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魚原是由漢傳佛教創造并推廣使用的法器。在佛教的典故中,關于木魚的傳說有很多。在佛教的贊誦活動中,木魚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木魚始于什麼時候?
它為什麼要采取這樣的形制?
它的意義是什麼?
對于這些問題,在佛教中有着各種不同的說法。不過木魚的真實意義,還應依據《百丈清規》中所說的那樣:“相傳雲,魚晝夜常醒,刻木像形擊之,所以警昏惰也。”也就是說,佛教僧衆在誦經時之所以要敲打木魚,原因就是因為一切魚類的眼睛都是終日睜着不閉的,所以出家人取此義以示精進,不敢稍有懈怠而已。
制作木魚,一般都是把一整塊木料雕刻成魚的形狀,然後把中間挖空,在頭部、尾部、鱗甲等部分漆上黑漆,押上金箔,其餘部分漆上紅漆。大型木魚一至六尺長,小型木魚三至五寸長不等。
佛教寺院中使用的木魚分為兩種:一種是長木魚,雕刻成魚形或龍頭魚身形。這種長木魚往往懸挂于齋堂或庫房廊下,作為集合僧衆之用。因為它與民間樂器“梆子”的形制、發音都極相似,所以稱為“魚梆”。又因為它常常是在齋飯時敲擊,所以也叫做“飯梆”。在佛教寺院中,長木魚大都是頭向山門懸挂的。
另一種是圓木魚,是在僧衆贊詠誦經時,敲擊拍節,以調和音調和節奏的,同時也可防止大家昏怠,以時時振奮精神。所以,木魚在敲擊時要輕重緩急平穩恒定,富有節奏感,根據需要,由緩入急,逐漸加速。
寺院中的圓木魚大小不等,有各種規格。一般大些的圓木魚都是放在案上或架上敲擊的,小些的圓木魚則是用手執持敲擊的。小圓木魚的敲擊手法是:不敲的時候,雙手捧持,魚椎在外用兩食指和兩拇指夾住,其餘六指托住魚身;敲擊的時候,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執魚,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執椎,魚椎頭和魚身頭向上相對,兩手如合掌,稱為“合掌魚子”。
佛教中設立木魚,用途是很多的。
首先,如前所述,木魚主要是用來在僧衆贊誦時整和聲調節奏的,類似于樂隊中的指揮。同時也取魚類目不阖睛,晝夜精進,以激勵僧衆不斷用功的意義。
其次,木魚有集合僧衆的作用。佛經中說,自有木魚出現,“其後,天下大小寺院以木魚鼓集合大衆”。現在,木魚有時也在僧衆齋飯時敲擊,《百丈清規》中說:“齋粥二時長擊二通,普請僧衆長擊一通,普請行者二通。”
再次,木魚還用來打更報曉。佛經中記載:“每日交五更,諸寺院行者打鐵牌子或木魚,循行報曉。”
最後,木魚也是比丘們在出外乞食化緣時,不斷敲擊,以提醒俗衆廣發慈悲心的法器。
關于木魚的功用,佛教中還有許多偈語發人深醒。如《雪峰義存禅師語錄》中就有“木魚鼓頌”二首,其中有句說:“我暫作魚鼓,懸頭為衆苦。師僧吃茶飯,拈槌打我肚。身雖披鱗甲,心中一物無。鸬鹚橫豁望,我誓不入湖。”又說:“可憐魚鼓子,天生從地養。粥飯不能飧,空肚作聲響。時時驚僧睡,懶者煩惱長。住持鬧喧喧,不如打遊漾。”在這裡,木魚警策僧衆的用途,被古代佛教高僧以幽默趣味的形式表現了出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