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張藝謀拍完《紅高粱》的最後一個鏡頭後,把鞋子埋在了片場,他當衆發誓,如果電影不成功,永生再不當導演。
電影送審期間,恰逢國外幾大電影節開幕,領導部門打算選幾部優秀作品去參展,看能不能獲獎。
本來預定陳凱歌的《孩子王》到柏林參展,結果他非要參加法國戛納電影節,上級部門隻好重新篩選,把《紅高粱》報了上去。
沒想到,《紅高粱》在柏林爆了個大冷門,直接奪得了最高獎金熊獎。
這是中國首次參加四大國際電影節,也是中國電影首次獲得四大電影獎項。
消息傳到國内後,娛樂圈興奮異常,中國人終于揚眉吐氣站起來了。電影上映後,有些地方的票價甚至從幾毛炒到了10元,最終創造了400多萬的票房記錄,一時間風頭無二。
第一次拍片的張藝謀瞬間蜚聲中外,成了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正在讀大二的鞏俐一炮二紅,迅速晉升為國際巨星;男一号姜文也有了做導演的想法,很快成功轉型;甚至還改變了一個普通人的命運。
下面就來說說這四個人的故事。
1、張藝謀:不想當導演的攝影師,不是好影帝很多人都知道,張藝謀是攝影師出身,可是很少有人清楚,他還是内地第一個A級國際電影節影帝。
1987年,正在廣西電影廠做攝影的張藝謀,突然接到導演吳天明的邀請,要他擔任電影《老井》的男一号。這讓張藝謀很摸不着頭腦,自己一個素人,能演什麼電影。
不過,看在吳天明100元的挖角工資,把他和妻子雙雙調入北影廠,甚至還分了一套房的誠意上,張藝謀爽快答應了。
電影上映後,不知道是張藝謀運氣太好,還是天賦太高,竟然直接拿下了東京國際電影節影帝,還獲得了金雞和百花雙料影帝,在内地娛樂圈一鳴驚人。
一般人可能就轉行做演員了,可張藝謀卻燃起了導演夢,恰好他在《人民文學》上看到了莫言的《紅高粱》,喜歡的不得了,趕緊坐着公交到莫言家,800元買下了版權。
搞定版權後,張藝謀找吳天明拉了筆投資,吳天明是北影廠廠長,對他相當看好,劇本還沒通過就批了一筆錢。
張藝謀拿到錢,又展現了他非凡的魄力。第一件事竟然是到山東高密種高粱,一口氣要種了幾十畝。
這讓莫言完全不能理解,費那功夫幹嘛。張藝謀豪氣地說:聽我的,高粱種好了,電影就成功了一半。
沒想到開拍時,高粱長得稀稀拉拉,毫無氣勢可言,張藝謀趕緊找縣調了批化肥,每天帶着人除草施肥,還給高粱噴了不少紅漆,這才有了片中一望無際的火紅高粱,讓整個電影充滿了質感。
拍攝過程也很辛苦,張藝謀跑爛了幾雙鞋,最後殺青時,他把爛鞋埋在腳下,如果不成功,就再不拍電影,太遭罪了。
之後就如前文所述,《紅高粱》陰差陽錯被上級選中,然後斬獲國際大獎,張藝謀一夜爆紅,成功轉型為導演。
随後,他和鞏俐聯手,相繼推出了《秋菊打官司》、《大紅燈籠高高挂》和《活着》等經典,一步步把鞏俐送上了國際巨星的寶座,自己也成了無可争議的大導演。
2、鞏俐:差點與“我奶奶”失之交臂,是運氣還是實力?種完高粱,張藝謀開始選角,其他演員都搞定了,唯獨女主角始終沒有着落,張藝謀想找個新人,這樣好管教一點。
副導演楊鳳良開始到中戲等院校明察暗訪,有人就推薦了正在讀大二的鞏俐。
當時,鞏俐被稱為中戲“五朵金花”之一,名氣很大,可是她正在廣州拍《暑假裡的故事》,根本不在北京。有人又推薦了“五朵金花”之一的史可,覺得她也不錯。
就在張藝謀左右為難的時候,鞏俐趕回北京,和史可一起參加了面試。
看到鞏俐的第一眼,張藝謀印象并不太好,雖然長相很純,可是太清秀,與九兒的潑辣毫不相配,不過一番長談後,發現她其實性子很野,很有爆發性,就定了下來。
事實證明,張藝謀沒選錯人,鞏俐果然演出了九兒純情又剛烈的一面,一下就紅了,憑借後來的幾部作品,在國際上拿獎無數,在90年代是當之無愧的國際巨星。後來陳凱歌拍《霸王别姬》,就大量增加了鞏俐的戲份,海外版的封面都是以鞏俐為主角,以此增加知名度。
很多人說,鞏俐的運氣太好,其實她付出的努力也非常大。
拍《紅高粱》時,鞏俐在村裡連騎驢,一騎就是幾個月。
拍《秋菊打官司》時,為了體驗農村媳婦的生活,鞏俐直接包攬劇組所有人的衣服,每天拍完戲就給大家洗衣服,完全沉浸在農村生活裡,後來走在大街上,經紀人都沒認出來。
現在能有幾個女星做到這一步,化個醜女妝就覺得已經足夠敬業,其實形似神不似。
鞏俐之所以能成“鞏皇”,真不是吹出來的。
3、姜文:天天和導演吵,自己當導演算了拍攝《紅高粱》期間,姜文很窩火。
因為對表演的理解不同,他幾乎天天和張藝謀吵架,每場戲都吵,搞得兩人都很頭大。
前來探班的劉曉慶看得又好笑又心疼,就對姜文說,既然有想法,幹脆自己做導演算了,隻要你拍,資金我來解決。
這句話在姜文心裡埋下了種子,不久之後,他認識了新來的鄰居王朔,并讀到了他的小說《動物兇猛》,頭皮發麻,激動萬分,當即決定要把它搬上熒幕。
一開始,他想請王朔做編劇,可是王朔拒絕了,覺得電影首先應該呈現在導演腦海中,建議他自己編劇。姜文于是開始自己寫劇本,沒想到一拿起筆,靈感就像鼻涕泡一樣,一個接一個,很快就寫了9萬字,比原著的6萬字還多。
這部電影就是後來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的天才處女作。
《陽光》的風格獨特,似乎看不到其他導演的影子,不過姜文還是受到了張藝謀不少影響。
例如張藝謀開拍《紅高粱》前,讓姜文颠了3個月轎子,練得如火純青才開機。
《陽光燦爛的日子》開拍前,姜文也把所有演員封閉訓練了一個多月,所有人隻能聽70年代的革命歌曲,隻能看那時候的《人民日報》,每天必須穿軍裝,就是為了讓大家找到那種特殊年代的氣氛。
張藝謀可以給高粱上紅漆,姜文為了拍出最誘人的米蘭,給甯靜拍了足足23040張照片,最後才選出最完美的一張。
這種認真和不将就,應該沒幾個人能做到了吧。
4、聶敬來:改變命運的普通人聶敬來是個群衆演員,在迎親颠轎那場戲中,飾演吹笙的夥計。
當時,45歲的聶敬來因為會點樂器,被推薦到了劇組,本以為就客串幾分鐘,沒想到先是陪着姜文颠轎,練了3個月,好不容易拍完,結果張藝謀回北京洗片子洗糊了,又回來重拍了一次,受了不少罪,當然工資也漲了3倍。
除了這些之外,聶敬來和劇組的淵源也很深,劇中姜文的頭就是他剃的,鞏俐騎的毛驢是他哥哥的,身上的大紅襖也是他母親縫的。
因為這些緣故,聶敬來後來退休之後,直接組了個“紅高粱”民族鼓樂隊,經常到附近演出,平均每年要演200多場,不少人都點名要聽那首《颠轎曲》,讓他賺的是盆滿缽滿。
雖然比不上那些演員,可是收益相當可觀,在當地也有一點知名度,算是徹底改變了命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