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國一直堅持以法治國,所以“法家”在中國的曆史上一直有着極其重要的位置。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領域“百家”林立、互相争辯的,所以出現了百家争鳴。而當時法家的代表人物就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子。
史記記載:韓非是韓國貴族,雖然韓非曾經跟随後來秦國的宰相李斯一起師從儒家的代表荀子,但是韓非的學說卻沒有拘泥于儒家學說,對其他諸子百家的學說進行了一定的借鑒,所以形成了自己的學說。
韓非是集法家之大成者,韓非之前的法家學派分為:商鞅的法派,申不害的術派,慎到的勢派。《韓非子.定法》中說: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法者,憲令著于官府,刑罰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意思就是:商鞅所重之法,在于賞罰分明,君、臣、民三方都必須遵守法令法規。不害所重之術,在于君主的人治藝術,能否因才授官,操生殺、馭群臣。《韓非子.難勢》中将之解釋為令行禁止并不隻是因為提出法令的人有多麼賢良,更大程度上在于此人是否權重位尊。
韓非作為荀子的學生,自然深知自己老師荀子主張的“性惡論”。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否認民衆天生就有道德觀念,強調隻有通過後天的教化,才能改造人性,禮和法都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是判斷是非曲直的标準。
韓非繼承了荀子“人性本惡”的觀點,并且把這一思想發揮到極緻,此外荀子的重禮、重法、重霸等思想也被韓非所繼承并且發展完善,也正是基于這種認識,讓韓非的法家思想更趨于完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