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在雲南省率先開展湖泊革命?湖泊是水資源的重要載體,是江河水系、國土空間和生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資源功能、經濟功能,也具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維護生物多樣性、蓄洪防旱、調節氣候和固碳等生态功能曾指出,湖泊濕地是“地球之腎”努力實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不僅關系到區域的供用水和水生态安全,更是事關人民群衆福祉,事關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大事,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哪裡在雲南省率先開展湖泊革命?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湖泊是水資源的重要載體,是江河水系、國土空間和生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資源功能、經濟功能,也具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維護生物多樣性、蓄洪防旱、調節氣候和固碳等生态功能。曾指出,湖泊濕地是“地球之腎”。努力實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不僅關系到區域的供用水和水生态安全,更是事關人民群衆福祉,事關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大事。
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重點湖泊生态環境保護工作,将其作為生态環境保護的重要内容。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謀劃開展了一系列具有根本性、長遠性、開創性的工作,形成了生态文明思想,湖泊生态環境保護等生态文明建設工作發生了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太湖、滇池等湖泊保護治理轉入快車道,實現了水質、水生态大幅度改良。
為進一步體會我國生态文明建設取得的曆史性成就,進一步深化對生态文明思想的認識和領悟,進一步凝聚共識,4月13至16日、9月14至17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兼秘書長李斌率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黨外委員專題視察團先後赴江蘇、雲南開展“國家重點湖泊生态環境保護”專題視察,實地視察洪澤湖、高郵湖、太湖和滇池、撫仙湖、洱海生态環境和水資源保護情況。委員們在接受生态文明思想精神實質、科學内涵生動案例“現場教學”的同時,圍繞國家重點湖泊生态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資政建言,為新時代生态文明建設貢獻政協力量。
■深刻的“思想革命”
作為全國水域面積比例最大的省份,江蘇省水網稠密,全省有鄉級以上河道24667條,在冊湖泊526個。河湖成為江蘇省最大的生态本底,成為美麗江蘇的最大顔值。
為了“管好盛水的盆、護好盆裡的水”,江蘇省系統推進湖泊治理保護,着力解決水域萎縮、生态退化、功能衰減等問題。在太湖治理上,全面落實控源截污、藍藻打撈、調水引流、生态清淤等水環境綜合治理措施。2007年以來,打撈藍藻1850萬噸,完成生态清淤面積142平方千米、清淤量4200萬立方米。在洪澤湖治理上,完成7066條住家船和49艘餐飲船整治,湖區6840艘捕撈船全部退出,壓減湖區圍網養殖12萬畝。
“高原明珠”滇池是雲貴高原最大的湖泊,面積300餘平方公裡,是一個典型的半封閉寬淺型湖泊,入湖水量少,水體自淨能力差,一度是我國污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如今,滇池沿岸違規違建整治已初見成效,長腰山片區214棟542套建築已全部拆除,滇池一級保護區已完成全部325個點位排查,第一批拆除的73個點位已拆除完畢,滇池二、三級保護區排查整治正在抓緊推進。
“湖泊生态環境保護本就很複雜,高原湖泊因生态脆弱、敏感性強、容錯性低等特點,保護任務遠比普通湖泊還要更加艱巨,河湖生态一旦破壞短時間難以修複,要實現‘水質隻能變好、不能變壞’的目标難度非常大。”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副廳長、廣西海洋局局長蔣和生表示。
“擁有一湖清水,就要有守護湖光山色的定力,過度開展環湖開發,擠占湖泊生态空間,或者想借碳達峰來‘攀高峰’,仍有發展高耗能、高排放産業拉動GDP的沖動,都說明頭腦深處仍然認為經濟發展事大、生态保護事小,綠色發展理念樹立不牢。滇池沿岸違建别墅等問題就很具代表性,雖已得到全面整改,但各級黨政部門生态環境保護這根弦應始終繃緊。”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潘立剛說道。
“雲南湖泊保護治理存在的突出問題,從根本上講還是對生态文明思想學習把握和貫徹落實存在差距。下一步,省委常委班子将對照‘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态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态環境’等要求,從立場、品質、能力、意志等方面進行深刻反思,深入剖析問題的根源,來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時任雲南省委書記的阮成發表示。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農學院院長周劍平認為,從思想深處解決認識問題,變“要我保護”為“我要保護”,徹底摒棄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修複的舊觀念非常重要,應本着對國家未來發展負責、對曆史和人民負責、對子孫後代負責的态度,把湖泊保護作為永恒主題,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态環境能夠承載的限度内,給湖泊等自然生态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要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能嚴能寬的嚴一點,可建可不建的盡量不建,維護好湖泊岸線本身具有的生态功能,建好湖濱生态緩沖帶,減少對湖體直接幹擾,為湖泊留足生态空間。”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機關黨組成員高波表示。
■系統的“環保革命”
湖泊一般由多條河流彙入,河湖關系複雜,要想管好湖,必須要管好河;湖泊岸線及周邊普遍存在生産生活、種植養殖、旅遊開發等活動,湖泊的問題表面在水裡,根子在岸上,要想管好湖,必須得管住岸。因此,湖泊生态環境保護從來都不隻是保護湖泊這麼簡單,而是一項十分複雜的系統工程。
在對湖泊生态環境保護的系統性、複雜性的認識方面,江蘇和雲南兩省都頗有心得,實現了從“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綠色之治”轉變。
江蘇省堅持外源防控和内源處置一起抓的原則,嚴格環境準入,倒逼沿湖産業轉型升級,太湖流域累計關停重污染及排放不達标企業6000多家,高新技術産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過45%,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城市群;洪澤湖排查整治“散亂污”企業3380家,撤出和清退禁養區網圍養殖4.5萬畝,實施耕地輪作休耕30.47萬畝,自然濕地保護率達61%;高郵湖完成環湖1公裡範圍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專業戶清理,完成33條入湖河道和沿湖32個村莊環境整治,累計實施退養還湖10.83萬畝。
雲南省在深入總結洱海治理成功經驗基礎上,創造性提出“退、減、調、治、管”五字系統治湖思路——湖邊房屋、設施退出,減湖泊流域人口壓力、開發強度、污染負荷、資源浪費,全流域調整農業結構、農業生産方式,精準制定防控治理措施,在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實施空間管控、生态管育、依法監管、科學管理,并根據各個高原湖泊不同特點強力推進落實,特别是以超常規舉措、付出巨大代價強力做好“退”字文章,大力壓減湖泊周邊人口、城鎮和産業規模,滇池、洱海、撫仙湖岸線分别推進生态搬遷3.2萬人、0.79萬人、3.2萬人,地方政府付出巨大努力,人民群衆大力支持,實現了和諧搬遷、還岸于湖、還湖于民。
“多次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要統籌推進系統治理。我們在湖泊生态環境保護的過程中要增強系統思維,按照生态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内在規律,統籌考慮湖泊與岸線、水量與水質、地表與地下、入湖河流與湖泊自身,以及上下遊、左右岸、幹支流進行整體保護和綜合治理。”全國政協委員、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李原園表示。
“還應樹立一盤棋觀念,加強流域統籌、區域協同、部門聯動,共同保持湖泊生态平衡、維護湖泊生态功能,力争達到整體治理的最佳效果。”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駐會副主任歐青平說。
委員們提出,在具體工作中,既要治理水域,又要治理流域;既要抓人工治理,也要促進自然淨化;既要抓治污,也要抓節水;既要大力遏制增量污染,又要努力消減存量污染;既要抓水環境整治,又要抓水動力提升;既要抓控源減排,也要抓生态增容,做到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态修複一體推進,真正通過“系統治湖”的手段推進湖泊生态環境保護工作再上新台階。
■精準的“技術革命”
江蘇湖泊周邊是我國大中城市最密集、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因為經濟總量大、排污強度高,使得湖泊生态環境保護面臨諸多難題,湖泊生态系統有所退化,總磷超标問題就是其中之一。
以太湖為例,雖然水質持續轉好,但總磷濃度連續攀升并高位波動,2017年以來藍藻年聚集次數也持續增多,去年最大面積984平方公裡,達2008年以來新高。從長江引調水進入太湖雖然提高了太湖水資源供給能力,但也改變了太湖的水文、水動力條件:水力停留時間縮短,水體流場結構改變,總磷入湖負荷增加,運行水位擡高。
“運行水位擡高,直接影響水下光照條件,水生植被大面積衰退,東太湖草型生境向藻型生境演替速度加快。進入‘十四五’,随着太湖向下遊供水規模進一步加大,跨流域調水工程加快啟用,太湖生态系統仍将延續退化趨勢。”說這話時,江蘇省生态環境廳有關負責人顯得憂心忡忡。
太湖的困境引發了委員們對科技治湖的大讨論。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青海大學校長王光謙提出加大治湖科研經費的投入比例,制定科技研發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提高治理效率。全國政協委員、水利部調水管理司司長朱程清建議科技引領協同攻關,發揮各相關部門的資源優勢,共同研究湖泊緻病機理、治理方案。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市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旭東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僑商聯合會榮譽會長、華彬集團董事長嚴彬則進一步提出了通過招标讓國内相關領域專家和社會資本參與治湖科技攻關的觀點。
其實,面對艱巨複雜的治湖任務,江蘇和雲南兩省結合各自實際,已經初步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科學的治污思路、體制機制和治污方法。
江蘇省在科學總結多年治湖經驗基礎上,探索形成“河湖同治、梯級消納、生态重建、協同淨化、内外互動、清水還湖”治湖思路,建立衛星遙感、自動監測、人工巡測、無人機查看等“水陸空天”監測預警網絡,形成整裝成套的适合高藻、富營養化湖泊的立體生态修複技術和長效化運作管理模式。雲南省強化湖泊科研統籌管理,建立湖泊保護治理的科學研究、專家咨詢和監測觀測等體系,持續深化高原湖泊水質、水生态、水環境變化規律研究。大理州政府與上海交大建立地校合作機制,高校派出的湖泊富營養化治理團隊紮根在洱海治理一線近20年,持續攻關洱海水污染治理,探索實施入湖河流污染治理及清水産流機制修複、複合型人工濕地工藝等關鍵技術。
委員們表示,要繼續按照不同湖泊的水環境狀況和流域生态特點,因地制宜,“一湖一策”,精準治理。對撫仙湖、泸沽湖等水質優良湖泊,應圍繞源頭嚴控、過程嚴管等方面,确保水質保持穩定;對洱海、洪澤湖等水質良好湖泊,應圍繞産業結構調整、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全面控制主要入湖污染物總量;對滇池、太湖等污染相對較重的湖泊,則應圍繞全面控源截污、入湖河道整治、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複、污泥底泥清淤等方面,遏制水質惡化趨勢,穩步改善主要污染指标,堅決守住不發生重大湖泊污染事件和藍藻水華大規模暴發事件底線。
■全面的“體制機制革命”
湖泊生态環境保護工作的複雜性除了對科學研究方面提出了較高要求,也決定了這項工作不可能由單個的部門完成,必須發揮各相關方面的作用協同推進。因此,改革完善相關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江蘇和雲南兩省的湖泊保護治理成功經驗中,“高位推動”一詞都被反複提及。
多年來,江蘇、雲南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生态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河(湖)長制,設置省、市、縣、鄉、村五級河(湖)長,省委書記、省長擔任省級總河長,省委、省政府其他領導同志擔任省級河(湖)長,每年都召開省委常委會議、省政府常務會議、總河長會議等高層會議,研究湖泊保護治理工作中的重大問題,以上率下抓落實。江蘇省成立由省長擔任主任的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員會,着力探索平原水網的河湖治理保護之路,還與浙江省建立了國内首個跨省湖長協商協作機制。雲南省部署開展“湖泊革命”攻堅戰,成立攻堅戰指揮部,抽調人員集中辦公,高位推動九大湖泊保護治理,推動全省河湖面貌發生轉折性變化。
“在湖泊實施湖長制,是加強湖泊管理保護、維護湖泊健康生命的制度創新,2017年兩辦印發《關于在湖泊實施湖長制的意見》以來,湖泊管理責任更加明确,管理保護機制更加完善,很多湖泊生态系統逐步恢複,環境質量不斷改善。可以說,湖長制的實施為改善湖泊生态環境、實現湖泊功能能有序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李偉表示。
“因此,需要繼續深入落實河(湖)長制,縱向形成各級河(湖)長治水‘責任鍊’,橫向協調發展改革、生态環境、水利、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部門,從‘九龍治水’向‘合力治水’轉變。”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水利部原部長鄂竟平說。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谷樹忠建議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補償、誰治理誰受益”原則,建立兼顧水質和水量的流域水生态區域補償機制,制定生态補償和污染損害賠償方案。全國政協委員,雲南省工商聯副主席、中國世紀新城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建國提出創新治湖投融資機制,切實發揮财政資金杠杆作用,創新PPP模式、專項債券、融資擔保基金等投融資機制,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為湖泊保護治理提供有力支撐。
“發展改革、生态環境、水利等部門也應研究對環湖地區進行财政獎補的相關政策,緩解地方政府治湖财政壓力,積極調動工作積極性。”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山東省委會主委、山東省政協副主席段青英表示。
“湖泊保護治理工作繁重且異常複雜,要取得積極成效非一日之功。要謀劃長遠,幹在當下,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屆接着一屆幹,努力讓湖泊清澈美麗、造福人民。”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公路工程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原董事李志軍說道。
(記者 呂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