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禮賬房
“随禮”是生活中再常見不過的事了。父母過世,兒女嫁娶,蓋房上梁,旺鋪開業,剃毛頭、過十周、考大學,等等等等,家家都會有,人人都會經曆,所以是一般居民的日常生活事項。但并不是所有的禮金都是随禮,随禮源于喪事,後來推延至喜事。我們結合禮儀規範文本的記述,讨論一下這個問題,供大家參酌與評述。
1、随禮是随份子,也叫湊份子,随多随少随自己心意,根據自己的情況,有定制但沒有強制性要求。随禮的本義是禮饋,即饋贈或贈與。随禮是有來有往的,但不是等價有償的。喪禮上規範的名詞叫赙贈
《儀禮----既夕禮》有:“知死者贈,知生者赙。”所謂贈,即以奠品吊祭死者;所謂赙.即以财物幫助生者。唐賈公彥疏曰:“贈,施于死者。赙,補主人不足。”
赙贈之禮,西周就有。北宋宋司馬光在《書儀》中說:“凡民有喪,匍匐救之。古有含、襚、贈、赙之禮。珠玉曰含,衣衾曰襚,車馬曰赗,貨财曰贈,皆所以矜恤喪家,助其斂葬也。”
中國古代,喪事較為靡費鋪張,一般家庭承擔不起,所以屆時需要各方人士援助贊助。于是有了赙贈。一家有事,大家幫忙,結果家家有事,都有幫忙。上至國君、領主,下到僚友、部屬、親戚、朋友等,有錢的出錢,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共同把喪事辦好。
注意,按禮制要求,赙贈是自願的,也是無償的,就等于大家湊份子合夥辦事。所以叫随分子禮。
先秦典籍《春秋---隐公三年》有這樣的記載:“秋,武氏子來求赙。”啥意思呢?就是說,武氏的人死了,他的兒子到魯國國君那裡求取辦喪事的财物。本來赙贈是自願的,因為是無償的,所以有人以赙贈的名義索要财物。古人有意思吧。
到唐代,官員家裡有喪事,政府都要規定的數額給予赙贈。赙贈逐步法律化制度化。後世朝代沿襲,一直到晚清。現實生活中,家裡有喪事,機關單位等都要去吊唁并上賬禮饋給錢。就是承襲赙贈的禮俗。
宋代的赙贈
2、在經濟社會不發達的時期,辦喪事難,辦喜事也不容易。男方家庭,要彩禮,要過禮,要三媒六聘,要八擡大轎,要房産土地,要家具用具等,所以,屆時親戚朋友都要湊份子幫忙,也是随禮
古典社會中,在大多數情況下,一般居民家庭,特别是廣大農村,生活并不寬裕。喪事需要湊份子随禮,男方娶親的喜事也需要湊份子随禮。就是說,家庭條件好的,喜事禮金是賀禮;家庭條件不好的,喜事禮金大都是随禮。
随着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特定家庭辦喪事辦喜事,自己都能承擔得起。于是禮金逐漸演變成人際交往的一般人情。随禮也罷,賀禮也罷,沒必要區分。時間一長,意思就混在一起了。
所以,本來同樣是禮金,喪事叫随禮,喜事叫賀禮。由于生活條件好了,現在不分了,都叫随禮。
喜事禮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