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經常會發表自己的意見。
當我們對某一事物、某一觀點,産生自己的見解時,我們就會用到“評述”這個表達方式。
單看字面,評述是由“評論”和“講述”兩個詞語結合而成。
也就是說,當你發表自己的看法時,你既有對事情的評論,還要有對事情的講述。這兩者是相互交織運用的。
評述,就是通過對某些内容作必要的述說之後,然後再以“評論”為表達目的,構建出相關的論證,從而得出自己觀點的一種說話行為。
所以,評述是綜合複述、描述、解說、論證等不同表達形式的高級口才技巧。
想要成為一個口才好的人,掌握即興評述這種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
即興口頭評述的步驟
評述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文字評述,一種是口頭評述。
除非你撰寫文章,否則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經常用到的評述方式往往是來自于口頭。
口頭評書跟文字評述有很多相同之處,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口頭評書不會好像寫文章那麼嚴格,會比較随意一些。有時還會根據當下的情況和對象,做出相應的調整。
在開始進行口頭評述時,會有三個大緻的操作步驟:
1,給出論述的相關内容;
2,懂得确立評述的方向;
3,闡述自己的核心觀點;
一般來說,對于某些事情,這三個步驟我們自然而然就能夠做到。
然而,很多人之所以無法對一些事情發表自己的看法,其問題往往是出在第一、二步上面。不是找不到評論的方向,就是給不出相關的論證内容。
例如别人問你“怎麼看待特朗普在中美貿易當中,經常出爾反爾的行為”,對于這件事,你或許對此會感到憤慨,感到鄙視,感到無奈,但這些都隻是你的感覺,還不足以構成你評述的目的。
你需要确立評述的方向,才能夠針對那個方向,給出相關的論述,然後以此清晰明了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如以下這篇評述,是出自陳丹青的。
我記得賈樟柯有一次接受采訪時說,他在荒敗的小縣城混日子時,有很多機會堕落,變成壞孩子,毀了自己。這是誠實的自白。
我在知青歲月中,也有很多機會堕落,破罐子破摔。
有年輕人問:“誰能救救我們?”我的回答可能會讓年輕人不舒服:這是奴才的思維。永遠不要等着誰來就我們。每個人應該自己救自己,從小救起來。
什麼叫作救自己呢?以我的理解,就是忠實于自己的感覺,認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煩,不要放棄,不要敷衍。哪怕是寫文章,标點符号也要弄清楚,也不要有錯别字——這就是我所謂的自己救自己。
我們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筆一筆地畫畫,賈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膠片。
陳丹青是因為賈樟柯接受采訪時所說的話,觸發他産生相關的思考,從而引出年輕人那句問話——誰能救救我們,這就是評述中的“述說”。
然後基于這個述說,他就針對年輕人那句話給出了自己的看法,這就是評述中的“評論”。
陳丹青是怎麼做呢?
他首先确立了評述的方向,不是順着年輕人的思維去思考,等待誰來救自己,而是應該要自己救自己。
有了這個方向自己,就給出論述的相關内容,諸如忠于自己的感覺,認真做好每一件,然後用寫文章作為舉例子。
最後就點明自己的觀點:我們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
至此,一個完整的論述就至此完成了。
當然,在日常生活中,沒有這麼死闆的。關于評述,會有幾種不同的操作形式。
口頭評述的方法
口頭評述的方法有很多,但常有的大概有六種:
1,先述後評;
2,先評後述;
3,述中有評;
4,詳評簡述;
5,詳述簡評;
6,以述代評;
通過對字面的理解,我們都能夠明白這些方法的操作方式。
但由于後三種評述方式,隻是前三種的“變體”,所以隻要掌握到前三種評述的口才技巧,後面的自然就知道怎麼去做了。
我們在接下來的内容,着重講述前三種評述的運用方法。
而在此之前,首先要了解到評述的基本運用法則,有三點需要注意的:
第一,評是目的,述是手段。
我們對事情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見解,這是我們表達的主要目的,而述說相關的内容,隻是起到輔助理解的作用。
例如我們想要針對中美貿易戰發表自己的看法,我們述說中美貿易的起因,隻是為了讓大家更好理解接下來的評論,這不能夠成為我們的評述立場,所以不能重述輕評。
第二,述有選擇,評有針對。
由于述說的内容,隻是為了讓聽衆更好地理解我們将要評論的内容,那麼怎麼去取舍和篩選相關的内容為評論複述,這就很重要了,畢竟我們不能什麼事情都拿來說。
隻有提供相關的述說内容,這樣的評論才能做到有針對性。
第三,評述一緻,評述相連。
你數說的内容,一定要跟評論的内容高度關聯。同樣,你的評論,也是針對内容構建出來的觀點。你不能看着東,卻跑去說西。
觀點與材料必須高度統一,這樣才能構成一個好的評述。
隻要按照這些法則去發表意見,你的評述才會給人一種有條不紊的“分量感”。
那具體怎麼做呢?
先評論,後述說
把接觸到或了解到的内容,通過複述、描述或解說等方式展示出來,然後對其進行評論。
述說在前,評論在後,兩者的分量大緻相等。這種安排,就是讓别人對于述說内容的了解,從一個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智認知。
這就要求,你述說的内容一定要真實準确地反映事情的原貌,隻有這樣,評論才能夠公允,而不會陷入片面性。
例如羅振宇有一篇文章是這樣寫的:
剛剛發明圓珠筆的時候,筆芯和鋼筆墨水管是差不多粗細的。但是麻煩來了——圓珠筆會漏油。
為什麼漏油?筆頭的耐磨性不好,那顆小圓珠磨小了,自然就漏油了。所以,剛開始改進的技術思路,都是提高筆頭的耐磨性。但是這個方向上的努力都失敗了。
後來大家發現,圓珠筆一般是寫到兩萬個字母的時候開始漏油。那好,把筆芯做細,裝油量減少,一支筆芯的鞋子範圍控制在一萬五千字母内。好了,問題解決了。
你看解決一個問題,永遠有兩個方法。第一,解決這個問題;第二,讓問題本身消失。
要不到一個東西,就轉頭想想,我是不是可以不要它?這永遠是個有效的思路。
可以看得出來,文章的前部分都是述說一件事,就是如何解決圓珠筆漏油的問題,而後部分,就是再通過這件事,得出某個觀點。
這個做法,像不像我們以前寫作文的“觀後感”、“讀後感”呢?
隻不過,現在你要把“觀”和“讀”的内容,述說出來,然後再附上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評論。
所以,想要提高這種“先述後評”的口才技巧,你可以複述自己看到的事件,作為述的内容,接着就以此發表自己的看法,就構成“評述”了。
具體做法:
1,積累自己看到、聽到、接觸到的資料,以此作為評論的依據;
2,評論要切中要害,鞭辟入裡,不能信口開河,胡編亂造;
3,試着從一個側面入手,或者抓住某個方面,确立評論方向,集中剖析;
這就是先評論,後述說的方法了。
先評論,後述說
這個方法,就是相當于我們熟知的“金字塔法則”了。
先提出自己的觀點,并給出分析,然後再述說材料以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确性。
這種評述方式的好處是,強調觀點,可以讓别人立馬知道你的立場,明白到你的思想态度。然後再通過相關的材料,加深聽衆對你觀點的理解和印象。
先觀點,接着解釋,最後案例,這就是“金字塔法則”的基本表達流程。
例如以下這段話,就是摘自紮克伯格2017年在哈佛的演講:
目标能創造真正的快樂。
約翰·F·肯尼迪訪問美國宇航局太空中心時,看到一個拿着掃帚的看門人。他問這人在幹什麼?看門人回答:“總統先生,我正在幫助把一個人送往月球。”
這就是目标,是我們意識到我們是比自己更大的東西的一部分,是我們被需要的、我們需要更為之努力的東西。
這段話,第一句就開宗明義表明自己的觀點。接着就用一個故事去述說,最後就是加以解釋這個觀點。
有時候解釋可以放在觀點之後,也可以放在故事後面,這個需要根據表達需求去調整。
但無論如何,在你發表自己的看法,給出自己的分析之後,最後附上一兩個案例去說明觀點,加深聽衆的理解,這就是形象思維的運用。
否則,單純的觀點和論述,别人隻會聽得一頭霧水而已。
具體做法:
1,先評論,後述說是帶有論證色彩的評述形式,既包含情感因素,又強調邏輯力量。所以想要說出水平,就要推敲自己的觀點,立論要新,不要将一些誰都知道的道理。
2,觀點與材料不能脫鈎,也不能隻有材料的堆砌,忽視觀點的闡述和對材料的剖析。選例要精簡一些,重點突出,一點就明。
一邊講述,一邊評論
如果前面兩種評述方式有點“格式化”,那麼一邊講述一邊評論,就比較符合我們在日常生活的表達方式了。
把評論和述說交織在一起,述中有評,評中帶述,兩者既是彼此的補充,也是彼此的佐證,這樣表達的意思,就會更加完整。
我們在說話的時候,往往是感覺先行,邏輯殿後,很難做到同步,一般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對事情的看法,也不會太集中。有時候觀點還比較分散。
某程度上,這是一種不太“規範”的評述。
但經過一定量的鍛煉之後,那麼一邊講述一邊評論,就能夠修正自己這個說話問題,讓表達的脈絡更加清晰明了。
在口頭表達當中,這種評述方式舍棄了大段大段讓人乏味的議論,适時添加一些故事、案例或者事例,調動起聽衆的興趣,随時都能夠讓大家進行相關的讨論。
例如羅振宇曾經有過這樣一段論述:
怎麼才能做出偉大的創新?
其實很簡單,就是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發現解決問題缺乏一個很重要的工具,那就是去創造那個工具,這就是偉大的創新。
比如,馬雲做電商,發現支付和信用是個難題,缺一個好用的工具,于是就做了支付寶。牛頓解題的時候缺一個稱手的工具,于是順手自己發明了這個工具,那就是微積分。
缺什麼就去找,找不到,自己造,這就是偉大的創新。其實每個人的平凡成長,也都是這個軌迹。
在工作中遇到難題,必須說服某一個人幫助你,才能解決這個問題。那你就想方設法去說服啊。最後你會發現,你真正的收獲,不是解決了這個問題,而是收獲了說服重要人物的方法。
偉大的創新,絕不是突然的靈感迸發,而是源于現實的需求。
這段關于“偉大創新”的話語,羅振宇就給出了自己的一番論述,其中既然對事情的評論,也有對内容的講述。兩者交織運用,相互穿插,但都是圍繞着一個主題進行。
這像不像我們日常生活的聊天方式。
然而,大多數人都很難如此“長篇大論”地運用這種評述去發表意見。究其原因,就是素材的積累,而對事情無法構建出自己的觀點。
所以到最後,還是回到文章前面所說的三個步驟:
根據聽到、看到、遇到的材料,确立評述的方向,再給出相關的論述内容,最後明确闡述自己的核心觀點。
通過不斷重複這個流程,你就會逐漸掌握一邊講述,一邊評論的技巧了。
具體做法:
1,保持閱讀的習慣,然後運用閱讀所得的材料,構建自己的觀點,再用自己的語言去解釋觀點。
2,先确立自己的觀點,然後再通過不同的渠道,去搜集相關能夠佐證自己觀點的材料。
3,把同一主題的不同素材組合起來,再夾雜自己的觀點,圍繞這個主體做一次完整的評述。
有了這些基礎之後,那麼剩下三種評述方式,掌握它們也不是什麼難事了。
朝着這個方向去鍛煉你的評述技能,你的口才自然就會得到很大的提升,成為一個侃侃而談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