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是藏文音譯,也叫做唐喀或者唐嘎,藏語中的意思是“卷軸佛像”, 即用彩緞裝裱後懸挂供奉的宗教卷軸畫,跟我們漢族的卷軸畫類似。
唐卡是松贊幹布時期興起的一種獨特的繪畫藝術,它做工極其精細和複雜,一幅較好的唐卡甚至需要三年五載的時間才能竣工;它用料講究,用的顔料都是色澤豔麗、經久不退的礦植物原料,甚至鋪上珍珠粉,鍍上金線。
唐卡作畫的題材内容比較廣,不過常見的主要還是以佛教題材為主。畫面布局非常有規律性,一般中心位置的是主要人物,周邊布滿跟中心人物有關的人和物,一幅唐卡幾乎都繪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畫面的人和物随着故事情節的變化而變化,從而使構圖完整且人物繪畫得形象生動,但景物可以不受曆史,空間,時間的限制從而使畫面有一個大基調大結構。
唐卡制成後還要請和尚加持念經,并在背面印上和尚的朱砂手印或金汁,尤其是繪有神明佛主的唐卡,此時的唐卡不再是一幅畫,而是佛主生命或者是一種靈魂的具體化(雪頓節曬佛時為什麼當地藏人那麼瘋狂地參加,因為此時繪有釋迦牟尼佛畫像的唐卡不再是一幅畫,藏人認為那就是釋迦牟尼的真身)。
唐卡一直被藏族人們視為珍寶,千餘年來影響深遠,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唐卡的分類
根據唐卡的制作調料,唐卡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叫做叫做“國唐”,主要由絲絹制成;一類叫做“止唐”,主要是由顔料繪制而成。根據絲絹材料的不同,“國唐”又可以分别分為五小類,分别是繡像國唐、 絲面國唐、 絲貼國唐、手織國唐和版印國唐。
唐卡的分類有很多種,在此就不一一讨論。
唐卡的制作過程
我們知道,制作唐卡的過程是非常複雜的,現在我隻能簡略地提下制作唐卡的過程。
首先找快合适的畫布,畫布不要太厚太硬,一般布料淺色為主,比較适合作畫布的是織工細密的純白府綢或棉布。接下來在畫布上圖上薄薄的一層膠水,晾幹,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面部吸附顔料,防止顔料在畫布上“變花”。再圖上一層含有石灰的漿糊,晾幹後用光滑的工具反複摩擦畫布面,直至畫布面光滑平整、不見布紋為止。
然後用炭筆畫出主要的定位線和“輪廓”,修改完善之後用墨再勾勒一邊,再根據畫面描繪的人物景色塗上相應的顔色,并且一次隻上一種色,先上淺色,後上深色。
唐卡繪畫完成後就要裱制裝潢。先在畫面的四邊縫裱絲絹,這縫裱的絲絹叫“貢夏”,而且貢夏的大小是是固定不變的,之外我們看到許多唐卡在畫面的四邊圍有兩道紅色或黃色的絲帶貼面,藏語稱之為“彩虹”。然後用棉布、絲絹、綿緞等物品制成唐卡背面的裱襯物,随之用叫“止薪” 的圓木棒将唐卡的底邊卷好并将其撐住,最後叫喇嘛加持念經,一幅唐卡就這樣華麗誕生了。
鑒别唐卡的好壞
鑒别唐卡時必須特别關注畫像的眼睛、指甲、手印、法器等,因為一幅唐卡主體部分很可能由徒弟繪制,而這些地方一般由師傅親自所為,這些地方是最見功底的。比較名貴的唐卡繪制後都會打一層蠟,這樣看起來色彩更光亮,也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到時可以對着陽光看,才看得出蠟層是否完整。畫工、作畫材料、畫幅都決定着唐卡的價值,一般來說畫工越精湛、作畫材料越珍貴,那麼這唐卡的價值就越大。畫師的影響力也決定着唐卡的價值,出自名師之手的唐卡一般都價值不菲。
唐卡價格
唐卡的價格受畫師的名氣、作畫的材料、畫幅的大小、畫工的技術等多方面的影響,價格不一而定,比較普通的大約幾百元一幅,稍微好點的幾千元一幅,上品幾萬幾十萬一幅,極品幾百萬一幅甚至有市無價。我覺得如果驢友們對唐卡比較感興趣,可以花幾百、幾千買幅回家留作紀念,買太貴的唐卡我覺得沒有多大必要。市場上甚至有幾十元一幅的唐卡,那多半是印刷品。
此文隻是對唐卡的一些“淺談”,不妥之處歡迎大家指正。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無論如何都值得去推廣,讓這燦爛的藝術耀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