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作為曆史上最為繁榮的朝代之一,女性的裝束時尚與當時的國風文化如出一轍,仿佛繁華次第般開放,百般豔麗競風流。一段花事謝去後,又有新的花事可供耽醉。
隋唐時期,生産和紡織技術進一步改良,對外交往日益頻繁,使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嶄新局面。五代時期服飾基本沿襲了晚唐服飾,男子常服以幞頭袍衫為尚,女性則以襦裙為主。
隋唐五代服飾制度亦影響日本、朝鮮半島等周邊地區,如日本奈良至平安時代的和服、朝鮮三國時代中期至後期、統一後的朝鮮新羅時期,韓服皆深受隋唐服飾影響。
從天下初歸一統的隋朝到初唐時期,當時女子的衣着打扮存在着巨大的南北差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隋末唐初,北方過去長期處在胡族的統治下,民風開明,女子往往走出深閨參與一些社會活動,她們的日常服裝都以“夾領小袖”、“冠帽而著小襖”的“胡服”居多。窄衫長裙,披帛披肩,足蹬短靴,則更便于交遊、出行。
南方女子則受縛于禮制,衣着繼承了漢魏六朝以來褒衣寬帶的風格,拖地的裙擺,并搭配足部的高台大履,衣袖寬大亦便于在炎熱的天氣散熱透涼,甚至有“一袖之大,足斷為兩”的說法。
隋唐天下大一統後,流行于南方的“漢式”服飾,用作禮服或盛裝。流行于北方的“胡式”服裝,用作日常服裝。
隋唐五代襦裙裝指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長裙,披披帛,加半臂,足蹬鳳頭絲履或精編草履的傳統裝束。隋唐五代襦裙裝通常可分為衫、披帛、襦、半臂、蔽膝、裙等主要形制。唐詩《遊仙窟》有雲:“妍華天性足,由來自裝束”,用以形容女子的美麗。其中“裝束”用現代話講就是“時尚”。
總體來說,初唐時期的襦裙裝沿襲了前朝服飾的風格,基本樣式為窄袖短襦,下着長裙,裙擺較窄多長至拖地,裙腰束至胸部以上,有些系在腋下,并以絲帶系紮。肩披披帛,或着半臂,腳穿高頭履,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盛唐時期襦裙服飾整體以寬松風格為主,形制更加豐富。中晚唐時期開始回歸到儒家禮教中,襦裙裝向中原傳統文化的寬衣博袖回歸。
01衫
衫是唐朝女子日常所穿的上衣,通裁短身式樣,袖形以細長緊窄為時尚,春夏多為單層,采取軟薄的織物縫制,不加袖緣,寒冷時節則穿有雙層的夾衫子、襯裡夾納棉絮的衫子。至于上衣的領式,當時以直領和弧領兩種式樣為主,具體穿着時有兩襟交疊或是對襟等多種樣式。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女子身着的内衣,與現在的“襪”同字,穿着方式是在穿着短窄衫子時,先将其纏于胸腰處,穿法與裹胸類似。
主要材料采用紗羅,這是一種古老的制作工藝,全部或部分采用條形絞經羅組織特殊工藝形成的織物,由于紗羅多以蠶絲做原料,工藝複雜獨特,用它制作的織物較绫、綢、緞更為名貴,古時多為貴族所用。
02襦
唐代的襦裙裝上衣為襦,通常上襦很短,領口造型比較豐富,有圓領、交領、方領、斜領、雞心領、直領、翻領等多種樣式。一般情況下圓領主要流行于貴族階層,而普通漢族百姓則多穿交領形制。
值得一提的是上襦的袒領,即裡面不穿内衣,袒露出整個前胸。袒領是唐代一種大膽、開放、性感的設計,是唐代女性自由大膽追求美的體現。在唐朝,隻有上流社會的女性才能穿袒胸裝,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允許半裸胸的。
禮服則有大袖式的襦衣與長裙搭配,通常見于上流社會貴婦禮裝。襦衣下還有圍裳覆在裙上,領口開敞得頗大,衣袖自肘部擴張為大袖。與大袖襦衣禮裝搭配的裙式,大多與日常流行的長裙差異不大,隻是在禮儀場合不便,一般用帶子将裙擺束起提高,而是需要用高頭履勾起裙腳以便行走。
03半臂
半臂在流行于盛唐之前,襦衣大袖之内露出内衫細窄長袖稱至為半臂,半臂其形似衫去其長袖,成為寬口短袖衣,唐代半臂面料多以錦,穿在圓領袍衫裡面,故稱錦半臂。隋唐時期的揚州生産半臂錦,是專供制作半臂的彩色紋錦。
半臂之襕通常為異色,并且自腰而下至膝,形似短裙,襕料則多是較柔軟的绫、絹。唐代衣物帳中提及半臂時常記錄其襕,如“帛绫半臂一,碧绫蘭”、“半臂一,表白地甲缬,裡白絁,襕并緒雲間”的記載。
04裙
襦裙裝的下身為長裙,裙的種類豐富多樣、絢麗多姿,表現出唐代奢華的服飾風尚。初唐、盛唐時裙子的裙腰是束在腋下,或掖于衫襦之内,烘托胸部的線條。
而長裙則以多幅面料制作為時尚,有單色和多色之分,多色稱為間色長裙或裥裙。顔色有朱綠朱黃、黑藍白、 紅白、黑白、紅白藍等配色;單色長裙以紅、紫、綠、黃、青以及白色為流行。
隋唐時,裙子更加風行,被各個階層所鐘愛。唐代的裙子長度相比前朝有明顯增加。有的裙子增加了裙幅,變得更加蓬然豐滿。
全唐詩中有關裙子詩作将近有三百多篇。王昌齡的《采蓮曲》詩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比喻羅裙和荷葉一般青翠,在湖光山色中如一幅絕妙的畫卷。白居易的《小曲新詞》有雲:“紅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時。好向昭陽宿,天涼玉漏遲。”把穿着紅裙的少女放在早秋的明月夜裡,月色和裙色相映生輝。
05披帛
裙長曳地,肩上披着長圍巾一樣的披帛。在衣裙之外有披子,這是一種質輕且柔的飄帶式長巾,先披挂于頸肩,随意裹曳于胸臂間,最終垂在身畔。它早見于公元前西亞希臘化時期神像的衣裝之上,往東成為佛教藝術中天人身上當風飛舞的衣飾;在南北朝時期随佛教傳入中原後,逐漸融入世俗衣裝。
披帛在隋代壁畫中已有出現,唐代廣泛流行。通常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于手臂間。披帛分兩種:一種橫幅較寬,長度較短,多為已婚婦女所用;另一種長度可達兩米以上,多為未婚女子所用。
06蔽膝
蔽膝是唐代女性禮服中必須佩戴的服飾,是有崇古、尊古之意。蔽膝由束在腰間的一片腰帶和下垂至膝下的一段條狀物組成,腰帶平直,下垂的條狀物上窄下寬,狀若斧形。上繪花紋,其長過膝。穿戴時系于服裝的外部,可佩玉,下垂的條狀物懸挂于腰下身前正中位置。
作為古代服飾制度的一部分,具有區分等級,殊尊卑、度其禮的作用。根據品級的不同,圖案樣式有着嚴格的規定。
蔽膝一般由皮革制成,随着随着生産力的提高,布帛取代了獸皮,蔽膝材質也發生了變化,皮革與織物兼而有之。此後紡織技術不斷進步,蔽膝的實用功能逐漸弱化,而更注重審美價值和象征意義,是尊卑等級的顯性标志之一,因此使得蔽膝形式在古代漢民族服飾中始終占有一席之地。。
服飾是文化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也被稱作“穿在身上的曆史”。隋唐五代服飾在朝代更叠中既保持着統一性,又極富時代色彩,為中華文明留下了一抹豔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