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寫作手法之心理描寫

寫作手法之心理描寫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06:21:24

何花 中小學寫作教學 2022-05-07

寫作手法之心理描寫(淺談心理描寫在寫作中的巧妙運用)1

● 淺談心理描寫在寫作中的巧妙運用

何花

(揚州花園小學)

一、了解心理描寫的基本構成,更好地表現人物的心理

曾經查看了多種心理描寫的教材,沒有發現有一本教材認真對心理描寫到底是個怎樣的構成作過詳細的分析。這導緻不少學生在平時作文中,不知道怎樣去表現心理。就像美術課上,老師叫學生畫人體,但學生并不知道人體的結構,如何能夠畫好呢?好的美術老師在教授人體素描時,會先講解人體的解剖結構。

現在我們對心理描寫的構成做個詳細分析。

下面是三類心理活動的句子:

1.“追我幹啥?哎呀 ! 我的媽 ! 他是不是壞人?”

“完了,他要殺我了。”

“真是虛驚一場!”

2.“我心一慌”“我驚恐地”“我才驚奇地”。

3.“使我毛骨悚然,心提到了嗓子眼。”

“我拼命地想爬起來。”

第一類:心裡話。

第二類:心理狀态。

第三類:心理的直接描摹。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心理描寫一般有三個要件構成:心裡話、心理狀态、心理的直接描摹。前兩種在學生寫作的過程中使用得不少,但對心理狀态的直接描摹較為生疏,平時還要多練習。

二、抓住幾種特殊的心理描寫形式,表現人物的内心情感

掌握了常規的心理描寫構成,筆者覺得有必要介紹幾種常見的心理描寫形式。對這些特殊形式了解後,為了使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豐富,學生在習作中就會有選擇地運用。

(一)内心獨白

内心獨白是指通過人物内心的表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效地展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讓讀者對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有較深刻的理解。它與心裡話有相似之處,都是内心想說的話。但兩者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篇幅上:心裡話一般不長,往往是表現一閃而過的念頭;而内心獨白往往篇幅較長,有獨立的觀念。

内心獨白一般在戲劇和小說中較為多見。

(二)幻覺

由于現實中,作品中的人物無法達到某種目的,就會陷入自由想象的心态,而這種心态常常會通過幻覺或者夢境來得到表現。

那日夢見和朋友在一艘大輪船上。船外狂風暴雨,雨打濕了船艙的窗戶。這是一艘設施很齊全的大船,有遊樂場,有旋轉木馬,有吧台。模糊記得和朋友船上瘋狂玩耍。(戰宇婷《夢的片段》)

(三)回憶

回憶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描寫形式,它是文中人物對往事的一種追憶,一般都由現場場景生發開去,最後再回到現實中來。大家要注意的是,回憶同夢境一樣,不僅有叙述,也會出現動作、神态、心理等多種描寫手法的綜合運用。這就要求我們在回憶和夢境這兩種心理描寫形式中,天馬行空,大膽地去想象,并綜合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去表現。将人物的内心豐富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緻。

是你啊!我笑。記憶裡,浮現出一個男孩子的身影來,隐約着,模糊着。他個子不高,眼睛總是半睨着看人,一副桀骜不馴的樣子。經常遲到,作業不交,打架,甚至還偷偷學會抽煙。剛接他們班時,前任班主任特意對我着重談了他的情況:父母早亡,跟着姨媽過,姨媽家孩子多,隻能勉強管他吃穿。所以少教養,調皮搗蛋,無所不為。所有的老師一提到他,都頭疼不已。(丁立梅《你并不是個壞孩子》)

上面的回憶中除了叙述,還有外貌及神态描寫,使人物的個性充分展示了出來,為以後的寫作埋下了伏筆。

三、掌握心理描寫幾種特殊手法,“透視”人物的内心

怎樣才能寫好心理描寫呢?這是學生最為關心的話題。

心理描寫,細細分析一下,就感覺挺為難的:别人的心理狀況,我怎麼會知道呢?

這就點出了心理的隐秘特性。既是隐秘的,我們又要表現它,那我們怎麼辦?

第一,成為“上帝”,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文學創作就給了我們這一特權。所以人們習慣地把第三人稱稱為“上帝視角”。

這種手法在衆多文學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佐證。

第二,抛開“上帝視角”,我們還可以通過對人物進行觀察,通過他的神态、動作、語言來“透視”他的内心。

(一)捕捉細微的動作變化

動作是作品中人物的體态語言。抓住人物的某個細微動作具體描寫,從而表現人物的内心世界,這是動作暗示心理的寫作手法。

高曉聲的《陳奂生上城》小說中有一段話是寫陳奂生進城後:進到房間 , 看到地闆能照出人影 , 他猶豫了,“脫不脫鞋?”于是站住。“站住”寫出了陳奂生怕弄髒地闆的擔憂。可是當他想到:“出了五塊錢呢 !”就大搖大擺走了進去。“大搖大擺”則揭示出陳奂生“花錢就該享受”的坦然心理。

(二)捕捉細微的神态變化

人物的神态變化一般是在特殊情況的刺激下産生心理波動的直接反映。從而引發人物臉部表情和肢體的變化,這些變化始終是和人物的心理狀态聯系在一起的。最傳神的神态描寫是能直達讀者的内心的。

茅盾的《子夜》中有一段描寫劉玉英的臉色變化的句子,文中說“她的眼睛閃閃地像是燒着什麼東西”。“那整齊的牙齒好像會咬人。”這裡着力刻畫劉玉英的神态,恰恰反映出她極端的憤怒和可怕的報複心理。

(三)捕捉說話的語氣和個性内容

“言為心聲”。特定情境下特定個體的語言及其表達狀态能夠真實反應人物的心理。因此,抓住人物個性化語言及其表達狀态進行描寫,就能展示人物的内心狀态。

“小雞?還是小鴨呢!”旁邊的一個男人怒氣沖沖地回答,把無人來接的怒氣,發洩到阿甯身上。(畢淑敏《紫花布幔》)

這句诙諧的話,聽着讓人一點也笑不起來,放在這個特定環境中,凸顯了無人接車男人的滿腹怨氣。而阿甯一不小心成了他的受氣包。

(四)把情感投射到外部環境

人是有情感的,當他高興時,他感覺世界上一切都是美好的;當他頹廢時,周遭的景物便會變得異常的黯淡。利用這種情感投射原理,我們就可以反過來用周圍環境的描寫來映襯人物的心理。

幹燥涼爽的晨風在打掃潔淨的街道上快活地跑着,把小髻的衣衫吹得像風帆一樣鼓起。田大媽已經在那裡等着了。(畢淑敏《紫花布幔》)

環境的描寫把小髻第一次打工休假的愉悅心情渲染了出來。

(五)捕捉感官的異常刺激

心理的變化會帶來生理的變化,而生理的變化必然會通過多種感官表現出來。也就是說,我們捕捉到人物的某種感官變化,就會洞悉人物的内心變化。

髻兒感到一陣燥熱,從屋内分明往外發散着一種炙人的氣息,烤得她想沖出房子,赤足站在冰涼的野山坡上,讓帶着露水的夜風,打濕她的頭頂。(畢淑敏《紫花布幔》)

這種突然感受到的熱,就較好地刻畫出小髻的煩躁和慌亂心理。

綜上所述,如果學生利用以上技巧,認真觀察人物的表象,一定會通過表象分析出人物的内心。因為一個人的舉手、投足、張嘴、一眨眼等都會将心理狀态無遺漏地表現出來,所以,一篇好的習作,隻要做到認真觀察,寫出人物豐富的内心世界就好。

(注:本文來源于微信公衆号《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