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你們好,歡迎大家閱讀,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有什麼解不開困惑,來這裡或許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聽到父母這樣教育孩子:“寶寶,你要乖哦,要聽大人的話。”“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再不聽話,爸爸媽媽就不喜歡你了。”乖巧、聽話、懂事成了父母評判一個孩子好壞最基本的标準。在父母看來,“乖巧”的孩子總該是規規矩矩,離經叛道不可有,百依百順不可無。
6歲的妮妮和6歲的嘉嘉在同一所幼兒園。在家裡,他們是鄰居;在學校,他們是同桌。這兩個感情上本該很親近的孩子卻不是好朋友,因為妮妮媽在背後總是這樣告誡女兒:“嘉嘉不乖,不要和他玩兒。”嘉嘉的确不是個“乖”孩子。學校上美術課,老師讓孩子們畫太陽,嘉嘉想都沒想,三下五除二便畫了個綠色的太陽出來。老師很奇怪,間他怎麼會把太陽畫成這樣,嘉嘉理直氣壯地說:“太陽是從樹林裡升起來的,我見到的太陽就是綠色的太陽!”老師耐心地教育他:“太陽不是從樹林裡升起來的,因為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同時還在自轉,所以地球每轉一周,就會和太陽相見一次!太陽是沒有顔色的,但是太陽帶給我們溫暖,所以太陽是紅色的。”
嘉嘉轉轉大腦袋,滿眼迷茫,繼續争辯道:“反正我看見過太陽從樹林升起,它就是綠的。”對于這樣的孩子,老師和家長往往很無奈。妮妮從小就是個聽話的孩子,大人允許的事情她才會去做,大人教導過的“不可以”的她絕對不去觸及。她從來不會像别的小孩那樣把桌子上的東西都推到地闆上,從來不捧東西。在她的畫裡,天永遠是藍的,水總是綠的,太陽常常是紅彤影的像一張老爺爺的笑臉。妮妮媽講起妮妮時總是很得意:“我們女兒真是個天才呢!這麼小,就能聽得懂大人的話!”父母對孩子慣用語中的“乖”在字典裡的解釋是這樣的:聰明、乖巧而且讨人喜歡。
這是大多數父母期望孩子身上能具有的品德;但在對“乖”的定義中,還蘊含有機靈、伶俐之意,而在現實生活中,擁有這些品質的孩子卻被定義為“淘氣”。“乖”的含義在有意無意中被單一化,父母們錯誤地把“好孩子”和“乖孩子”畫上了等号。所謂“乖孩子”,常見的特點就沒有“壞孩子”那麼多莫名其妙的問題,不與長輩争論,會按照大人的教導和舊經驗辦事,嚴格恪守着父母們“不聽老人言,後悔在眼前”的訓導。無疑,相對于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這樣的“乖孩子”似乎更适合在現代教育體系下學習和生活。從理論上來講,他們碰壁的機會會很少,遇到挫折的機會也不會太多。
但是以現代眼光來看,“乖”在傳統教育體系中被賦予了太神聖的意義,随着教育思想的發展,這種神話般的賦予被逐漸打破。過于安靜的孩子,在醫學上逐漸與很多病症聯系起來,像先天性疾病中的呆小症、腦發育不全;嚴重的全身疾病,如敗血症等等。而一些心理學家經過多年探究,也将過于乖巧的孩子與心理疾病患者聯系了起來。他們認為,乖孩子習慣于聽話,不懂得表達不同的意見,但是内心卻充盈着自己獨特而又豐富的想法,想法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出來,處理不當的話,孩子很可能朝着厭學、孤僻等方向發展。研究者認為,完全聽從父母指揮的3歲幼兒,不是正常兒童。
即使是五六歲的幼兒,反抗行為也是很明顯的。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如空氣般蔓延的時代,每天都接受着各種各樣信息的沖擊,對事對人自然會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乖孩子”們過早被父母按着成人的标準去培養,身心發展是不符合孩子應有的規律的,兒童的天性被扼殺,珍貴的創造性人格也因此而失去,這不僅會影響到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也會給父母留下難以彌補的悔恨。
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這樣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對100名2-5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兒童和100名沒有這種傾向的兒童追蹤觀察到青年期,結果發現前者中,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作出決定的能力。而後者僅有26%的人具有堅強的品質,其餘的人則優柔寡斷、不能獨立承擔責任。這一研究表明了不聽話的淘氣行為在孩子意志培養過程中的作用。
而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成為社會精英、業界尖子的“乖孩子”并不多,“乖孩子”長大後,大多都在一般勞動崗位上工作。當然,我在這裡并不是說“不聽話”的孩子就一定聰明,長大後就一定會是主要社會财富的創造者。我們認為,孩子的“聽話”更多體現在生活規矩、行為道德上,而孩子天性好動、鬼主意多,父母應作出正确的引導,讓他們的聰明用在學習和對人生的感悟和體會上。所有的這些,都有賴于父母的理解、信任和以身作則。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今天就聊到這裡,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讨論,轉發,點贊,記得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