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娛樂

 > ai和媒體相遇的原因

ai和媒體相遇的原因

娛樂 更新时间:2025-01-15 17:19:19

來源:京原路8号微信公号

内容提要

文/李仁虎 毛偉

2019年6月,在第23屆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新華社聯合俄羅斯塔斯社和中國搜狗公司推出了全球首個俄語“AI合成主播”麗莎,出席論壇的世界媒體巨頭為之注目。早在2018年11月,在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新華社聯合搜狗發布了全球首個合成新聞主播——“AI合成主播”。2017年12月,在中國新興媒體産業融合發展大會上,新華社面向全球發布了中國第一個媒體人工智能平台——“媒體大腦”。一系列重大成果的推出運用,标志着新華社在媒體融合創新發展中處于世界媒體領先地位。

多次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做大做強主流媒體、主流輿論。新華社迅速行動、及早謀劃、大步推進。蔡名照社長和何平總編輯直接策劃指揮,創新體制機制,确定重大項目,探索發展路徑,在關鍵處、要害處着力,在基礎性、戰略性上突破。随着“媒體大腦”“AI合成主播”等不斷更新叠代,智能化編輯部于2019年8月投入運行,一場影響廣泛而深刻的媒體變革,正在新華社由點到面、由局部到整體全面推開。這場深刻影響傳媒生态格局的融合發展,使有着88年曆史的新華社距離國際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訊社的宏偉目标越來越近。

一、科技引領傳統媒體融合轉型,技術突破推動智能媒體建設

作為新華社的殺手锏産品之一,“媒體大腦”和“AI合成主播”都具備技術領先的核心競争力,這是在一系列技術積累基礎上的重大突破,也孕育着更多更大更強的爆發。在技術領域重大突破的背後,為新華社完成傳統業務的升級轉型、快速實現媒體融合發展以及智能化媒體、全媒體建設提供了有效抓手。

(一)“媒體大腦”催生MGC(機器生産内容)新業态

文本、圖片、音視頻數據化——機器對數據化進行加工——根據需要自動生成内容,這将成為未來媒體的一種常态化生産模式。

“媒體大腦”融合了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多項前沿技術,功能應用覆蓋從新聞線索發現、信息素材采集,到新聞編輯生産、稿件分發傳播以及受衆反饋監測等新聞業務的全流程。最初發布的“媒體大腦”1.0版本包含八項核心技術應用:自動采集生産新聞、新聞智能分發、語音識别轉寫、版權監測、人臉核查、用戶畫像、智能會話、語音合成。至2.0版本則成為“MAGIC”智能生産平台,“MAGIC”寓意“MGC”(機器生産内容)和“AI”(人工智能)。

ai和媒體相遇的原因(從AI合成主播和)1

ai和媒體相遇的原因(從AI合成主播和)2

“媒體大腦”的核心是“大數據 智能算法”,通過“業務數據化-數據業務化”将新聞業務全流程拆解為類似工業生産的流水線,智能算法進行調配組裝。“業務數據化”就是将傳統的新聞業務所需的各項資料轉化為數據,“數據業務化”就是不斷選取有價值的數據應用于新聞業務場景并通過人工智能機器學習不斷自我進化。“媒體大腦”能夠将信息内容不斷拆解細化為無窮小的單位并且可标記、可檢索,再通過智能算法的調用,便實現了對海量信息資源的無限應用的可能,可以根據不同場景、不同主題自動選取信息高效生産新聞。

(二)“AI合成主播”颠覆廣播電視新聞生産格局

一切主要依靠人來操作的新聞各環節,将逐漸向人機協作、部分以智能化機器為主的操作轉變,智能化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越來越凸顯。

“AI合成主播”就是依靠人工智能“分身”技術研發出來的。“分身”技術基于“自然交互 知識計算”的技術突破,将真人主播的聲音、唇形、表情動作等特征提取出來,然後再通過人臉識别、人臉建模、語音合成、唇形合成、表情合成,以及深度學習等多項人工智能技術将真人主播“克隆”出來,展現出與真人相似度極高的信息播出效果。

“AI合成主播”開創了新聞領域實時音頻與AI真人形象合成的先河,隻需要輸入所需要播發的文本内容,計算機就會生成相應的“AI合成主播”播報的新聞視頻,每天24小時無限時投入工作中,不會生病、不會受情感因素影響,極大提升了電視新聞的制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提高了報道的時效性和質量。

ai和媒體相遇的原因(從AI合成主播和)3

ai和媒體相遇的原因(從AI合成主播和)4

(三)創意制作平台促進内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新聞是基于事實的報道,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在全媒體時代,創意将被更多地融進新聞傳播,受衆對創意産品的需求推動了新聞業态的創新。

2018年12月,新華網媒體創意工場正式啟用,旨在不斷提升智能化水平,探索符合移動互聯網規律的融合發展模式。目前,媒體創意工廠構建了“MR智能演播廳”“MOCO交互式智能視頻攝制平台”和“生物智能用戶評測實驗室”三大利器。其中,“MR智能演播廳”擁有全球最大的四面屏AR演播系統,并搭載智能拍攝機器人系統、前景增強現實實時渲染系統、動态捕捉系統等功能,可根據節目需求設計各類三維虛拟場景;“MOCO交互式智能視頻攝制平台”作為全世界最先進的運動控制系統,能夠完成好萊塢級别的特效拍攝,如“無限克隆”“一鏡到底”“上下颠倒”等;“生物智能用戶評測實驗室”通過最新的生物傳感技術,真實捕捉觀衆體驗和反應,為視頻傳播效果評測、内容調整等提供更精準的數據支撐。三大“利器”拓展了新華社及新華網視頻創意策劃、内容制作的空間,為系統化創意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ai和媒體相遇的原因(從AI合成主播和)5

二、技術發展與内容建設深度融合,新技術廣泛應用于新聞生産

從報紙到廣播,從廣播到電視,每一項重大技術的革命都會産生新的新聞業态。從手寫稿到用電腦寫稿,從膠卷相機到數碼相機,每一項重大技術的突破,都會帶來新聞業的革命性發展。1931年創立的新華社永遠以一顆年輕的心,奮鬥不息、創新不止。

(一)戰役性報道中盡顯主流媒體的使命責任擔當

“媒體大腦”在發布當天便自動生産出了一條大會短視頻。此後,在多場重大報道實踐中,“媒體大腦”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打造出系列融合産品矩陣。如在2018年在全國兩會報道中,“媒體大腦”從5億網頁中梳理出兩會輿情熱詞,生産發布了全球首條關于兩會内容的MGC視頻新聞——《2018兩會MGC輿情熱點》,隻耗時15秒。關于兩會最關注的議題、《政府工作報告》中新出現的表述、兩會熱圖等,原先需要編輯記者花費大量工作才能完成的報道,通過“媒體大腦”的算法分析便可瞬間完成。如通過文本、視頻和圖片的識别和比對技術,對1980年以來的《最高法工作報告》和《最高檢工作報告》進行了數據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思的結論,如“勞改”在1996年消失,“勞教”在2011年消失,“反革命”在1994年消失,“投機倒把”在1997年消失,“收容”在1997年消失等,最後自動生産出了視頻報道《“媒體大腦”想陪你聊聊“兩高”這五年》。另外,依托“媒體大腦”的技術支撐,新華社首次在媒體中建成人大代表智能化數據應用“飛識”平台,新華社記者通過上傳代表照片,即可查詢到代表信息和新華社相關曆史報道等内容,并依托人臉識别技術推出了H5互動産品“誰是最懂你的人大代表”。

“AI合成主播”讓普通受衆第一次近距離地直觀感受到人工智能在新聞場景中的應用。自“AI合成主播”新小浩、新小萌在新華社平台上崗以來,參與了春運、春節、兩會等重要事件的新聞報道,已播報新聞13000多條。

ai和媒體相遇的原因(從AI合成主播和)6

(二)定制化報道中滿足市場個性化的内容需求

“媒體大腦”在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報道實戰中突出地展現出智能化生産的優勢。如比賽進球後,“媒體大腦”的AI進球視頻鍊路便自動完成畫面分析、捕獲、制作、配樂、加标題、合成、發送到優酷等視頻站點,整個過程不超過30秒。人工能找到的角度、選題,“媒體大腦”都能及時生産出相關視頻,而且人工定義的選題,機器通過算法學習後,可以複用到全部的比賽中。除了比賽集錦,“媒體大腦”通過智能算法還生成了不少有意思的短視頻,如通過精準抓取馬拉多納多場觀看不同比賽時的誇張表情和肢體動作,生成了《戲真多!馬拉多納:看台上一隻行走的表情包》等短視頻新聞。

“AI合成主播”則依靠多語種的無限可能正在走向世界。自推出俄語“AI合成主播”麗莎之後,世界媒體界紛紛找新華社合作。目前,新華社、搜狗與阿聯酋阿布紮比媒體集團達成了合作,将共同打造全球首個阿語“AI合成主播”。未來,“AI合成主播”将不斷擴展語種庫和産品庫,打造“AI合成主播”全球大家族。

(三)打造融媒産品矩陣引領主流媒體創新發展

從讀報時代到觸屏時代,閱讀方式的變化是不可抗拒的潮流。新華社主動适應這一發展趨勢,探索傳播形态創新和内容建設創新,不斷提升融合報道水平,做大做強主流輿論,《國家相冊》系列等已經成為享譽中外的融媒品牌。2019年兩會期間,新華社推出了“的兩會時間”等融媒體報道,将人工智能技術全面運用到新聞生産的采編發環節,打通線上線下各種資源池,融合文字、圖片、圖表、視頻等形式,以全媒報道提升新聞品質、優化受衆閱讀體驗。該系列融媒體報道“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在輿論場引起強烈反響。

作為全國兩會報道的重頭戲,對總理政府工作報告的解讀報道向來是各家媒體比拼實力的重要舞台。2019年兩會報道,新華社綜合運用“AI平台”“AI主播”“現場雲”“媒體大腦”等智能技術,推出的AI創意解讀政府工作報告的全媒報道,快速引爆輿論場,全網浏覽量過億。打造的《全息交互看報告》緊扣關鍵數據,融入故事情節,将現場原聲、虛拟場景、可視數據等融為一體,帶給受衆沉浸式地觀看體驗,全網總訪問量達數億。

融媒報道從《大道之行》到《父親·我們·時代》,H5、動漫等新形式報道從《關心的六件事》到《四個全面》,全媒報道從《中國反貧困的偉大決戰》到《英雄的選擇——95歲老黨員張富清的初心本色》,日益常态化的融合報道構築起矩陣,160多個浏覽量過億的現象級産品,進一步提升了新華社作為國家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全媒體報道《英雄的選擇——95歲老黨員張富清的初心本色》。

三、技術變革推動媒體創新發展,技術賦能深刻影響傳媒格局

人工智能技術進入飛速發展時代,在傳媒業的應用主要集中于以推薦算法為核心的内容分發等領域,但在新聞生産環節乃至新聞生産全流程方面還缺少核心技術變革。随着人民群衆對新聞内容需求尤其是視頻需求的不斷增長,基于人工智能技術成長起來的抖音、快手等新型短視頻直播平台吸引了大量流量,而傳統媒體機構則面臨用戶流失和影響力下降的挑戰。

傳統媒體以往的專業化生産格局已經不能适應UGC時代的變革,而智能化生産為傳統媒體快速實現媒體融合,量産優質内容留存用戶,進一步做大做強影響力提供了可能。随着5G、人工智能、虛拟現實、區塊鍊等新技術的叠代發展,媒體格局将發生深刻調整,輿論生态将發生重大變化,這種變化發展之快、覆蓋之廣超乎想象。

一是生産主體和傳播主體不斷變化。“媒體大腦”通過對大數據的掌控和對時度效的升級,改變了傳統信息傳播機制、路徑和形态,推動新聞傳播生态系統發生質的變化。機器自動生成新聞成為傳統媒體新聞業務的重要補充和不可或缺的手段,未來新聞生産與新聞傳播的主體不一定再是編輯記者,甚至不一定是專業媒體機構,而是PGC(專業生産内容)、UGC(用戶生産内容)和MGC(機器生産内容)的共同聯動,智能機器在未來的傳播生态環境中将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承擔更為重要的職能。

二是傳播方式與傳播形态不斷變化。科學技術叠代是傳媒業升級的基礎,随着5G、4K/8K、AR、VR等新技術的不斷深化應用,将信息傳播從拟态化帶向了體驗感更強大的“現場化”“全景化”“全息化”,資訊視頻化和直播常态化兩種形态将成為主流媒體競相發力的方向。目前4G網絡隻可提供1路直播,而在5G網絡下可提供16路直播信号和更多視角呈現,現場報道将更為普遍,全程媒體将成為常态,新聞信息産品形态将更為豐富多樣,直播态、沉浸式、交互式報道及其背後可互動、可分享、可體驗的新聞表達方式,将對信息傳播帶來深刻巨變。

三是傳播模式和傳播格局不斷變化。由最初自上而下以主流媒體為中心,到社交媒體時代自下而上“去中心化”,新聞傳播模式正在發生巨大的變革。萬物互聯的智媒時代,科技為個體行動提供更多便利,移動端隻是終端之一,更多以個體為中心的應用場景和終端将持續湧現,從而形成以每一個受衆為中心的新型“再中心化”。“媒體大腦”“AI合成主播”等未來發展都是基于用戶受衆的視角考量,從發布稿件向用戶運營轉變,從提供内容向提供服務延伸,從獨立發展向構建生态升級,通過掌握前沿技術核心應用、建設自主掌控的信息平台入口,争奪信息傳播和輿論引導主導權。

四是新聞業務和媒介生态不斷變化。從内容為王到采編-技術融合創新,新技術已經并正在對傳媒業産生由内而外甚至是颠覆性的影響,主流媒體如果仍按既有邏輯發展業務,在新的輿論傳播環境下将難以履行職責、守住陣地。誰能在采編——技術融合創新中取得突破性進展,誰就能在激烈的媒體競争中赢得先機和優勢。新技術的叠代不會停止,而新技術也必然催生新的傳媒業态。随着傳媒格局輿論生态和受衆需求的變化,過去專業的傳統媒體獨占傳媒市場已不複存在,新舊媒體聯動、專業媒體與非專業媒體共生、媒體内容和用戶與機器生成内容相融的趨勢,使得傳媒市場走向多元傳媒力量共享共生的生态格局。

ai和媒體相遇的原因(從AI合成主播和)7

四、媒體融合進入深水區,主流媒體面臨諸多挑戰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傳統主流媒體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然而也應當看到,更多新挑戰就在面前和未來。面對傳媒領域正在發生的劇烈變革,傳統主流媒體在創新體系、組織架構、業務模式等方面仍不能有效适應新态勢、新格局。

一是技術引領作用尚未充分發揮。随着技術建設與内容深度融合,技術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保障性手段,很多時候在改變甚至引領輿論生态,技術優勢越來越成為媒體的核心競争力。當前,前沿技術與内容融合的程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VR、AR、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傳感等依托前沿技術的傳媒應用,在實踐中更多地呈現出單打獨鬥的情況,與新聞業務對接的精準度不足,通過新技術有效引領新聞業務創新的力度也有待強化。

二是“新媒體優先”未能充分體現。主流媒體的内容生産仍以滿足傳統用戶需求為主,文字、圖片、視頻仍呈各就各位的“分離”狀态,遠未實現“三位一體”的融合。報道選題、内容、視角、手法等并不匹配新媒體的傳播方式,也不匹配網絡輿論場的受衆需求。距離提出的主力軍要挺進主戰場主陣地,把更多人财物投向互聯網,讓分散在網下的力量盡快進軍網上、深入網上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

三是全媒人才培養需提前謀劃。在大多數主流媒體的人員設置中,文字、攝影、音視頻記者分工明确、各司其職,即便一名記者具備多媒體采集能力,因缺乏明确職責和配套考核要求,仍以單一形式采集為主,而西方強勢主流媒體早已開展采編人員的轉型探索,如美聯社、法新社的全媒記者單獨完成全媒采集已成為常态。此外,傳統主流媒體在報道創意策劃、新聞創新加工、新技術應用等領域的人才缺口較大,需要引起重視。

四是觀念理念不能适應媒體格局變化。近年來,主流媒體尤其是央媒都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技術探索以及自有平台的建設,但從實際效果看,互聯網商業巨頭以及一些新興媒體平台仍然在互聯網輿論場占據優勢地位。在技術、人才、平台、體制機制、用戶服務等全方位的競争中,傳統媒體的核心競争力有待加強。

新華社即将投入運行的智能化編輯部,将在采集、傳輸、加工、制作、播發、分發、反饋等各個環節運用人工智能等多種新技術,是新技術的集合式、集成式、全鍊條、全環節運用,其效果如何,我們充滿着期待。(作者分别系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所長、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新媒體與輿論研究室研究人員)

本文刊發于《中國記者》2019年第8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娛樂资讯推荐

热门娛樂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