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有哪些花鼓戲值得觀看?近日,即将參加第七屆湖南藝術節的大型現代湖南花鼓戲《十步橋》在嶽陽預演早就聽過故事、讀過本子、看過排練,直到身臨劇場,才對這出戲有了最直觀的整體感受故事其實很簡單:響水村一座石拱橋被山洪沖垮,五保戶王駝背自費搭建便橋,向往來者收取費用從鎮黨委副書記退居二線任村支部第一書記的老土遇見此事,表态三月為期,重修石橋沒想到這小小的工程裡竟然糾葛了社會百态,幾經波折方才守得雲開……我們不禁要想,編劇為什麼要把這個簡簡單單的小故事寫成七幕大戲?這出戲到底在講什麼?顯然,絕不隻是“講個小故事”這麼簡單我以為,這出戲最精彩的地方正是它所傳遞的思想内容,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湖南有哪些花鼓戲值得觀看?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近日,即将參加第七屆湖南藝術節的大型現代湖南花鼓戲《十步橋》在嶽陽預演。早就聽過故事、讀過本子、看過排練,直到身臨劇場,才對這出戲有了最直觀的整體感受。故事其實很簡單:響水村一座石拱橋被山洪沖垮,五保戶王駝背自費搭建便橋,向往來者收取費用。從鎮黨委副書記退居二線任村支部第一書記的老土遇見此事,表态三月為期,重修石橋。沒想到這小小的工程裡竟然糾葛了社會百态,幾經波折方才守得雲開……我們不禁要想,編劇為什麼要把這個簡簡單單的小故事寫成七幕大戲?這出戲到底在講什麼?顯然,絕不隻是“講個小故事”這麼簡單。我以為,這出戲最精彩的地方正是它所傳遞的思想内容。
編劇之一的蔣施潤是位才子。劇本的前身《老土下鄉記》曾入選湖南省2016年度“劇本創作扶持工程”。當時,著名編劇吳傲君是評委,他在衆多參與申報的劇本中發現了《老土下鄉記》,在劇本的衆多人物裡發現了老土。于是吳傲君在原劇本龐雜的情節中去枝蔓立主腦,讓全劇圍繞“修橋”而展開,幾經修改潤色後的《十步橋》得以由嶽陽市巴陵戲傳承研究院投排,呈現在我們面前。吳傲君既是國家一級編劇,也曾官至正處級(嶽陽市文聯黨組書記),即便退休近20載,他的“齊楚角”亦是往來無白丁。我說這些,既是介紹這部戲的大緻曆程,也是想講兩位編劇的創作,多少源自他們在官場的親曆體會。戲一開場,就講了老土“提半級退二線”的事情,他當着王駝背“拍胸脯表态”,又碰到“上面有幾個熟人”的李景福想靠請宴騙取低保,“茶樓會面”的戲更是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官場上仍然存在的“互相推诿”、“虛報預算”、“雁過拔毛”的種種亂象,随後“實名誣告”、“論壇發帖”等戲碼又接二連三——用這些我們熟悉的小場景結構成戲,好似一個濃縮版的當代官場現形記。官場之現形,自然無法脫離群衆的映射。編劇借自費修橋的王駝背之嘴,說出了幹部要“為人民服務”的心聲;通過塑造官親戚李景福的形象,反映出幹部隊伍建設“永遠在路上”的客觀情況;寡婦陶好翠,不知是否取“好脆弱”之意,确是真切表現了普通群衆在社會難題面前的脆弱無助——要麼隻能哭天怨地,要麼走向拔刀相向的另一極端;還有形形色色的一衆百姓,在一場場群戲中所傳遞出來的感受,讓人那麼的熟悉……就這樣,一個小小的故事,在這群有血有肉的官與民之間展開,變得豐富多彩起來。編劇如若不是深谙官場、紮根人民,定是難得把“為官就要守住底線、造福百姓”的故事講得如此動聽,全劇看似扯盡閑談,實則不動聲色地道透世态,可謂寓教于樂、引人遐想。我以為,文藝作品的意義,從來不應該是粉飾,而應該是揭示,編劇通過作品所揭露的社會現象、傳遞的思想内涵,才是我們值得期待的。
所以,在這出戲裡,沒有誰是絕對高大全的正面形象,也沒有誰真正值得我們深惡痛絕,與我們熟悉的“非黑即白”截然兩樣。比如“官”的形象:村官老土,他一身正氣的同時又固執得甯願抵押房産也不向“關系”低頭;縣官郭縣長,雖然解決了問題,但一句“這樣的事情你給我打個電話不早就解決了”又恰恰說出了“關系”的重要性。再比如“民”的形象,我們看到,一群群一夥夥看熱鬧說閑話的是他們,受到感召紛紛自願捐款修橋的也是他們,被李景福“做通工作”你一言我一語應和指責的還是他們……在衆多“歌功頌德、宏大叙事”的題材中,這樣一個劍走偏鋒的戲,沒問題嗎?早前看劇本的時候,我就有過這樣的疑惑。看過戲後,我才真正體會到,恰恰是在這種不鮮明中,才有可能把人物塑造得更鮮活、可信,讓觀衆感到似乎每個角色都有我們身邊人的影子。舞台上,是活人演活人,而不是去演那些面具化、符号式的人物,這不僅有利于演員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進行表演,更有利于觀衆不自覺的把觀演過程和我們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這不正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萊希特在中國戲曲藝術中尋得的共鳴嗎?其實,正是在書記系列講話特别是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和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精神的指引下,廣大戲曲工作者才進一步明确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明确了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的時代使命。于是,覺醒的編劇們在創作思想上有了重大突破,他們愈發注重創作群衆喜聞樂見的作品,并在此基礎上再行強調作品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吳傲君憑借古裝花鼓喜劇《蔡坤山耕田》一舉斬獲曹禺劇本獎,不失為一個難得的佐證。
本劇的二度呈現也可圈可點。大幕開合,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舞美。“台中台”的巧妙設計所帶來的間離效果,讓觀衆既在“看”又在“審”,用作品觀照現實。底幕上藍綠紅橙幾種顔色的漸變與組合,伴之以水墨紗幕、燈光變幻,簡潔大氣,突顯了戲曲藝術所講究的“寫意”之美。隻是劇中在超市招牌、可樂品牌的處理上是否需要如此寫實,請容存疑。這部戲由著名導演何藝光執導,整體上讓人感到行雲流水、遊刃有餘,僅從他對“階梯”的運用,就可以看出其在場景構建和舞台調度上的深厚功力,更不用說劇中空間交錯、虛實結合、舞蹈外化的幾處處理,不僅能做到符合和推動全劇發展的需要,也讓人感受到導演的用心和創新。從劇場效果而言,全劇整體上诙諧幽默的語言和表演,再加上諸多地地道道的湖南花鼓戲曲牌的運用,所帶來的舞台“笑果”顯著、欣賞快感十足,充分體現了湖南花鼓戲親民的劇種特色。唯有老土“房子抵押我願意,五十多歲去做崽我也願意,為群衆辦事再難我都願意。丢了一個共産黨員的底線,去向不正之風低三下四我不願意!”這段戲理應達到的分量與觀衆的現場反饋相比似乎還不夠理想,值得導演與演員認真推敲。言至演員,高興的是劇中有多位湖南花鼓戲一級演員的表演,把人物塑造得或生動可愛,或極具個性,值得稱贊。但為此戲之發展計,還要毫不保留地說,有的演員似乎無可挑剔又似乎總覺得缺失了一點什麼,難得過瘾;有的演員存在分飾多角的情況,不免眼熟;還有的演員出現了表演或台詞上的瑕疵,稍顯遺憾。我以為,全劇演員如果能夠通力讓二度創作更加出彩,把劇中人演得更活靈活現,把劇中事演得更引人入勝,一定會讓觀衆在觀演過程中更好地欣賞,進而引發他們的審美與思考。期待他們在湖南藝術節上的呈現會更加精彩。
最後,不妨讓我們的思緒随着這部戲盡情流露:政策的制定與落實距離有多遠?官員的行為與群衆的期待距離有多遠?擁護與反對的距離又有多遠?我想,也許就是一座小小的橋那麼遠:雖僅十步,行者方至。(作者:袁思奇,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嶽陽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嶽陽市巴陵戲傳承研究院副院長、副研究館員)
來源: 光明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