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痢疾杆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
二、病原學
緻病菌為志賀菌,又稱痢疾杆菌,革蘭陰性杆菌,主要釋放内毒素。分4群:A群痢疾志賀菌、B群福氏志賀菌、C群鮑氏志賀菌、D群宋氏志賀菌。國内主要是B群為主,其次是D群。A群毒性最強産生志賀毒素(外毒素)但是抵抗力最弱;D群抵抗力最強多呈現不典型表現。B群易發展為慢性。
三、流行病學
手繪圖了解細菌性痢疾
四、臨床表現
潛伏期一般為1~3天(數小時-7天)。
1.急性菌痢,主要有全身中毒症狀與消化道症狀,可分成四型:
(1)普通型(典型) 起病急,畏寒、高熱39℃、乏力、随後出現腹痛、腹瀉、裡急後重。早期稀水樣便,1~2天後轉成粘液膿血便裡急後重感明顯,排便大于十次,量少,常伴腸鳴音亢進和左下腹壓痛。
圖片來源網絡
(2)輕型(非典型)症狀輕無膿血,腹瀉日10次以下。糞便培養痢疾杆菌生長,可以确診。
(3)重型 多見于年老體弱或營養不良的患者,易發生休克。
(4)中毒型 此型多見于2~7歲體質好的兒童。起病急,全身症狀明顯,高熱達40℃以上。根據表現分:休克型、腦型、和混合型(最為兇險)。
2.慢性菌痢
菌痢患者可反複發作或遷延不愈達2個月以上,可能急性期為徹底治愈有關,可分為:慢性隐匿型、慢性遷延型 、慢性型急性發作 型。
五、檢查
細菌培養:糞便培養志賀菌陽性可确診,未使用抗生素前,新鮮糞便。
六、治療
1.急性菌痢的治療
(1)一般治療 卧床休息、消化道隔離,忌食生冷、油膩和刺激性食物。
(2)抗菌治療大便培養的藥敏結果選擇敏感抗生素。首選喹諾酮類,兒童盡量避免使用喹諾酮類藥物。對症治療 保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
2.慢性菌痢的治療: 避免過度勞累,勿食生冷飲食,使用抗菌藥物,足劑量、長療程。
七、預防
1.管理傳染源:消化道隔離(隔離至臨床症狀消失,大便培養連續兩次陰性)。感染者應立即隔離并給予徹底治療。慢性患者和帶菌者不得從事飲食、托幼行業的工作。
2.切斷傳播途徑:養生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尤其應注意飲食和飲水的衛生情況。
3.保護易感人群:口服活菌苗可使人體獲得免疫性,免疫期可維持6~12個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