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運海
如何讓農村既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又能像城市一樣生活便利、環境整潔、産業興旺?從2019年7月開始,我省先後實施“鄉村規劃千村試點”“百鎮千村規劃”工程以及“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示範村村莊規劃編制試點活動,加快推進“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合理安排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尊重鄉村特有的傳統建築,保留鄉村風貌和田園風光,打造一批村莊秀美、環境優美、生活甜美、社會和美的美麗鄉村。
去年召開的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科學編制實用性村莊規劃,持續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
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縣(市)的村莊分類和布局規劃已經全部編制完成,1.4萬個村莊有了實用性村莊規劃。通過規劃引領,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在中原大地徐徐展開。
鄉村振興規劃先行
新縣周河鄉西河灣村是一個有700多年曆史的古老村莊,這裡流水潺潺、炊煙袅袅,是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被稱為“畫裡鄉村,夢裡老家”。
然而,2013年以前,這裡還是房屋破敗、殘牆林立。沿河的一條主街道旁,到處是牛棚、豬圈和廁所,臭氣熏天。
是什麼讓西河灣村脫胎換骨、從衰敗中煥發出勃勃生機?
“是規劃。因為堅持規劃先行,科學布局生産、生活、生态空間,并嚴格按照規劃設計、施工,沒有大拆大建,而是修舊如舊,既保留了古村落的傳統特色,又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該村黨支部委員張思恩說,當時村裡專門邀請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河南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總院等單位的專家,對村莊基礎設施和古民居、村落景觀等進行整體規劃。
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規劃局有關負責人說:“鄉村振興,規劃先行,如今已成為共識。編制能用、管用、好用的村莊規劃,已成為基層幹部和群衆的共同呼聲。”在我省,已經有一大批像西河灣村這樣的村莊,通過實施科學規劃,成為鄉村振興的典型和亮點。
林州市黃華鎮廟荒村曾經髒亂差,人口流失嚴重,被周邊村民稱為“荒”村。通過鄉村規劃,廟荒村發展成為集山水旅遊、休閑度假、商貿服務于一體的特色旅遊小鎮,被評為國家2A級旅遊景區、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群衆都說,廟荒不“荒”了。
與以往相比,現在的村莊規劃突出的是好用、管用、實用。在村莊規劃編制中,規劃師進行大量的、深入的鄉村調研,對村莊的曆史文化、農業産業、區位交通等各種資源禀賦,進行系統梳理與深度分析,找準了各類村莊在鄉村振興中的定位。
鄉村振興“逆襲”之路
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所有村莊面臨的機會是平等的。但也有部分村莊将被拆遷撤并。信陽市平橋區平東街道中山鋪村就是這樣一個面臨生死抉擇的村莊。
2017年,中山鋪村所在的區域被地方政府規劃為一片商業區。中山鋪村是拆遷、還是保留,争論很大。
大多數人認為,城市土地寸土寸金,應該拆掉老村莊建商鋪。但平橋區委、區政府卻有另一番考慮,中山鋪曆史悠久,文化厚重,曾是鐘武縣縣衙所在地。如果把村莊打造成美麗鄉村,既能在喧嚣的城市中留下一片甯靜的農村寄托鄉愁,又是對“都市村莊”出路的一種新探索。
在這種理念指導下,鄉村規劃師李開良擔負起中山鋪村的改造任務。他按照“不扒房、不砍樹、不挖山、不填塘”的原則,将村莊打造成青磚、灰瓦、馬頭牆、木格窗的豫南民居特色村。村幹部說,規劃師幫村莊找到了發展方向,重塑了街道和建築風格,改變了村莊面貌。
在全省,像中山鋪村通過規劃“逆襲”振興的村莊很多。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規劃局局長張傳慧說:“沒有平凡的村莊,隻有平庸的思路。要用一雙慧眼,發現挖掘村莊内在潛質,讓村莊規劃在鄉村振興的廣闊天地中發光發熱。”
睢縣白廟鄉土樓村是一個普通的平原村莊,幾乎沒有任何資源禀賦。通過規劃和建設,農家小院挂起來紅燈籠,紮起了栅欄和籬笆。雞鳴、犬吠、青煙,自然風光和鄉村風味寄托着人們的思緒鄉愁,也激活了藝術家們的創作熱情。如今,32個農家小院被來自北京、鄭州等地的16名藝術家租賃,并打造成集書法、油畫創作等不同特色的文化大院。
“鄉村美不美,幹淨排第一。”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總院空間規劃二分院副院長劉申說,就目前我省的村莊情況來說,整治改善類的普通村莊最多。對這些村莊來說,良好的生态環境是村莊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因此,村莊規劃必須統籌謀劃污水、廁所、垃圾處理等人居環境問題,改變農民的生活習慣,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要顔值更要氣質
曾經,一棵長在牆縫中的樹,在鞏義市大峪溝鎮海上橋村引起很大争議。主張砍掉的人說,這棵樹沒什麼價值,而且長在房屋牆縫中,還有安全隐患;主張保留的人說,這棵樹已經有40多年的曆史了,承載着鄉村記憶和曆史。最終,這棵樹被保留了下來。
根據這種思路進行村莊規劃,海上橋村對村莊道路、舊房進行改造。村内的土路變成了石鋪地面,舊房用廢磚進行了外牆包裝,全村的房屋按照豫西民居風格打造……
大峪溝鎮黨委副書記王曉輝說:“啥叫鄉愁?鄉愁就是要保留鄉村文化和記憶,有獨特的氣質,才能實實在在提升群衆的幸福感。”
在村莊規劃的實踐中,我省各地根據資源禀賦,因地制宜,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鄉村氣質。
長垣市蒲西街道米屯村以“廚”旺村。這個村是著名的“廚師之鄉”,走出了3個國家級廚師。依托這一優勢,村莊規劃建設了大師工坊,邀請大師輪流坐鎮,掌勺做菜。同時,村裡進行産業調整,要求各家各戶種植不上化肥、不打農藥的有機蔬菜,讓遊客品嘗到綠色美味佳肴。
新鄭市新村鎮裴李崗村以“土”興村。這裡因裴李崗文化而名揚海内外,借助村莊規劃的實施,村莊按照“農業 文化旅遊”的形式,用“土”元素構築民居,還原原始人的生活場景,讓人穿越到8000年前,體驗一次“原始人”。
讓鄉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廣大農民是建設者、維護者、受益者。“村莊規劃過程也是鄉村社會動員的過程,特别是涉及村莊發展定位、建築風貌、産業規劃等關鍵内容,要把專家思路與村民想法有機結合起來,讓村民最大程度地參與到規劃過程中。隻有這樣,才能使規劃充分吸收村民智慧,有更廣泛的群衆基礎,農民才會在鄉村建設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幸福感、獲得感。”省自然資源廳廳長陳治勝表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