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那些年》悅悅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擡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首兒歌。大緻講的是,三個有能力的人,若各自為政、互不配合、甚至互相推诿,就容易落得“沒水吃”的下場。反過來講,如果配合的好,就能形成合力,打口井也不是沒有可能。
今天,我們就講一個關于“配合”的故事。在明朝政壇上,有這麼三位大臣:楊士奇、楊榮、楊溥。他們先後輔佐了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代帝王,因為在職期間的默契配合,共同開創了一段治世;他們也被後人贊為最佳内閣:“明稱賢相,必首三楊”。
論資曆、能力、地位,這三人都是佼佼者。他們為什麼能夠避開“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困境?他們又是怎樣成為了政壇上的“鐵三角”呢?
站在同一條戰壕中楊士奇、楊榮、楊溥,合稱“三楊”。其中,楊士奇年紀最長,楊溥年紀最小,相差約10歲。三楊因為才能突出,在朝廷中相繼得到重用。
永樂一朝,三楊在仕途上的境遇有所不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經曆,那就是曾長期擔任太子的老師。也因此,在維護國本的問題上,他們都堅定的站在太子一方。
彼時,朱高熾雖為太子,但并不受朱棣寵愛。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的儲位常常受到漢王朱高煦的挑戰。
朱棣曾數次領兵北伐,太子奉命留守監國。每次回來,朱棣都會詢問大臣太子的表現。作為輔臣的楊士奇每每都能機智應對,消除朱棣的懷疑。
永樂十二年(1414),朱棣又一次北巡後返回京城。因為東宮派出的使者接駕來遲,惹得朱棣大怒。楊士奇向朱棣解釋說:“太子對您孝敬如初,接駕來遲,都是臣等的罪過”。這次,全賴楊士奇的維護,朱高熾才保住了太子之位。
在暗流湧動的儲位之争中,太子身邊的一批官員被牽連入獄,其中就有楊士奇、楊溥。楊士奇很快就被釋放出來。楊溥卻沒有那麼幸運,他在獄中度過了漫長的十年。這十年不僅将他的職業生涯生生斬斷,而且随時都有死去的危險。楊溥也是個奇人,雖然朝不保夕,但在獄中仍然堅持讀書,從未中斷。
永樂二十二年(1424),朱棣在北征途中駕崩。這是太子之位最危險的時刻。是楊榮一面在北伐隊伍中“戒勿發喪,整軍旅,嚴于令”,一面命人秘密報告太子和楊士奇等人提前準備。如此,才保證了皇權順利交到太子手中。
無論是面對“偏心”的朱棣,還是野心勃勃的漢王,三楊都選擇了旗幟鮮明的擁護太子,為鞏固國本力挽狂瀾。可以說,在變幻莫測的政局中,三楊在維護太子的立場上始終是一緻的,而且結成了“共同戰鬥”的友誼。
對于三楊的維護,太子都記在心裡。在他繼位後,楊榮、楊士奇都得到重用。獄中的楊溥也終于獲釋,留在仁宗身邊輔佐。
在朝廷中打好配合從明仁宗開始,朝廷中逐漸形成了三楊共同輔政的局面。史料記載,這一時期,“天下建言章奏,皆三楊主之”。
楊士奇胸藏治國之策,被推為三楊之首。他文采極佳,皇帝發布的政令多出自其手;他又能慧眼識人,推薦的于謙、況鐘、周忱都成為了一代名臣;他時刻關注社會民生,常常提醒皇帝要注意選拔人才、保持民力、休養生息……正是因為擁有出色的治國才能,他先後擔任閣臣四十餘年。
楊榮才華出衆,尤其擅長軍機謀劃。永樂年間,朱棣五次北征每次都會讓楊榮随行。宣德時,漢王朱高煦起兵造反。楊榮最先請求宣宗親征,打了漢王一個出其不意,叛亂很快得以平定。宣德三年(1428),楊榮随宣宗巡視。敵軍來犯,扈從的文臣都被留在大營,隻有楊榮奉命跟随出征。在對戰中,楊榮親率輕騎出擊,破敵而還。之後,宣宗每次率軍巡邊,一定要帶上楊榮。
楊溥頗有才學見識,善于建言獻策。仁宗時,他廣泛了解民情,有建議直接上呈皇帝。之後,楊溥進入内閣,更加直言敢谏。宣宗曾鼓勵他說:“朕每念創業難,守成不易,今幸海内稍安,顧禍亂每生于不虞。迩來群臣,好進谀詞,朕頗厭聞,卿宜勉輔朕,勿憚直言”。
在處理政事上,三楊各擅其長。明宣宗曾經這樣評價楊榮和楊士奇:“楊榮明達有為,楊士奇博古守正……事涉軍旅,則多從楊榮;事涉禮儀制度,則多從楊士奇。”而楊溥的每次進言,也都是從國計民生出發,總能說中皇帝的所思所憂。
更難能可貴的是,三楊在朝廷中雖然各司其職,但在朝政上往往能達成一緻。
性格上的和諧共處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三楊都得到了皇帝信任和重用,按一般劇本走,接下來很容易出現争權奪利、勾心鬥角的場面。然而,三楊共事數十年,不但沒有出現越權、争名的現象,反而相處融洽,打出了一套完美的組合拳。
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三人雖然會有分歧,但隻是偶爾的政見不同,并不涉及利益之争。宣宗平定朱高煦叛亂後,有人認為宣宗的叔叔趙王也有謀反嫌疑,于是請求擒拿趙王。在這個問題上,三楊産生了分歧。楊榮極力贊成擒拿趙王,楊士奇和楊溥卻認為應該對趙王手下留情。雙方争執不下,最後,皇帝聽從了楊士奇一方的建議。
其次,三人性格所緻,根本“打”不起來。楊士奇本性寬厚,為人處事都能顧全大局。他奉職甚謹,“私居不言公事,雖至親厚不得聞”;在皇帝面前,“舉止恭慎”;對待同僚,非常大度:“人有小過,嘗為掩覆之”。而楊溥更是以品德高尚著稱。他為人樸實正直、淡泊廉潔,據說他每次上朝時都是順着牆根走,十分恭謹。朝堂上,大臣們論事時争辯不下,有人急了眼甚至口不擇言,楊溥卻仍然能夠平靜處之。
比起前兩位,楊榮可能算是最有個性的。他思維敏捷、多謀能斷,在成祖時就很得賞識。明成祖脾氣大,但隻要有楊榮在,他就發不起火來。雖然楊榮性情稍顯張揚,但也少有逾越之舉。
三楊同立于朝堂之中,可以說是和和氣氣。即使偶有矛盾,也會很快化解。比如,楊榮就曾經在宣宗面前說過楊士奇的不是。可是,當他因為犯錯被宣宗發現時,楊士奇卻極力請求皇帝寬恕他,全然不計較他之前的“告狀”之舉。得知此事後,楊榮十分慚愧,之後更是将楊士奇視為知己。
三楊在能力上相得益彰,在性情上雖各有千秋,但都稱得上是正人君子。再加上他們處處以國家大事為重,這些都成為他們在朝政上彼此團結、互相扶持、通力合作的重要原因。
“無為而治”下的有為經過洪武、永樂年間的以猛治國,明朝的經濟、社會情況都走向安定。從仁宗開始,治理手段轉向寬疏。皇帝想要無為而治,三楊就成了最佳代理人。
在仁宗、宣宗時期,三楊根據社會實際,不斷提出與民休息的建議:比如災害之時,朝廷施行免賦赈災;停罷“下西洋寶船、雲南取寶石、交址采金珠、撒馬兒等處取馬,并采辦燒鑄進供諸務”,以蓄養國力……對于這些建議,仁、宣二帝都批準施行。
因為三楊的盡心輔佐,最終形成了“仁宣之治”的局面。史書中這樣記載這一時期的繁盛景象:“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闾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曆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宣宗去世後,多虧了三楊的力保,才使得年僅九歲的太子朱祁鎮順利繼位。之後,三楊又盡職盡責地輔佐新君數年,使仁宣時的安定局面得以延續了一段時間。
三朝皇帝的順利繼位,十數年的治世景象……這些大好局面的出現,都離不開三楊的坐鎮大局、合力輔佐、精誠合作。
三個和尚到底有沒有水喝?說到底取決于相互“配合”的程度。是選擇單打獨鬥,還是選擇互相成就?三楊的配合,或許是一個不錯的示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