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倉庫管理系統來說最最主要的就是入庫和出庫。
1)倉庫選擇邏輯在講出庫之前我們要先搞清楚商品要從哪個倉庫發貨呢?因為目前市面上的電商公司擁有多倉的越來越多了,我們知道京東有京準達、順豐有次日達、天貓有直送等等,都是多建物理倉庫,訂單産生後合理分配至運力支持的距離消費者最近的倉庫并發貨的結果。
一般來說倉庫選擇流程如下:
第一步:當用戶提交訂單之後,倉庫管理系統會篩選滿足用戶所購商品且滿足購買數量要求的倉庫。
第二步:判斷滿足需求的倉庫數量是否為一個倉庫,也就是隻有一個倉庫滿足需求。如果是的話,直接選定該倉庫發貨即可;如果不是的話按照倉庫優先級選擇倉庫,一般的優先級規則為供應商協同倉的優先級高于區域倉高于中心倉。
第三步:判斷同一優先級是否有多個倉庫,如果否的話比如隻有一個協調倉滿足需求,則直接選定該倉庫即可;如果是的話,比如同時有多個協同倉滿足需求,則依據倉庫與收貨地址的直線距離選擇距離最短的倉庫發貨。
以上就是發貨倉庫的選擇過程,發貨倉庫選定之後就可以正式進入出庫流程了。
2)商品出庫流程出庫流程如下,我先帶着大家簡單看一下,因為後面我會針對每一個環節深入講解
第一步:開始鎖定庫存,也就是我們之前講過的下單減庫存的邏輯。
鎖定庫存的原則是先進先出。商品上架的時候我們提到批次号的問題,上架商品的時候在指定庫區由近到遠的上架,也就是先上架離人最近的庫位,這樣才能保證出庫的時候,越先上架的商品優先出庫。
比如商品甲有三個存放庫位,分别是1A01-01-01;1A01-01-02;1A01-01-03,上架的時候也是按照這個順序上架的。
在鎖定庫存的時候,會優先鎖定1A01-01-01的庫存,如果不夠了再去鎖定1A01-01-02的庫存,最後是1A01-01-03的庫存。
那如果鎖定庫存失敗怎麼辦呢?也就是揀貨區的庫存不足時,需要系統生成補貨任務,關于補貨相關的内容我們後面會展開講。
第二步:生成揀貨波次。所謂的揀貨波次是指将具有相同共性的訂單集中在一起進行揀貨作業,這種方式為集約化揀貨提供了高效的作業工具,大幅度進步了揀貨效率,減少揀貨的行走途徑。
給大家舉個例子,比如你是小賣部的老闆,同時來了兩個顧客:張三和李四,張三要一包煙一瓶啤酒,李四要兩瓶啤酒,一包紙巾。這時候你去貨架上一次性拿來了一包煙、三瓶啤酒、一包紙巾然後發給他們,這樣效率是不是要比你先去貨架拿了1包煙1瓶啤酒給張三,然後又去貨架拿了兩瓶啤酒一包紙巾給李四,效率更高呢?這就是将兩個訂單合并為一個波次。
揀貨波次也不是随意的講多個訂單直接合并生成一個波次,這樣不一定能提升效率的,一般來說是選擇幾個鎖定庫位相鄰,不超出揀貨車存放量的倉庫訂單任務合并。生成揀貨波次可按照預設規則自動生成,亦可人工篩選訂單生成揀貨波次。當然後面我們會講分揀的兩種形式,揀貨波次主要針對播種法。
第三步:打單。打單是指波次對應的物流單和發貨單打印出來,以便揀貨、複核以及交接發貨。發貨單就是用戶收到的包裹中的商品明細,也就是商品清單。物流單是貼在包裹上面的,其實就是快遞單。
第四步:揀貨。揀貨這步操作在出庫過程中非常重要,因為揀貨速度是影響出庫速度的最重要因素。
先來給大家講一下揀貨過程
開始揀貨即為揀貨任務的領取。通常倉内的揀貨任務是以波次單的維度進行領取的,即一個揀貨任務包含多個訂單。
領取任務後,開始揀貨前,用戶需要提前綁定容器和訂單(容器上貼有容器碼)。所謂的容器大家可以理解為是一些有編碼的、用來盛放商品的塑料箱子,如下圖所示,行業内管這樣的箱子叫做容器。
綁定後,系統在後續的揀貨過程中,會告知用戶某某庫位上,需要揀選甲商品X件放入M容器中。
路徑規劃為系統根據所需訂單中所需商品所在的庫位,結合倉内路線,輸出揀貨員需要移動的最短路線,實現“不走回頭路”合理的分配揀貨路徑也不會出現通道人員擁擠等情況,以此提高揀貨效率。
路徑規劃完成後,系統向用戶輸出第一個揀貨位。用戶則根據引導,走到這個揀貨位。因為倉庫庫位衆多且存在相似貨品的情況,為了防止用戶失誤在開始揀貨前,系統要求用戶通過掃碼确認到達庫位及即将揀選的商品是否正确。确認無誤後,用戶根據系統提示順序針對每個容器揀選對應數量的商品,并在系統中确認掃描容器并錄入揀選商品數量。
一個庫位完成全部訂單所需商品揀選後,系統會提示下一庫位及需要揀選的商品。一直到所有商品均揀貨完成後,此揀貨單才會完結。
以上就是揀貨的過程。
3)常見的揀貨方式了解了揀貨流程之後我們再講一下常見的揀貨方式。
從總體上來說,庫内的揀選主要分為兩種模式:摘果式分揀和播種式分揀。
摘果式分揀簡單而言,就是像摘果子一樣,是一顆一顆的摘,把所需要分揀的貨品,從倉儲區一件一件的在放到分揀籃中,其特點是每人每次隻處理一份訂單。
摘果揀貨開始後,分揀員實際是針對每個訂單進行分揀操作。針對系統展示的揀貨訂單,用戶掃描容器關聯此訂單。并根據系統提示的需求信息從不同的總揀容器中揀選指定數量的商品并放置于容器中。揀選完成後,提交确認數量并進入下一個訂單的揀選。
具體如下圖所示,這張圖不是我畫的,參考的其他人的,但是感覺對于大家理解揀貨方式非常有幫助,所以就放到這裡了。
播種式分揀簡單而言,就是把多份訂單集合成一批,把其中每種商品的數量分别彙總,再逐個按品種對所有訂單進行分貨,直至配貨完畢,形似播種。
開始操作後,用戶按訂單數量批量錄入容器,由系統自動匹配訂單和容器用于後續的複核。容器錄入完畢後,系統提示分揀員多個訂單的相同商品數量,用戶按提示進行放置商品,完成後在系統中确認商品數量。
具體如下圖所示:
播種和摘果之間的區别在于一個把訂單的商品集中之後再次按訂單進行分配,一個是按照訂單直接進行揀貨;
摘果式揀貨在訂單量比較大且sku比較多的時候,容易因為單個訂單揀貨時間太長而浪費時間,降低揀貨效率;所以為了提升效率,也可以将多個訂單集中一起揀貨,揀貨時将商品分别放入不同訂單對應的揀貨筐中,也就是邊揀邊分;
播種式作業通常在商品種類多或是商品的相似性大的情況中使用,将多個訂單中的商品彙總揀貨之後再次進行分揀,也就是先揀後分。
以上兩種方式各有優劣,适用于不同的操作場景。
摘果式方法其實是一種最原始最直接能想到的辦法,操作上簡單,技術也已經很成熟,由于是分别處理每一份訂單,流程的控制和管理就比較容易。
但是存在的問題是多個訂單品類比較多時,因為是一個訂單一個訂單的完成總的揀貨路徑會比較長有,因為有重複路徑存在;操作的動作也會比較多,所以這種方式更适用于商品種類多,但是多個訂單間商品相似度比較低的情況
播種式的方法屬于一種相對科學化的方法,因為是先把相同的商品彙總起來一起揀貨,所以整體揀貨路徑短,單位時間内的揀貨量大。但正因此,它在操作難度上相對而言就不那麼容易,這在作業人員的接受度上就産生比較大差異,所以前期一定要做好嚴格的培訓和考慮,不然出錯概率會比較大。
所以這種方式更适用的場景是多個訂單間商品相似性大。
4)揀貨過程的異常處理以上就是揀貨的方式和過程,當然都是比較理想的情況。在揀貨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與預想中不一樣的情況,一般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異常情況:
1)庫位庫存不足。也就是在揀貨過程中,揀貨員前往庫位後發現庫存不足。因此在揀貨過程中,需要支持揀貨員進行異常庫存的上報,這種情況下當前庫位的庫存會被異常凍結,需要異常處理人員到達指定庫位确認庫存實際情況後,再對系統中的庫存數據進行人工幹預。
同時為了不影響本次揀貨任務的正常進行,需要二次路徑規劃。也就是發現當前庫位缺貨後,通過上報觸發系統重新獲取有庫存的庫位并重新計算新路線。
在比較極端的情況下,比如倉庫确實一件貨物也沒有了,那這個單據就需要人工介入上報并聯系買家消費者确認是先部分出庫還是退款關單。
2)多揀或少揀的情況。也就是揀貨完成發現商品多揀或者少揀了。
若容器中有實物但少揀則那麼就可以去貨架位補充揀貨,在補揀過程如果庫位庫存不足則按照第一種異常情況處理;若多揀,則可以把多出的貨品集中存放,等待庫存管理員統一處理重新上架。
3)商品條碼缺失。在揀貨過程中,涉及需要掃商品條碼來識别商品。但是目前來說不一定是所有的商品都存在條碼,因此需要通過輸入拼音首字母查找對應揀貨單中的商品。
以上就是三種在揀貨過程中出現的異常情況。
第五步:複核。揀貨員按照系統推薦的揀貨順序完成波次揀貨後自我檢查如果沒問題即可推至複核區等待複核。
複核主要是對揀貨完成的訂單進行核對,保證發貨單、實物商品和物流單的統一。複核員首先掃描發貨單上的條形碼,定位到相應的訂單,再去掃描商品條碼,保證商品和數量無誤,最後掃描物流單。當校驗發貨單、實物商品、物流單三者完全一緻時,視為複核完成。
當然以上都是理想情況,在複核這個階段也會有一些複核異常的場景:
1)訂單取消
也就是由上遊訂單管理系統發送過來的取消訂單通知,如果此時訂單已加入揀貨波次則統一在複核環節對訂單進行攔截。複核員在掃碼複核的時候,系統提示訂單取消,無法繼續複核,統一交給異常處理員處理。
2)揀貨異常
也即是在複核階段發現實際揀貨數量與訂單商品數量不一緻,若少貨則複核員可手動标記該訂單為異常;若多貨則繼續打包發貨并将多出的貨品拿出集中存放并統一處理,若貨品無損壞則直接由庫存管理員直接上架即可。
第六步:複核完成後,對訂單的商品進行打包,然後稱重。
第七步:打包完成之後,根據物流單對應的快遞公司,推送至相應的交接區,一般來說每家快遞公司都有一個單獨的交接區。快遞公司的人通過掃描對應的物流單号完成交接并發貨。
以上就是完整的正向商品出庫流程,在介紹整個過程中我們講了鎖定庫存的異常處理、揀貨過程的異常處理,複核過程的異常處理,其實還有一種異常是貫穿整個出庫過程的,那就是訂單取消。
當用戶取消訂單時,這個訂單所處的不同狀态下處理方式都會不同。
作者:鳴飛薛老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