銀行在滿足監管當局某些最低規定的前提下,必須根據相關定義将銀行業務分為具有不同潛在風險特征的暴露類别(包括六大暴露類别:即公司風險、國家風險、銀行風險、零售風險、項目融資風險和股權風險)。
各項暴露類别都有着三個關鍵因素
(1)風險構成要素:部分風險要素由銀行估計,部分風險因素由監管當局估計;
(2)風險權重函數:風險要素轉換成風險加權資産及資本要求的方法;
(3)最低要求:銀行為了對某類資産實施内部評級法而必須滿足的最低标準。
一.量化風險中所包括的指标
巴塞爾委員會将每一種暴露類别的風險歸結為六大指标,即:
違約概率(PD,Probabilityof Default)、
違約損失率(LGD, Loss Given Default)、
違約暴露(EAD, Exposure at Default)
有效期限(Effective Maturity),
預期損失(EL, Expected Loss),
未預期損失(UL, Unexpected Loss)。
二.量化風控的方法介紹
為了計算資本要求,評估信用風險的銀行在采用内部評級法的時候必須使用風險權重函數。不過,内部評級法對許多類暴露規定了初級法和高級法兩種方法。
銀行可以選擇初級法,自己估計違約概率(PD)參考監管對其他的風險因素的估計值;當然也可以在滿足最低要求的前提下,自己估計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違約風險暴露和期限等因素。
内部評級法衡量信用風險的關鍵就是銀行自身建立内部評級系統,分析銀行的信用風險的數量和質量。
内部評級法規定内部評級系統首先應該是“二維”的,即需要分别對客戶和債項進行準确評級,得出 PD 和 LGD 值,再根據評級結果計算資産的風險權重,最終計算所需的監管資本額。客戶評級是指銀行根據客戶的資料,通過調查、分析、預測等方法對客戶的信用狀況及信用風險做出客觀、公正、準确地評價的活動。債項(facility)是債務人承擔的含有信用風險的金融工具,主要指貸款。債項評級就是根據特定債項的結構、特征、用途等評價其内含的信用風險。
客戶評級和債項評級都是内部評級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内部評級
内部評級包括客戶評級和債項評級兩個方面。當然這個是對公業務說法,在個人信貸上,我們一般是稱為客戶的信用量化風險(評分卡分群)跟負債情況。
這其中的評級都跟最上面提到客戶違約概率(PD)、違約損失率(LGD)、預期損失率(EL)、非預期損失率(UL)、風險敞口(EAD)等關鍵指标相關。縱觀信貸業務,它不僅在授信審批、貸款定價、限額管理、風險預警等基礎信貸管理中發揮決策支持作用,而且也是制定信貸政策、計提準備金、分配經濟資本以及 RAROC 考核等組合管理的重要基礎。
四.各個指标的含義
4.1、違約暴露 (Exposureat Default,EAD)
實際上商業銀行授予客戶一定的授信額度包含兩部分,一部分是客戶在該銀行的已發放的貸款,另一部分就是尚未提取的額度部分。客戶的現有可提現額是當前借款人已經借入的部分并計入未償債務。
未償債務是銀行已經交付給借款人及以合約支付形式的其他應收款項的那部分資産,指的是客戶欠銀行的,假如客戶違約,銀行的風險暴露是借款人的未償債務總數。
因此,授信額度的現有放貸的部分使銀行蒙受違約損失構成違約暴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授信額度的未使用部分或有債權,當借款人遇到财務危機,執行未使用額度也會使銀行蒙受損失。
實踐中人們常用違約使用額(Usage Given Default,簡稱 UGD),表示客戶在違約時可能使用未提取的授信額度的百分比。
因此授信額度的未使用部分違約暴露可以表示為:
未使用額度的違約暴露敞口=(授信額度-現有放貸部分)× 違約使用額
違約使用額即在曆史數據中有多少用戶是會還會在未使用的額度中提取貸款的數據
4.2、違約概率 (Probability of Default,PD)
違約概率是指借款人在貸款到期時發生違約的可能性。銀行無論采用初級内部評級制度還是高級内部評級制度,都必須針對每一級的借款人違約概率進行内部評估。這個概念相對比較好理解些。
首先銀行要設定若幹信用級别,再對每一個級别分配一個 PD,每一個 PD都是對這一級别戶長期平均違約概率的保守估計。
比如如果參考下目前全球主要的外部評級機構有三個,即美國的标準普爾(Standard &Poor’s)、穆迪(Moody’s)和英國的惠譽(Fitch,IBCA),他們之前對不同信用等級的客戶所作出的PD,分别是:
4.3、違約損失率(Loss Given Default,LGD)
違約損失率是指借貸人或客戶違約時預計對銀行造成損失的比率。LGD 是度量預期損失的重要參數之一,它包括三種損失,分别為損失的本金、利息收入和催收成本等。
違約風險暴露的大小和損失大小之間沒有明确的關系。貸款催回率呈現出不均勻的趨勢,有時偏高,有時偏低,高點可以達到 70%-80%,低點在 20%-30%左右。催回率的分布被稱為雙峰分布(bimodal)。
鑒于催收率雙峰分布的特點,取清償率或違約損失率(LGD)的平均數不具有統計意義。決定貸款催回率的主要因素是是否有抵押及借款人的還款順序等。在經濟蕭條時,催回率低,反之催回率較高。借款人所處的行業也與催回率關系密切。
4.4、EL與UL
一般來說,一筆授信業務中銀行可能産生的信用風險損失可以分為預期損失、非預期損失和災難性損失。數量化度量銀行對單個授信暴露信用風險損失包括兩個重要的部分:
計算期望損失(EXPECTED LOSS,縮寫為 EL)
估計未預期損失(UNEXPECTED LOSS,縮寫為 UL)
對于不同的損失銀行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下面是銀行風險損失的示意圖。
a、預期損失(EL)
所謂預期損失是指事前估計到的或期望的違約損失。根據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對于給定年限,預期損失的數量是:
預期損失=違約風險暴露*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
EL=EAD PD LGD
可以說這個公式是自始至終貫穿于整個量化風控的始末,非常重要的一個公式。
商業銀行提取的貸款損失準備金一般有三種:一般準備金、專項準備金和特别準備金。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貸款損失準備計提指引》,一般準備是根據全部貸款餘額的一定比例計提的、用于彌補尚未識别的可能性損失的準備;
專項準備是指根據《貸款風險分類指導原則》,對貸款進行風險分類後,按每筆貸款損失的程度計提的用于彌補專項損失的準備。
1998 年老資本協議規定,一般準備金可以作為附屬資本,但不能超過總風險加權資産的 1.25%。但是最終定稿的内部評級法要求,不能把一般準備金(即普通貸款損失準備)計入附屬資本。
b、未預期損失與經濟資本 (UL)
銀行能夠預料資産的期望損失,它是資産在持有期内損失的平均值;在這段期間内,由于違約率和違約損失率都具有波動性而使得無法預料的風險資産價值産生波動。我們用此期間的風險資産價值的标準差度量波動性,稱這個量度為未預期損失,也就是說未預期損失是資産價值潛在損失圍繞其期望損失波動性的估計。這部分損失銀行要用經濟資本來緩沖,它将影響的是銀行的生存機會和發展潛力。經濟資本是一定容忍水平下的損失波動性。由于信用評級與每一類評級中的平均違約率有關,因此我們選取容忍水平應該等于與目标評級對應的容忍水平。
常規上我們用一個正态分布圖來處理EL與UL之間的關系,而UL就是在長尾上未能預期估算到的損失。
當然關于本文中所提到的内評法的内容,可回顧:專題課~信貸産品設計與定價,相關内容會Luke老師介紹得更專業跟深入些。
~原創文章
..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