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李白遊廬山瀑布作了一首名詩《望廬山瀑布》,中唐徐凝驚為天人,暗中将其編造成了自己的作品。後世蘇轼發現徐凝詩中的“貓膩”,撰詩怒斥徐凝。
跟着,蘇轼一口氣寫了六七首關于廬山的詩,其中一首便是著名的《題西林壁》。這一首詩與李白詩的創作思路完全不同,但是同樣久負盛名,被後世傳誦千年。
一、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望廬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挂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詩歌意譯:日光照射到香爐峰頂上,雲霞變成了紫紅色,山峰仿佛是一隻巨大的博山爐,徐徐袅袅傾吐出香煙。
遠遠地看過去,廬山瀑布好像高挂于山崖之上。流水自三千尺的峰頂向下奔騰,好似銀河穿越九重天障,流瀉到人間。
李白少年時代曾經有十數年時間隐居于深山。讀書之餘,喜歡四處遊曆,寫了不少山水詩篇。入蜀之後,過荊門、去江夏,遊湘嶽,最後就去了廬山,寫下了這首詩。
這一首七言絕句充分顯示了李白過人的想象力,以及卓越的描寫能力。把廬山的香爐峰直接想象成了一隻巨大的博山爐,雲霞則成了袅袅的香霧,瀑布則被比成了“銀河落九天”。
李白還有一首古風叫做《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當中對廬山的全景及瀑布的描寫更為具體,他在詩裡形容瀑布流水是“銀河倒挂三石梁”。
從天空中俯瞰廬山山水,則是“黃雲萬裡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非常之壯觀。但是講到對瀑布美景的刻畫,則不如前面提到的那首七絕。
《望廬山瀑布》除了有過人的想象力之外,用字也非常凝練。其中第一句裡面的第五字“生”和第二句同一位置的“挂”字用得巧妙,深受好評。
“生”字把死景寫活了,而“挂”字又是把動景往靜處寫。第三句再寫瀑布的動景,這樣就達到了動靜結合的目的。
詩的二、三句都是實寫飛瀑,而首尾二句又都是虛寫的比喻,于是又有了虛實結合的效果。在對景物的描寫上,實在是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
相傳,中唐的徐凝看到李白這一首詩後非常驚豔,于是模仿李白寫了一首《廬山瀑布》。他在詩中把瀑布的水流比作“虛空落泉千仞直”,意思是瀑布的流水從虛空中降落,像千面刀峰一樣筆直。
白居易認為寫得非常妙,據說徐凝也因此得中解元。蘇轼看了徐凝的詩以後,認為徐凝的《廬山瀑布》全文有借鑒李白七絕的嫌疑。因為徐凝詩中的比喻,完全是在模仿李白。
李白把瀑布比成銀河倒瀉,他就改成“虛空落泉”,事實上隻有用詞不同。然後,徐凝在詩中将瀑布比作“白練”,蘇轼認為很老土,于是寫詩罵徐凝說:“飛遊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自從李白作《望廬山瀑布》後,多少詩人跟風寫廬山瀑布的風光,盡都是在吃李白口水沫罷了。拾人牙慧,還要到處顯擺,蘇轼表示自己非常看不慣。
于是他自己遊廬山,一口氣寫了六首詩,最後終于寫出了千古名篇《題西林壁》,和李白那一首七絕一樣,這兩首詩都是我們小時候背過的名篇。
二、蘇轼的《題西林壁》《題西林壁》——宋·蘇轼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詩歌意譯:廬山有七嶺,橫看合一峰,遠看、近看,山崖的高低都不相同。你不識得它真實的面貌,是因為你正陷入青山的包圍當中。
蘇轼這一首詩和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相比,思路完全不同。李白發揮自己超凡的想象力,極力描寫了瀑布的景色。
蘇轼這是由寫廬山的景色開頭,最後把詩提升到了哲學的層面上,造出了一則名言——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這一首詩寫于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當時蘇轼從黃州被調到汝州(河南的臨汝)當官。當時蘇轼已經47歲,經曆了很多打擊之後,思想發生了一定的轉變。
他慢慢開始接觸到禅學,經常思考人生哲理。這一首詩就是他遊完廬山後最後下的總結,題寫在西林寺的牆上,所以才叫《題西林壁》。
蘇轼在這一首詩的開頭簡單寫了一下廬山全貌,告訴大家:這一座山共有七個山嶺,當你站到一個合适的位置後再看,這七座山嶺會連成一個山峰。你從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高度去看它,看到的樣子都不相同。
然後,蘇轼就提出了一個問題:你以為你所看到的廬山,就是真正的廬山嗎?不,你不知道他本來的面貌,那是因為你已經陷入了青山的包圍當中。
你要想認識山的真實面貌,必須跳出這座山,站到更高的地方去看它。這首詩涉及一個在今人看來比較簡單的哲學問題,就是講宏觀與微觀世界的不同。
它告訴人們應該怎樣調整自己的視角,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同一個問題。再把從不同角度看到的結果,像“側看”廬山的七座山嶺一樣連成一條線去觀察,綜合結論,尋找到一個問題真正的焦點(山峰)所在。
這裡的“廬山”除了是山之外,可以是一切問題制造的障礙。當你在解決一個問題時,始終找不到答案,隻能說明你還沒有跳出原來的觀察點。這時候你就該思考怎樣打破固有思維的限制,不斷地轉換方向和角度去解決問題了。
所以這首詩的後兩句,後來就成了發人深省的名言。它經常在不同的場合被人引用,啟發讀者的思維。
結語李白是千百年以來難得一見的天才詩仙,他的詩歌極富想象力,細節描寫傳神,這一首《望廬山瀑布》寫得極具文學表現力與魅力。
蘇轼的《題西林壁》對于風景的描繪能力與想象力,皆遠不及李白,但是他卻另辟蹊徑,走了一條哲理詩創作的道路。把山水詩的主題進行了升華,使之更加富有内涵。
蘇轼這一首詩同時也提升了宋代山水詩歌的檔次,因此與李白的詩各擅勝場,不分高下。
其實徐凝那一首《廬山瀑布》的優劣,曆代皆有争議。徐凝對于瀑布虛空千仞的描寫,以及“一條界破青山色”的說法,并沒有蘇轼所批判的那麼糟糕。
但是若論境界,他的确也沒有跳出李白的框架,這就難怪大才子蘇轼瞧不起他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