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加快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建議

加快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建議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0 23:17:23

加快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建議(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1

摘要:結合國内典型案例探讨了我國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主要實踐模式: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模式、工商資本帶動模式、垂直一體化經營模式和互聯網 農業電商平台模式, 并對各實踐模式的優勢、劣勢進行分析比較, 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為有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

一、引言

21世紀初期以來, 我國農業發展迅速, 糧食總産量實現“十二連增”和“十二連快”, 但另一方面, 我國農業也承受着農産品結構單一和銷售不暢的雙重困局、成本擡升和價格下壓的雙重擠壓、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的雙重約束,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任務十分緊迫。在這種背景下,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産業鍊、價值鍊等現代産業組織方式引進農業, 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2017年十九大報告首度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 拓寬增收渠道。由此可見, 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是我國“十三五”時期乃至今後更長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二、相關研究綜述

根據日本學者今村奈良臣提出的六次産業化理論, 農業不僅包括農畜産品的生産活動, 還應包括與農業相關聯的第二産業 (如農産品加工、食品制造等) 和第三産業 (如物流、營銷、餐飲、咨詢服務等) 。與六次産業化理論内涵相似, 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本質上就是還原農業“全貌”, 即以農業為基礎、農村為依托, 以打通延長農業産業鍊與價值鍊為方向, 以完善各方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 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 通過要素集聚、技術擴散與吸收、産業聯結等方式, 将第一産業的農業生産、第二産業的農産品加工、食品制造與第三産業中的銷售、餐飲、物流、旅遊、文化、健康養老等多個行業深度融合, 使得農村一二三産業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農業産業鍊進一步延伸、産業範圍不斷擴大、農民收入得到增加。趙海認為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是日本農業“六次産業化”的升級版, 是農業産業化的拓展版。[1]姜長雲認為中日兩國在農村居住結構、農産品“地産地消”傳統等方面仍有諸多不同之處, 應本着客觀、謹慎的态度借鑒日本經驗。[2]張義博認為促進我國一二三産業融合互動, 應完善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的相關政策, 破除産業融合發展的要素制約, 推進農業産業集群和綜合農協發展。[3]蘇毅清等認為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是農林牧副漁等第一産業的細分産業與第二、第三産業中的細分産業所形成的社會生産的産業間分工在農村實現内部化。[4]姜長雲将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路徑歸結為順向融合、逆向融合、農業産業化集群型融合、農業功能拓展型融合和服務業引領型融合。[5]蘆千文總結出農村産業融合的四種基本模式, 即農業産業鍊延伸型、三次産業集聚集群發展型、農業農村功能拓展型和種養業重組主導的循環經濟型模式。[6]

上述研究均從不同角度分析了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有關問題, 為推動我國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提供了有益啟示。與上述研究不同的是, 本研究将結合國内典型案例探讨我國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主要實踐模式, 并對各實踐模式的優勢、劣勢進行分析比較, 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為有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

三、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實踐模式

結合已有研究文獻和國内案例, 本研究歸納總結出我國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以下四種實踐模式。

1. 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模式

近20多年來, 我國農業産業化組織形式演變的主要方向便是從以家庭農戶為基本單位的生産組織形式走向以農業企業為龍頭的産供銷相結合的經營組織形式。目前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模式已成為我國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多經營主體共存共赢的典型模式。所謂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模式是指以規模大、實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為主體, 圍繞農業領域的某些特定行業或産品, 形成以“農業龍頭企業 農戶”、“農業龍頭企業 合作社 農戶”等為表現形式的農業産業化經營組織 (參見案例1) 。[7]其中, “農業龍頭企業 農戶”模式是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雙方為了規避農産品價格波動風險, 而提前簽訂的農産品購銷合同 (訂單) 。由于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直接合作存在不穩定性, 單方面違約行為時有發生, 導緻雙方交易費用很高, 于是發揮“橋梁”和“潤滑劑”作用的中介組織 (如各類合作社) 便應運而生, 促使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戶結成緊密、穩定的利益同盟, 形成了“農業龍頭企業 合作社 農戶”模式。在該模式下, 農業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合作社與分散農戶分别簽訂農産品購銷合同, 農戶、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均有其獨特優勢與定位。農戶的勞動力成本較低, 對農産品種植工作的管護更加精細, 但在種植管理技術方面需要農業龍頭企業及合作社加強指導、服務與監管。合作社技術水平較高, 能夠幫助農業龍頭企業對分散農戶進行技術指導和監督, 還可以引導分散農戶聯合發展, 發揮規模效應。農業龍頭企業經濟實力強、科技水平高、銷售渠道多, 對高素質人才有較大吸引力, 其通過與合作社和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 将産業鍊向農業生産端延伸, 可以有效帶動農業産業化發展。

案例1:佳沃集團2013年開始在四川省蒲江縣投資發展猕猴桃産業, 對原有種植模式進行優化調整, 形成了多種猕猴桃産業化發展模式。包括“農業龍頭企業 家庭農場”模式, 即佳沃集團與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簽訂猕猴桃授權種植收購合作協議, 由佳沃集團負責提供技術指導、品質監管和統一收購, 農戶按照操作規範與佳沃集團開展種植合作, 并按照雙方事先約定的價格銷售猕猴桃鮮果。“農業龍頭企業 村 (社區) 合作社 農戶”模式, 即佳沃集團與村 (社區) 合作社進行種植合作, 以村 (社區) 合作社為單位引導未與佳沃集團合作的農戶聯合發展。在這兩種模式下, 佳沃集團與農戶總體上實現了共赢發展的局面, 但在合作過程中, 雙方的利益訴求并不一緻。佳沃集團希望農戶嚴格按照其技術方案進行種植, 以及村 (社區) 合作社進一步發揮橋梁紐帶作用;而農戶希望佳沃集團及村 (社區) 合作社進一步加強技術指導與服務, 解決其前期投入大及收購資金短缺的難題, 并為其購買農業保險。因此雙方的契約關系較為脆弱, 如何強化雙方利益聯結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2. 工商資本帶動模式

工商資本帶動模式是指把工商業所積累的人力、物力、财力、科技等資源投入到農業中去, 使工商資本與農業生産要素相結合, 以解決農業發展中面臨的資金、技術、人才短缺等問題, 促進農業産業化發展和經營模式創新 (參見案例2) 。[8]主要表現形式為:一是工商資本進入傳統農業領域, 通過提供機械設備、專業人才、科學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等, 改造傳統農業形态, 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産率。二是工商資本進入綠色農業、休閑農業領域, 拓寬農業的功能和空間, 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需要說明的是, 工商資本帶動模式與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模式二者不同的是, 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模式中的企業通常在農業領域“深耕”多年, 因此其更多的是長期戰略性投資, 具有清晰的長遠規劃和行動路徑, 而工商資本帶動模式中的企業起初并不涉足農業領域, 亦不具有農業領域的投資經驗, 其投資農業的本質是工商資本的逐利性, 因此這種投資可能存在一定的投機性和盲目性, 往往缺少正确定位和長遠規劃。

案例2: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方園生态農業有限公司起初的經營範圍為房地産業和酒店業, 後來投資5億元, 全力打造國際化觀光農業基地———“大唐花海”項目。從項目運作的成效來看, 工商資本進入農業有利有弊, 其利之一是有效提升了當地農戶收入。公司支付高于當地土地流轉均價40%的租金, 優先吸納當地适齡土地流轉戶勞動力就業, 實行分紅機制将一定比例門票收入返還土地流轉戶。其利之二是為當地農業發展引入了工商資本經營的理念。公司通過建設農業生态園區, 帶動了當地其他産業的發展, 改變了當地以往的發展模式。然而公司在運作過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是“非糧化”、“非農化”傾向突出, 由于前期對土地投資成本巨大, 公司僅僅通過種植經濟作物很難盈利, 因此其具有改變農用地性質進行旅遊資源開發的強烈意願。二是由于農戶與公司簽訂了30年的土地流轉合同, 過長的合同期限使得土地流轉具有一定的不可逆性, 一方面增加了公司的投資風險和政策風險, 另一方面也很可能變相導緻農戶土地承包權流失, 給農戶帶來難以預料的風險。

3. 垂直一體化經營模式

所謂垂直一體化經營模式是指公司與農戶、公司與公司之間通過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形成一個産、加、銷一體化的産權組織經營模式 (參見案例3) 。[9]不同于建立在商品契約基礎上的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模式和工商資本帶動模式, 垂直一體化經營模式采取的是以要素契約為主的制度設計, 是産業融合中的強聯結模式。在現實中, 該模式可分為前向一體化經營模式和後向一體化經營模式兩種表現形式。前向一體化是企業将業務向消費它的産品或服務的行業擴展, 以加強對下遊産業鍊的控制。而後向一體化是企業将業務向為其供應原材料或服務的行業擴展, 以加強對上遊産業鍊的控制。垂直一體化經營模式的目的在于通過對上、下遊産業鍊資源的重組整合, 節約交易費用, 發揮技術、資金、渠道等的協同效應, 實現“1 1>2”的效果, 并且确保企業能在市場不确定性高、機會主義威脅大時掌握主動權, 增強其抗風險能力。

案例3:二馬泡有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産業化企業, 公司開始隻生産等級标準較低的普通大米, 對自身操作規程及對農戶操作規程均沒有特殊規定, 公司與農戶之間水稻的交易量、交易價格等均取決于市場機制的作用和雙方意願。2003年公司發現市場對綠色大米的認可度越來越高, 于是開始轉向生産綠色大米, 其一方面升級了加工設備并規範了生産操作規程, 另一方面也要求農戶統一使用公司提供的種子、農藥、化肥, 由公司提供技術指導并嚴格按照綠色食品的标準種植, 公司則按照事先與農戶簽訂的合同上的訂單數量和價格收購水稻。由此, 公司與農戶的資産專用性均有所增強, 相互依賴度也在增加。2005年公司進一步開展生産有機米業務, 對其自身操作規程和農戶操作規程提出了更高要求, 雙方資産專用性進一步增強, 相互依賴度進一步增加, 這時公司與農戶之間的合同内容也發生了變化:公司開始租用農戶土地, 并雇傭農戶統一操作管理。2008年公司進一步采取了以土地作價折算入股的方式組建了農業生産專業合作社, 對農戶實行年終分紅, 對土地和水稻種植實行統一經營管理, 公司與農戶的合同關系轉向了垂直一體化。

4. 互聯網 農業電商平台模式

所謂互聯網 農業電商平台模式是利用大數據、雲平台、物聯網等互聯網技術, 整合金融、物流等各類社會資源, 通過線上交易, 提升生産流通效率的新型運營形式。目前, 互聯網 農業電商平台主要分為互聯網 農産品電商平台和互聯網 農資電商平台兩類。其中, 互聯網 農産品電商平台主要以農産品交易為主, 以“一畝田”、“惠農網”、“綠谷網”等為典型代表, 其一方面幫助農戶實現農産品産銷對接, 使農戶獲得更高的回報, 另一方面降低采購商的采購成本, 突破農産品流通的限制, 讓農産品更快更直接地到達商戶手中。

互聯網 農資電商平台主要以農資産品交易為主, 通過在農資廠商、流通商、農戶之間搭建種子、農藥、化肥、飼料及農用機械等農資網絡交易平台, 提升農資産業鍊的整體效率, 促進農業生産集約化、專業化發展。其主要表現形式有:以電商巨頭京東“京東農資”和阿裡“農村淘寶”為代表的綜合型農資電商平台模式, 憑借自身的超級互聯網入口地位, 不僅涉足農資電商業務, 還包含農産品電商業務, 産品種類全, 覆蓋區域廣, 但在農資技術服務方面相對薄弱;以“雲農場”、“農一網”為代表的垂直型農資電商平台模式, 其專注于農資領域, 并為農戶提供線下專業農資技術服務;以“豐收俠”、“七公裡”為代表的半封閉型農資電商平台模式, 其通常聚焦于某一特定區域并且不對農戶開放, 而是通過電商平台将原本分散在鄉鎮的農資零售店與農資廠商直接對接交易, 解決了農資零售店的進貨渠道匮乏、産品質量不穩定、進貨價格高、庫存積壓等問題;以“農醫生”、“益農寶”等為代表的服務導向型農資電商平台模式, 以提供農資服務為主, 其整合了農資技術服務、商務服務和平台服務, 滿足了農戶對各種服務的需求。

四、各實踐模式的優劣勢分析比較

前文已闡述了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模式、工商資本帶動模式、垂直一體化經營模式和互聯網 農業電商平台模式的内涵特征及表現形式, 這裡将進一步對不同類型實踐模式的優勢和劣勢展開探讨。

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模式是由農業龍頭企業直接或間接與家庭農場、農戶等建立契約或産權聯系, 進而發揮其在資金、技術、管理和信息等方面的優勢, 推進農業産業化發展。這種模式一方面有利于農業龍頭企業購買到有質量、數量和價格保證的農産品原料, 以降低其進貨成本和獲得穩定的進貨渠道,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農戶獲得必要的技術指導和資金支持、進行專業化生産和解決農産品積壓滞銷等問題, 促進農戶就業增收。但該模式下不同經營主體的利益訴求并不一緻, 對于農業龍頭企業而言, 其關注點在于獲得供應穩定、質量可靠的農産品原料, 而農戶則希望企業和合作社加大對其技術指導和資金支持、提高農産品采購價格、承擔種植虧損風險等。由此可見, 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契約關系受制于雙方的目标函數, 具有不穩定性。雙方在機會主義的驅使下, 極有可能産生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實施敲對方竹杠的短期行為策略。克萊因認為, 在不完全契約的條件下, 隻要資産具有專用性, 就一定存在可占用性準租, 而當交易者對可占用性準租所獲取的收益超過制裁成本時, 就必然會引發機會主義的動機, 促使“敲竹杠”行為發生。[10]

工商資本帶動模式既帶來了農業發展所必需的資金、技術、人才以及流通渠道等資源, 促進了農業産業化發展, 又可為農戶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促進了農戶增收。但該模式亦存在諸多局限, 如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獲得土地經營權後, 往往存在非糧化甚至非農化傾向, 對農業發展産生不利影響;工商資本往往傾向于能帶來更多經濟效益的領域, 而對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承擔公益性職能的農業投資較少;工商資本投資農業可能存在一定的投機性和盲目性, 極易出現投資失敗、土地閑置等現象;工商資本所有者與當地農戶之間存在利益分配糾紛的隐患。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由于工商資本的逐利性, 其投資土地成本支出将改變傳統耕地性質。韋伯認為傳統農業和現代資本的經營目标是有差異的, 工商資本進入将對傳統農業形成巨大沖擊。肖啟義等認為工商資本進入農業, 導緻了土地權益歸屬不明确, 而農戶契約精神的缺失, 也導緻了企業經營的不确定性增加。[11]國内學者李中、賀雪峰等均認為應以“謹慎态度”看待工商資本進入農業。

契約的弱穩定性是農業産業化發展的重要阻礙, 垂直一體化經營模式作為一種自我實施的、要素契約形式的契約安排, [12]比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模式和工商資本帶動模式商品契約形式的契約安排更加穩定, 更能保證資金、農業機械設備和技術投入, 促進農業産業化發展。根據威廉姆森的研究, 當公司與農戶的資産專用性較高時, 該模式具有獨特的制度優勢, 主要體現在:使市場交易内部化, 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确保供應鍊穩定可靠, 有利于化解市場風險和促進生産良性循環;通過控制關鍵的投入資源和銷售渠道, 提高了新入者的進入壁壘;減少了對不确定性因素進行機會主義利用的可能性, 有利于規避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13]當然, 這種發展模式也存在一些制約因素, 首先, 與堅守産業鍊一環的“專業化”企業相比, “一體化”企業很難在産業鍊各環節均具有技術優勢和成本優勢, 其可能會陷入“什麼都做, 什麼都做不好”的困境;其次, “一體化”企業需要面對不同行業、不同環節的多樣化市場風險和跨品類平台整合帶來的利益沖突, 從而增加了企業的運營風險和管理成本;再次, 我國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存在諸多限制, 對土地承包經營權價值評估缺乏定價标準, 增加了土地股權量化的負外部性成本。

互聯網 農業電商平台模式的優勢在于其一方面改變了傳統的多層銷售模式, 通過縮短農資産品、農産品銷售鍊條, 減少了經營的渠道成本, 提高了經濟效率。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傳統模式中的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 有效地降低了交易費用。此外, 基于互聯網 農業電商平台交易的大數據分析, 還可以幫助供應商更好地把握不同區域、不同時節用戶對其産品的需求變動情況, 進而制定更合理的營銷方案。但對于互聯網 農資電商平台模式而言, 主要的問題在于:該模式下農資産品的技術服務與售後服務難以得到有效保障;我國農村農資配送渠道不完善, 物流配送體系相對落後。對于互聯網 農産品電商平台模式而言, 主要的問題在于:農産品品種類别複雜多樣、質量參差不齊, 難以在電商平台上形成規模流通;農村地區相對偏遠、許多農産品具有易腐性、我國冷鍊物流覆蓋率低, 使得物流成本很高;農産品電商用戶難以對農産品的質量進行有效鑒别, 欺詐、售假現象比較嚴重。

五、推動我國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政策建議

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不同類型的實踐模式各有其優勢、劣勢, 在對優劣勢分析比較的基礎上, 進一步針對不同類型實踐模式分别提出政策建議。

1. 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模式下的政策建議

(1) 創新利益聯結機制。農業龍頭企業應強化與訂單農戶之間的利益關系, 規範和發展訂單農業。政府應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在平等互利基礎上與農戶或合作社簽訂購銷合同, 形成穩定的購銷關系。政府還應推動農業龍頭企業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 促使雙方形成利益共同體。

(2) 建立農業風險基金保障制度。政府、企業、農戶應每年提取一定資金作為農業風險基金。風險基金的提取比例既應考慮到政府政策、市場環境及企業經營狀況, 也要考慮到農戶的承擔能力。政府還應設立農業風險基金專門賬戶, 嚴格規範資金審批和使用程序, 實現專戶存儲、專款專用。

(3) 深入推進農業法治建設。政府應積極推進農業立法, 着力強化農業執法, 深入開展農業法治宣傳教育, 依法化解農業領域矛盾糾紛, 切實提高農業部門依法行政能力, 由經驗治農轉變為以法治農。

2. 工商資本帶動模式下的政策建議

(1) 建立健全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的準入制度及監管制度。引入工商資本時, 政府應嚴格堅持“不改變土地所有性質、不變更土地農業用途”原則。引入工商資本後, 政府應定期對租賃土地的工商企業進行監督檢查, 以防止其進行土地非糧化、非農化建設。

(2) 引導工商資本合理進入農業領域。工商資本進入農業應同當地農業産業發展規劃緊密結合, 建議政府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 系統編制工商資本投資的規劃指南, 引導工商資本進入當地農業生産發展的關鍵環節和薄弱環節, 并利用财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推動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3) 處理好工商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關系。工商企業與農戶之間應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則訂立合同, 保障土地流轉合法合理。探索農戶土地入股分紅、企社共建新實體等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 使農戶能與企業共享“紅利”。建立工商企業流轉農地風險保障金制度, 防範工商企業流轉土地後損害農戶利益的現象。

3. 垂直一體化經營模式下的政策建議

(1) 重點打造一體化經營的協同效應。首先, 企業應在其主導産業具有優勢的前提下實施一體化戰略。其次, 企業應重點打造核心專利技術、培育先進企業文化提升品牌價值。再次, 企業應據市場和經營環境的變化及時對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調整優化。

(2) 大力提高企業人力資源競争力。企業應制定科學的人力資源發展戰略, 完善人力資源激勵機制, 注重員工目标與企業目标的結合, 在企業内部建立學習型的組織, 并堅持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實踐, 從而增強企業的核心競争力, 提高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

(3) 積極推進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市場化。政府應減少對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市場的價格控制與行政幹預,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土地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還應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及制度, 将土地提供給農戶的各項社會保障功能轉由國家和社會承擔, 實現對土地的松綁減負。

4. 互聯網 農業電商平台模式下的政策建議

(1) 完善互聯網 農資電商平台模式下的農業技術和售後服務。建立和完善農業大數據平台, 并利用該平台為農戶提供線上農資技術服務和售後服務。打造一站式線下服務中心, 為農戶提供及時的線下農資技術服務和售後服務。積極整合傳統農資企業的線下資源, 鼓勵農資經銷商、零售商加盟線下服務中心。

(2) 建立縣村一體化的物流配送體系。建立以縣城為中心的中轉平台, 為農資産品、農産品提供物流配送服務。建立或整合村級層面的中轉點, 将物流配送體系覆蓋到農村。加強冷鍊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建設, 提高生鮮農産品的運輸效率。

(3) 加強監管, 建立産品溯源系統和賠償機制。加強對電商的監管, 決不允許其在電商平台銷售假貨。建立農資産品、農産品溯源系統, 從源頭保障産品質量安全。建立電商售假懲罰賠償機制, 一旦發現電商售假行為, 應在第一時間對電商予以懲罰, 對客戶予以賠償。

作者:呂岩威 劉洋

來源:農村經濟2017年12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