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字在現代古文中的意思?學習文言文時,有一種現象叫做“古今異義”,往往讓學生很頭疼,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走字在現代古文中的意思?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學習文言文時,有一種現象叫做“古今異義”,往往讓學生很頭疼。
比如,最典型的“走”,在古文中的意義是“跑”“逃跑”,如“走馬觀花”“不胫而走”。而古文中表示慢走可以用“步”、“行”,比如“行百裡者半九十”;快走的可以用“趨”,比如“趨之若鹜”。
對于這種現象,有兩種學習方法。一種就是死記硬背,讓孩子形成條件反射,再刷N道題即可。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理解記憶法。
問題來了,如何理解記憶呢?今天,跟大家分享一種源學堂的教學方法,那就是追根溯源,從漢字的造字方法入手,這樣問題就顯得容易多了。
比如“走”的篆書是
“走”的金文寫法
各位看官仔細看,金文中的“走”字的上半部分還停留在“文”的階段:上半部分是一個身姿矯健的人,兩隻手前後擺動,而且步子幅度很大,完全是騰空而起,在地上留下了一個腳印。“走”是一個會意字,本意是“跑”。
而“行”字,我們來看看“行”的金文:
“行”的金文
古人造字時,用“一個十字路口”的樣子表示“彳”“亍”。“行”是象形字,《說文》:“行,道也。”“行”的本意是“路”,比如“行有死人”,引申出行走、通行等。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曆史,現存最早可識的成熟漢字系統是商代的甲骨文。漢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征,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六書是漢字構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提到了六書,隻是沒有說明具體内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征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随體诘诎”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如今的造型。
指事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用象征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号來表示某個詞。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刃”,在刀口上加一點,表示這裡最鋒利,這就是刀刃,等等。自大一點就是“臭”,“富”有田的人,“賤”的繁體右邊兩個“戈”,為錢而争鬥,自然是“賤”。
形聲: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隻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鸠”字的偏旁“鳥”;聲旁則隻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鸠”字的偏旁“九”。再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聲旁,結合不同的形旁,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隻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形聲是漢字裡造字最多的方法。
會意這種造字法,是用兩個或幾個字組成一個字,把這幾個字的意義合成一個意義。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休”,“人”和“木”合在一起,一個人靠在樹上,表示休息。
有些會意字是兩個或幾個同樣的字重疊組成的。二字重疊的多是左右的并列結構,三字重疊的多是塔型的上下結構,看起來像體操活動中的疊羅漢。例如三個“人”組成“衆”;三個“火”組成“焱”;三個“木”組成“森”;三個“日”組成“晶”;三個“直”組成“矗”;三個“水”組成“淼”;三個“口”組成“品”等。
會意字由于字形的變化太大,已看不出它們的字源了。例如婦女的婦字,為什麼在女旁加個歪山呢?正确的字源分析隻能從繁體字“婦”中才能看出。這個“婦”字左邊的“女”旁指婦女,女旁的“帚”是掃帚,前後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婦女拿着掃帚在家裡勞動。“女、帚為婦”和“力、田為男”是符合當時的“女内男外”、“男耕女織”的社會情況的。
當然,六書還有轉注和假借。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中兩項,“組字法”也;後兩項,“用字法”也。總而言之,以上原理是古代文字學學者們群策群力歸納出來的文字學理論,其所含的漢字構成法則,并非一人獨創,是人們在使用過程中長期演化而成,是一代又一代集體智慧的結晶。
漢字在運用發展的過程中,又形成了一些奇妙的現象。
以瓜為例,瓜是一個象形字。
瓜的篆書
“瓜”字中,兩撇表示藤,中間豎鈎表示瓜,捺表示葉。“葫蘆科植物的統稱”就是“瓜”的本義。“形狀像瓜”,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東西像瓜形的,比如,“瓜皮帽”是帽子的一種;“瓜皮船”是船的一種。“像切瓜一樣”,瓜的命運是要被切分的,由此引申出此義。人們用“瓜分”表示分割或分配。又指若幹強國聯合起來分割弱小或不發達國家的土地。“傻瓜”,表示不聰明,這一詞來自古代的“瓜子族”,春秋時期生活在瓜州(甘肅敦煌一帶)姜姓人被稱為“瓜子族”,他們十分勤勞,受人雇傭時總是一刻不停地幹活,可是有些人把他們這種老實的習俗看作“傻”,于是就有了“傻瓜”了。
所以,漢字在發展運用的過程中,又出現了本義、引申義、比喻義。
詞的本義是就詞的來源說的,即該詞最初的意義,如“向”的最初意義是朝北的窗戶,“兵”的最初意義是兵器,“走”的最初意義為跑等。
引申義是從基本義發展出來的,同基本義有相類似、相對立或相關聯的意義。如“深”的基本義是從表面到底部或從外面到裡面的距離大。如說:“這條河很深”、“這個院子很深”、“深山”、“深耕”。這幾個“深”用的都是“深”的基本義。從深的基本義發展出來以下這些引申義:
①深奧,深刻,深入。如:“道理很深。” ②深厚,深刻。如:“友誼很深。” ③時間久。如:“夜深人靜。” ④濃,重。如:“顔色太深。”
“深”的引申義和基本義的聯系是建立在相類似的基礎上的。
“士”本義“對男子的美稱”,引申義“做官的人”(士大夫終不肯夜泊絕壁之下)、“讀書人”(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有才能的人”(勝不敢複相士)、“兵”(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比喻義,也屬于由詞的本義的一種引申,就是詞的建立在比喻基礎上所産生的意義。但因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語言風格特殊,色彩鮮明,所以跟引申義并列,成為轉義的一種。它是由本義通過打比方面産生的新義。如“爪牙”的本義是鳥獸的爪子和牙齒,比喻意義是“得力的幫手或武士”;地下工作——“地下”比喻隐藏在敵人勢力範圍内。比如手足情深,焉能或忘 本義“手和腳”,比喻義“兄弟”。“草菅人命,縱橫鄉裡” ,本義“野草”,比喻義“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如何掌握一詞多義現象呢?
1,抓住詞的本義,進行推衍聯想。
舉例“亡”說明,《說文解字》說:“亡,逃也”,可見“亡”字的本義是“逃跑”。由“逃跑”這個意義可以推衍聯想出好多其它的意思。
①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逃跑)。②今複十餘年,存亡不可知(指人的死亡)。③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指國家的滅亡)。④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喪失)。⑤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通“無”,相當于“沒有”)。
如“亡”字由逃跑不見,引申出了物的喪失不見和人的死亡。喪失物質亡:逃亡、隐避(本義) 死亡 滅亡(引申義)
2、抓住詞義引申的一般趨勢:
由具體到抽象,如“爪牙”,本指鳥獸用以自衛和謀生的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勸學》“引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即用其本義。後來,比喻得力的幫手與武士,用久了新的意義便固定了下來,不再是臨時的比喻手法了。《詩經·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
由個别到一般,如“末”字,本義是樹梢,引申為末端,再引申為細小。
由實到虛,如“果”字,由果實,引申為結局,再虛化為副詞、連詞。
因果引申,如“好”,“女子得男子以為伴表示貌美”
3.了解一詞多義演變的聯想方法。
(1)類似聯想。引(本義“開弓”—延引—牽引—引導)
(2)接近聯想。兵(本義“兵器”—士兵—軍隊—軍事—戰争)
(3)對比聯想。去(本義“距離”—離開—廢除—舍棄)
漢字是表意文字
漢字是表意文字,有了上面的一些常識,我們還可以根據造字方法“六書”,去推測字義。
如:“果”,象形,甲骨文字形,田象樹上結的果實形,在木之上。本義:果子,果實;
牧,會意,甲骨文字形,從牛,從攴( pū),表示手拿棍棒牧牛(羊)。本義:放牧牲畜;
街,形聲,從行,圭聲。“街”,小篆象縱橫相交的十字路,本義:四路相通的大道;
朝,會意,甲骨文字形,從日在草中,從月,字象太陽已出草中而月亮尚未隐沒,本義:早晨;
亦,指事,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兩點,指示兩腋所在,“腋”的本字,本義:人腋窩;
鳴,會意.從口,從鳥.本義:鳥叫.
它,象形,小篆字形,象蟲形,本義:蟲;
盥,會意,小篆字形,從臼( jiù),舂米用的器具,從水,從皿(表示與器皿有關。合起來表示:以手承水沖洗而下流于盤(皿)。本義:洗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