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語文七年級上冊人教版濟南的春天

語文七年級上冊人教版濟南的春天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8-11 11:22:02

一、導入(一學生例行課前三分鐘演講——“我喜愛的名著”)

師:謝謝這位同學,我聽出了她的那個片段的主要信息是——“收藏美麗”,那麼我們今天是不是可以用這樣的理念來學習我們的課文了,我想是可以的,學習《濟南的冬天》,收藏她的美麗。好,上課!同學們好!

生:老師您好!

師:請坐。

師:先看背景材料,老舍,讀。(幻燈片 放映作者簡介)(生齊讀作者簡介)

師:這是文學常識,要知道,這一篇精美文章的作者是誰?

生齊答:老舍。

師:齊讀這則材料:

生(讀):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品有: 《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龍須溝》、《茶館》等。

二、闆塊一(品析1)

師:好,謝謝。我們這節課的主要任務就是訓練我們的閱讀品析能力。 (師放映“課文品析”)什麼是“品析”呢?——品味欣賞。我們有三個學習活動,都是讓同學們進行閱讀能力的曆練的。 (師出示幻燈片)看,請你看課文,把“寶地”、“溫晴”、 “奇迹"、“有山有水”、 "慈善”、 “理想的境界”圈出來,然後聯系全文内容來證明哪一個詞最适合于概括濟南的冬天的特點,開始獨立思考。

(生獨立思考2分多種後)

師:好的,我們來試一下。用概述的方式來表述你的觀點,發言的層次是,大緻上兩個層次,第一,你認為哪個詞,然後闡述你的理由。可以舉手發言了。(生1舉手)

師:好,謝謝你。

生1:我覺得應該是用“溫晴”這個詞,因為課文的開頭就是用濟南的冬天來作對比,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特點,并以此為課文的主線,貫穿全文。接着就先總後分的聊起了濟南的冬天的山頂和水色,最後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結尾,從而點題。

師:好的,聽她的發言,關鍵詞咬的很準,文章的首段開頭,然後文章的結構,然後文章各個部位之間的關系,都點到了,表揚。好,繼續來。

(生2舉手)

師:好,請你來。

生2:我認為應該是“理想的境界”這個短語。因為除了濟南,在我們這邊,我們這裡的冬天是寒冷的,是刺骨的,是凜冽的,而濟南的冬天卻十分溫暖,不怎麼刮風,所以在濟南的人們和我們都夢想着有這樣一個冬天,能夠很暖和地很舒适地度過一 個本應該寒冷的季節,所以我覺得這是我們的一個理想,然後濟南的冬天為我們實現了。

師:恩,好!有那麼溫馨的陽光,有那麼溫馨的水色,怎麼不是“理想的境界”呢?繼續。

(生3舉手)

師:請你來。

生3:我也認為“理想的境界”應該是最能概括濟南的冬天的特點。因為第二段的第一句就提到了“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說明即使隻有“溫晴”,而沒有山水的襯托,說明這個冬天也不是最理想的。隻有有山有水有陽光,還有溫暖的懷抱,真是給人一個最值得在寒冷的季節,不僅是有氣候的溫暖,而且有溫暖在心裡流淌。

師:啊,是的是的。有山有水,而且氣候是那樣的溫暖,讓每個人心裡都有笑意,怎麼不是"理想的境界”呢?好,繼續。

(生4舉手)

師:好,請你來。

生4:首先,如果我覺得,它說概括全文一個大體寫的東西的話,那麼,“理想的境界”可以用來概括,但它這個問題是說概括濟南的冬天的特點,特點不一定要那麼大體,而“理想的境界”這個詞顯得有些太統一了,很多地方都可以成為理想的境界,而它說是濟南冬天的特點,所以,在文章的開頭,老舍先生就把濟南的冬天和倫敦,北平還有熱帶進行了比較,從而突出了濟南是個溫晴的地方,所以我認為,這篇《濟南的冬天》,它的特點應該是“溫晴”。,

師:謝謝。她的分析思路是:先從一般事物的角度來分析“理想的境界”到處都有, 然後從特别的環境的角度來肯定“溫晴"在這篇課文中可能就是濟南的冬天的特點。謝謝你!繼續來。

(生5舉手)

師:好,請你來。

生5:我覺得應該是用“奇迹”,因為“溫晴”、“寶地”或者“有山有水”,在江南的一些地方都是比較的常見的,隻有在北方才是用“溫晴”的,如果光用“溫晴”、“寶地”、“有山有水”,不足以概括濟南的冬天的特點;正因為它“溫晴”,所以才讓人感覺這是一種奇迹,也正因為它讓人感覺非常的奇妙,所以人們才認為它是一種“理想的境界”,我覺得“奇迹”是最能概括的。

師:恩,你是從邏輯關系的角度來逐步地進行推理的,隻有“溫晴”才能夠創造“奇迹”,因為“奇迹”而形成“理想的境界",好,謝謝你!再來說。

(生6舉手)

師:你來說。

生6:我認為應該是“溫晴”,因為在第一段, 作者就說“可是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說明作者認為濟南之所以是個寶地,是因為濟南有“溫晴”的天氣,那麼我認為“溫晴”是濟南冬天的主要特點。

師:正是因為“溫晴”所以才是“寶地”,正是因為“溫情"所以才是”奇迹",這又是一 番道理。還有嗎?(生7舉手)

師:好,請你來說。

生7:我認為應該是“慈善”最能概括濟南冬天的特點,因為在别的地方的冬天,花草都凋謝了,樹葉都凋落了,而濟南的冬天,人們會感到很溫暖,人們心裡有一種安慰,就覺得也許春天就要到了,就給他們的心靈上帶來了一次安慰。

師:恩,這樣的慈善呐,小山是那樣的美,水色是那樣的俊,怎麼不讓我們感到這樣的地方時慈善的呢?好,還有兩位同學要發言。你先說,他再說,我們再來看怎麼樣。請你來。 (請生8說)

生8:我認為是“慈善”,因為濟南的冬天是有溫晴的天氣,是慈善的,因為是一 個理想的境界,給人很溫暖的感覺,所以它是慈善的,前面的詞都可以用來看出濟南的冬天是一 個很慈善的季節。

師:恩,是啊!大自然就像母親,大自然的造化使濟南這座老城就像安适地躺在一 個小搖籃裡,這樣的冬天怎麼不慈善呢?

(生9舉手)

師:好,你來說。

生9:我覺得濟南冬天的特點應該是“寶地”,因為從氣候特點上來說,它與北京比是沒有風聲的,與倫敦比是沒有霧的,與熱帶比是沒有毒日的;從景色特點上來說,它有山有水,才像一塊空靈的藍水晶,所以說是一塊寶地。

師:寶地。适合于我們居住啊,這個寶地是那樣的慈善,這個寶地是理想的境界,這真讓我們費解啊!(生10舉手)

師:好,說一下。

生10:我認為是“寶地”,因為濟南下雪的時候就像是一幅水墨畫,而且冬天下雪的時候,水面上不結冰,這種種迹象在我們看來都是很寶貴的,都算是一種奇迹,所以我認為應該是“寶地”。

師:因為有這樣的奇迹,所以才算是寶地,哎呀,我覺得我很難說服你們了。我認為這個問題,當然,如果我們說,你自由地選用文中的這些詞語來概括濟南冬天的特點,大概每 一個都可以用一下。但是,我們是在全文的基礎上來進行分析的。首先我們注意課文第一段的兩個關鍵詞:“溫晴”,“寶地”。可以這樣說,濟南是溫晴的寶地,因為溫晴才是寶地,這是一;第二,再從全文看,因為溫晴才創造了許多自然的奇迹,因為溫晴才有那樣的山、水,和人們的心理感受。我想,溫晴這個詞,還要從其他的角度來看。下面,我給你們再逐條地、仔細地分析一下。 (邊放幻燈片邊講解)全文是扣着“溫晴的天氣”這條主線來寫的,所有的景物描寫都要突出“溫晴”兩個字:正因為扣住“溫晴"描繪着濟南的山和水,作品才鋪展出一幅幅淡雅秀美的畫面,第二個道理,看順序,繪天繪地,寫雪寫水,由暖陽描畫到暖城、暖山,描畫到不結冰的水,表現的都是“溫”和“晴”。繼續看。第二段,全景;三段、四段,雪中色;五段,水上美景。沒有哪一幅是寫陰冷的,都是“溫晴”。 因此這些畫面在“溫晴”的基調上統一起來,給人和諧一緻的美感。還有理由,即使是寫雪景,也在表現“溫晴”,因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啊”;因為晴朗,所以“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晴朗的天氣,晴空下的雪上。好,我們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其他幾個短語或詞,它們往往在一個段落裡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概括這一 段的大意或者集中表現作者贊歎的情感。

三、闆塊二(品析2)

(進入課文第二個環節的學習,放幻燈片品析二)師:好的,謝謝同學們,通過這個環節,我們很好的到課文裡來了,我們的思緒很活躍,下面的内容就比較的容易了。第二次品讀欣賞,劃出“小搖籃”,它在第二段;劃出“帶水紋的花衣”,它在第三段;劃出“小水墨畫”, 它在第四段;劃出“藍水晶”, 它在第五段。如果說作者使用了高妙的修辭技法,在每一個段落裡都用了一個關鍵的比喻來寫美麗的濟南的冬天的話,那麼這四個比喻在每一 段裡面的作用都值得我們欣賞。注意老師的表述,老師沒有說“你最喜歡欣賞的是哪一個",老師說的是“你最能夠欣賞的是哪一個”,那麼,也就是說,你要欣賞,還要講出你的欣賞的内容出來。好的,開始思考。

(學生思考2分多鐘後)

(師輕聲詢問學生是否可以了,再等會。)

師:是不是可以講述觀點了? (有學生舉手) 好,兩位,那邊,好,我們試一下。

(生1舉手)

師:請你來。

生1:我認為我最能欣賞的應該是空靈的藍水晶,按照課文裡的說法,就是從“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一直到“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從這樣的描述裡看的話,水晶給人的感覺本身就是很玲珑,剔透的,而空靈意思就是說很清淨,這樣的話,就可以感覺到這塊水晶從内到外是沒有一絲雜質的,而課文裡生動的描寫就覺得這是一個春天的景象,萬物都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但這明明就是濟南的冬天,而這樣更能襯托出濟南冬天的“溫晴”,而且它語言非常的生動,“藍水晶”、“澄清的河水”,這樣很貼切的比喻更讓我們感受好像看到一幅風景秀麗的畫卷一樣。

師:恩,分析得多麼的好啊! “空靈的藍水晶”表現的是一種純淨的美。

(生2舉手)

師:好,請你來。

生2:我最能欣賞的是第二段的把小山比作一個搖籃,首先,這個比喻很生動,因為有了小山,所以人們感到心裡有了依靠,有了安慰,而且它人們感到舒适,感到暖和,也體現了濟南的冬天的溫晴。

師:恩,對,不僅表現了“溫晴”,還表現了另外一個“溫情",情感的情。繼續,哪一位? (有同學第二次舉手)

師:你說了一次了,還有沒有沒說過的。

(生3舉手)

師:好,來試一下,先來試一下。

生3:我更能欣賞的是“帶水紋的花衣”,因為課文前一句話寫的是“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兒,有的地草色還露着;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說明雪沒有完全把山給覆蓋着,所以是帶水紋的花衣,這個喻形象又準确地寫出了雪草覆蓋的狀态,進一步說了濟南的冬天的溫晴。

師:恩,美麗,山色的美麗,這個比喻還讓我們展開思緒,想到“帶水紋的花衣”,它的整體的美可能就是一個漂亮的小姑娘。

(生4舉手)

師:試一下,試一下。

生4:我最能夠欣賞的是第五段的“空靈的藍水晶”,大家都知道,水晶給人以純潔的感覺,藍水晶能讓人身心舒适,而濟南呢,就像一塊空靈的藍水晶,純潔尋讓人不願意去碰,就好像是個奇迹,在這一段中,作者用大量的綠來襯托,放眼望去,滿眼都是盎然的綠, 連水都不忍得凍上,更何況是人呢?綠水與藍天應和,它們相得益彰,即使之間相差了十萬八千裡也是那麼地融為一體。

師:啊,這樣詩意的表達呀,太讓我驚歎了!而且我還建議你,如果還加上一句話的話,就是“美麗的色彩,那麼藍汪汪的"。好,謝謝。

(生5舉手)

師:你來。

生5:我最能理解的也是“帶水紋的花衣”,因為從這一句話看出山的色彩美,黃白相間,并不像其他地方,冬天的山總是嶙峋的,死氣沉沉的,從中也能看濟南冬天的溫晴。并且,風兒吹過,那些沒有被雪是蓋的草在風中搖擺,也能看出這座山很生機勃勃。

師:恩,給我們一種美麗的動感,好,謝謝。還有一個地方沒說到吧?

(生6舉手)

師:好,你的小手高高舉起。(生笑)

生6:我覺得"小水墨畫"這個比喻最好,因為它後面加了一句“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這張小水墨畫肯定是非常富有詩意的,這就更襯托出濟南的山景的美。

師:好,如果說把你的“唐代的名手畫的吧”再引申一下,就是古樸。啊,這個冬天,這種色彩顯得很古樸,那種畫面的構圖顯得很古樸。好,謝謝你幫了我的忙。剛才我還是于心不忍。 (師準備結束這一 環節,又有學生舉手)

師:還是讓你說一下。(大家笑)

生7:我也認為“空靈的藍水晶”,因為天上和水中都是藍顔色的,這藍顔色融為了一體,仿佛讓我們置身于一個畫中,所以我認為“空靈的藍水晶”是很好的。

師:恩,好的,你要感謝我滿足了你的願望。(衆人笑)好,小結一下,做記錄。 (邊放幻燈片邊小結)搖籃太美了!寫出了秀美的山形地貌、舒适的冬暖環境(給時間讓學生記錄) ;帶水紋的花衣,表現的是雪後山色的斑斓和大自然的、小山的飄逸美好的情韻(給時間讓學生記錄) ;小水墨畫,凸顯的是山村的疏朗點綴,山村點綴在小山上,遠遠看去,那樣的美麗,而且因為是冬天,所以它的色彩是古樸淡雅的,這足見作者用小水墨畫來比喻冬天的濟南的城内的小山的精緻之美;空靈的藍水晶,則顯示了天光水色的清淨和溫暖泉城的亮麗。 (給時間讓學生記錄)總的來看,這篇文章表現手法最高妙的地方就是——以小喻大,以小繪大,以小描繪大,從而表現出景物的畫意詩情。

四、闆塊三(品析3)

(進入最後一個環節的學習放映幻燈片品析三)師:這一個學習環節,我們同樣表現了同學們的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很好的聽讀能力。繼續來,把我們的視點集中在一個精緻的片段上,我們要做一次集體的訓練——書面作業。我們先來讀一下,注意朗讀:語速慢一點,讀出語氣詞的味道,讀出有些意思不太明顯的,但是又有表情作用的詞的味道。你看,“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再聽“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還有“山尖全白了”。你看,這些詞好像都沒有什麼實在的意思,但是都是表達情感的。好,一起來讀,最妙的~讀!

(生齊聲有感情地朗讀第三段)

師:好了,開始集體訓練,每個人都要完成四道題,然後選做一道,我開始讀題目,你就開始做作業了。(幻燈片放映作業要求)給這段文字進行“畫面命名”,要求賦有詩意;圈出全段文字中像線索一樣貫穿全段的一個字;用單豎線”劃分”的方法表現你讀懂了這段文字的層次結構;要品析“頂”字為什麼用得好,“鑲”字為什麼用得好;然後還是自由選做,還可以發現這段文字的一個美妙之處。好,抓緊時間做作業。

(學生獨立完成作業,教師在課間巡視,和學生交流,将近4分鐘)

師:好的,我們來交流一下。第一題,詩意的畫面命名。

(生1舉手)

師:好,請你來。

生1:我給這段命名的題目是“落雪風景”。

師:“落雪風景”,寫的雪寫的景,但是落字好像不太好聽,好的,謝謝,繼續思考。

(生2舉手)

師:你呢?

生2:我取的名字是“雪中山色”。

師:“雪中山色”,很聰明,我們剛才有個地方好像出現過一次,“雪中山色",而且,這段好像就是寫的雪中山色。

(師點到生3,生3回答不出。)

師:好,繼續思考,為難了,這就是概括。

生4:我寫的是“山中雪景”。

師:恩,“山中雪景”,小山雪景。

生5:我寫的是"秀山淡雪”。

師:秀美的山,淡淡的雪,“秀山淡雪”,這個組合得不太通俗,謝謝。你呢?

生6:我寫的是“秀山粉嶺”。

師:秀山粉什麼?粉嶺,比較雅,但是人家一下子聽不懂,繞過你一次。

生7:我寫的是"小雪中溫暖的濟南”。

師: "小雪中溫暖的濟南”,把濟南改成小山?可能好一點。

(放映幻燈片)

師:好的,我拟的是——注意,你們要學習一個字,“小山雪霁”,這個“霁”是雨後、雪後初晴。你可以拟它"小山雪霁”,也可以拟它”雪後斜陽”。你看,“雪後斜陽”它就概括得全面一點。好,這對同學們是一個考驗。

師:第二題,圈出貫穿全段文字的一個字,你說一個字。

生1:我覺得是“妙”。

生2:我覺得應該是"雪”。

生3:我覺得應該是“妙”。

生4:“白”。

生5:我寫的是"雪”。

生6:我寫的也是“雪”。

師:好,這個又讓我為難了,貫穿全文的是白呢,是雪呢,是妙呢,是小呢?我們來看,“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啊”,哪裡妙呢?是不是後面都寫妙啊。文中的主要内容是寫雪,但是文中每一個層次表現的都是雪之妙。這是一個難題,同時也考察我們對某一 個關鍵詞貫穿全文作用的理解,因此,這個題,如果說,給全分的話是妙字,如果說給一半分數的話是雪字,給三分之一的話是白字。妙字是最妙的,它貫穿全段,而且表達的是作者贊賞的感情啊!

師:第三題用劃分表示你讀懂了這段的層次。(生1舉手)

師:好,你來說。你的層次劃分,出來沒有?

生1:“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這單獨為一個層次,“看吧”一直到“露出點粉色”是第二個層次,“就是下小雪吧”一直到“太秀氣了”是第三個層次。

師:恩,好的,謝謝。你的劃法? (問生2)

生2:我覺得”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是一個層次,“看吧”一直到"更美的山的肌膚”是一個層次,還有“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到“出點粉色”是一個層次,然後最後一句是一個層次。

師:恩,你是四個層次,他是三個層次,還有沒有劃法,你有沒有劃法?你呢?說一下。(問生3)

生3:我的是“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吧”是第一個層次,然後到"更美的山的肌膚”是第二個層次,然後一直到最後。

師:恩,恩,好的。這裡面兩種答案,而且兩種答案裡面還有各層次裡的正誤之分。我們現在來想這樣幾個道理:第一,總體地說一個景然後分步去描寫,這就很自然的把兩個層次劃分開了。我們再來看,所謂的叙議結合,就是對事物有了一個描叙,或者在事件有了一個記叙之後最後會有一個抒情句或者是一個抒情段或者是一個議論段,在這段當中是不是表現為最後一句啊?這樣一分析層次就出來了。 (邊放映幻燈片邊講解)“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劃豎線,“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 .. .微微露出點粉色。都是表現“最妙的是下點小雪”的,然後是議論抒情,收束全段。這才是正确的答案。

師:第四題,我們選兩位同學,或者兩位同學自動站起來。第一,品析一個“頂”字;第二,品析一個“鑲"字。

(生1舉手) .

師:好,你品析一個字。

生1:我品析“頂”字。我覺得這個“頂”字用得很恰當,因為它把“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比作“日本看護婦”,日本看護婦指的是日本的護士,而護士大家都知道是一個十分聖潔的職業,所以我覺得它把山上的矮松頂着一髻兒白花,感覺它十分的聖潔,十分的美麗。寫得非常好。

師:恩!突出了它的色彩、位置,都寫清楚了,謝謝你。

(生2舉手)

師:一個“鑲”字,好,你來。

生2:“鑲"字貼切的表現了白色山尖連接藍天就如一道銀邊圍在藍天邊緣的形狀。

師:恩!形狀。

生2:這樣就顯得特點的美。

師:顯得特别的美,你能說一下嗎? 補充一下呢?(問生3)

生3:“頂”字表現了山上的一髻兒白花的形狀,這個字很貼切的展現了山的秀美。

師:而且表現了一種手法,謝謝。這兩個字用得很精妙。我們來看,“頂”字為什麼用得好?形态之美,如果用"扣”字,就不好聽了也不好看了;輕盈感,壓在頭上,扣在頭上,覆蓋在頭上,都不好聽——形态美,輕盈感。“鑲”字,表現的是線條透迤,不斷地在起伏延長,同時輪廓亮麗,雪山和藍天,由雪峰上的那條線把它區别開來。 (邊放映幻燈片邊講解)

師:好,下面的内容,我給大家講一下,做好記錄。 (邊放映幻燈片邊講解)美妙之處——這一段用了反複的手法,寫晴朗的日子裡的小雪,寫了山上,寫了山尖,寫了山坡,寫了山腰,反複地寫;化靜為動,帶水紋的花衣,就給我們這樣的感受;這個術語要知道,以虛寫實,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我們是看不見的,我們要想象,就像朱自清的《春》的結尾,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小夥子,都是虛的,以虛寫實;更重要的是,段末點題呀,在描叙景物之後有一個抒情式的點題,使整個段落在結構上、在情感上都顯得很精緻,段末點題,就是下小雪吧。所以這是它的基本的美點。

師:好這一節課,我們其實是實踐的文章的一種讀法:先整體,再部分,再精段。同學們表現很好,我就覺得在精段的品讀上我們還要加把力就更好,謝謝同學們的努力,同學們很辛苦,下課!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掌聲雷動)

附點評:

(一)戎麗霞:

1、甚感于餘老師的甯靜、淡然,我想到了一節課的時空藝術。不同于小組合作帶來的‘熱鬧”聽覺,“悠然見南山”的欣意卻依舊蕩存于這節課。給予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安靜地傾聽每位學生的發言,深刻而到位的點撥,詩意精準的小結概述,這一切都是靜默的。明确的指點要求“圈出來”、“獨立思考”、 “開始做作業”等簡潔的話語,落在學生腦海,同時也提醒了老師的教導應該有四兩撥千斤的力量。

2、教師的文本研讀能力。情到深處即為詩,從餘老師的教學設計形成獨特的闆塊特色,他對課文的把握和對學生的點撥,以及設計問題的角度來看,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教育理念起着相當大的作用。我最佩服的是他在課後對老師的點評中,講到每篇文章可值得欣賞的地方,那種淡定和自信,非幾十年功力和磨砺不可啊!深感于此,以後的文學評論功夫還得磨煉啊。

3、理性而富有詩意的點評。欽佩處三言兩語的鼓勵,扼要的概括,理性的光芒散射在整節課中。站在平等的角度看學生,民主的開放式問答,卻又在一個闆塊結束時“居高臨下”的小結,我認為恰恰是這些具有一定高度的富有詩意的精準語詞,深深地印刻在學生心中。不得不佩服此番學養和眼力。

(二)馬兆雲:

今天有幸聽了一節特級教師的語文課,我覺得大師展示是他的深厚的教學功底:清晰的教學思路、準确而簡練的語言等等。特别是他對每一位同學的發言都是在進行概括、提練的基礎上加以表揚和鼓勵,而不是簡單的“對”與“不對”或“好”與“不好”, 這種“功夫”不是模仿得來的,是經過多年“修煉”得來的。

(三)陳冬梅:

今天是我第一次聽語文特級教師的課,剛開始聽時覺得餘老師講話語速好慢、節奏好緩啊,聽了10分鐘才發現慢的優點與慢的魅力。一堂課聽下來,印象最深刻的是——傾聽。無論哪一個學生發言,餘老師都那麼認真的傾聽,發現學生發言中的亮點,然後複述,鼓勵評價。教師能夠那麼的尊重學生,欣賞學生,我想每一個發言的學生都會有成就感吧。另一個最深刻的印象是回歸文本。通過“品析一、二、三”三個環節,讓學生粗讀課文,進而精讀課文,反複品讀,一幅濟南冬天的溫晴畫展現在眼前。另外,通過回答前的細節提醒,潛移默化的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習慣與語文素養,佩服。

(四)王譽儉:

有幸聽餘映潮老師的《濟南的冬天》,深刻感受到餘老師聆聽于學生,随感于課堂的紮實功力:從學生薦讀的一篇小短文引出“收藏美麗”的感慨,再自然地引出《濟南的冬天》;從學生對字詞、比喻的品析到老師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評價與概括.... .. 詩意在課堂間漾然起伏,很好地營造出樸實渾厚的“本色語文”的氛圍。

餘老師對課文品析的立點很高,三個遞進層次,從最适合概括"濟南冬天"的特點的詞和短語,到四個比喻中“你最能欣賞的是哪個”,再到對某段文字進行“畫面命名”、找出貫穿全文的一個字,劃分結構、說說這段文字的另一個美妙之處... 一系列的活動将學生的動與老師的講緊緊聯系起來,不失傳統,不失意蘊,美得很。

(五)葉曦萌:

1.這樣高屋建瓴的課堂教學是我從來都不敢嘗試的。在幾年的教學過程中總有着各種各樣的擔憂:學生能不能掌握課堂教學内容,自己有沒有把課文講透,如果課堂隻問問題不做活動學生會喜歡嗎?總是追求了熱熱鬧鬧的課堂形式,忽略了學生對文本深層次的思考。今天餘老師的這節課讓我看到了大師的風度。

2.雖然整節課沒有了形式上熱鬧,發言的小手似乎舉的也不算多。但我相信在餘老師的帶領下學生正真的讀了課文,思考了文本。

3.這一節課的問題不多,三大闆塊。首先是讓學生選一個詞概括“濟南冬天"的特點,學生-步一步的分析,教師一步一步的引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維的力度和深度加強了。

4.第二個闆塊,下面四個比喻句中你最能夠欣賞的是哪一個。随着學生的分析,文章寫作特色逐步展現。

5.經典段落的分析給這一段命名, 餘老師還提出了 一個要求:有詩意的名字。學生絞盡了腦汁,費勁了心,思。正是有了這樣的心理過程,學生才會正真理解文章。

(六)鄒敏:

今天有幸聆聽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餘映潮老師上課,餘老師一-張口,語音輕揚、飽滿,餘蘊缭缭,話語淡定、從容,盡顯智者風範。不愧為大師!

課堂中印象最深的首先是餘老師的教學語言藝術。平和親切的口吻,滿含鼓勵與期待。“你要說嗎,來,試一下。”“我想聽你的。”“謝謝你,你幫了我一個忙。”平等的對話,雙向的交流,和諧的師生關系,成為了優秀課堂的前提。很顯然,餘老師在課堂上成功地運用着啟發式教學。哪一個詞最能概括“濟南的冬天"的特點這一問題的提出,在學生交流分析,逐一審視時,餘老師從分清主次,找出決定事物的主要因素一點引導,最終得到問題的最佳答案。又如四個比喻中你最能夠欣賞的是哪一外?還有"頂”字、“鑲”字的好處等等,餘老師就這樣在啟發學生從品讀中體味作者的一種情感。課堂的點睛之筆可能就是餘老師課後的啟示,即文章的讀法“整體--部分--精段”,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授之以漁”吧。

(七)李慶霞:

聽餘映潮老師的《濟南的冬天》,好象在聽智者聊天。他聊得太專注,聊得太吸引人了。聽課時,感觸不斷來撞擊頭腦,随手寫了一些感受,過後再來細品:

1、品析(一)“寶地”、 “溫晴”、“奇迹”、“有山有水”、 “慈善"、“理想的境界"這幾個詞和短語中,哪一個最适合于概括“濟南的冬天”的特點? ,問題一出馬上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在想,這些詞都是贊美濟南的冬天的,要談最适合,必然要進入到文本裡面去尋找依據,同時還要了解作者愛濟南的情感,這樣一來就不知不覺走進文本,整體感知了課文,真是“牽一發動全身”,太妙了。在學生選擇分析後,餘老師有一段小結:濟南是“溫晴”的“寶地”,因為溫晴所以是“奇迹”,因為溫晴所以“慈善”.....更可以看出大師設計的匠心,所謂答案、結論都是相對的,語文本來就是學習的思維方式。

2、餘老師整體把握課文的意識超強,不割裂文章,不斷章取義。如談主線“溫晴的寶地”,描

繪“山”和“水”表現的是“溫晴",繪天繪地表現的是“溫晴",寫雪景也是表現的“溫晴”,分析四個比喻還是體會的“溫晴”,大師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課堂的調控能力給人的印象太深刻了。

3、在聽課時我寫下了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闆塊設計不刻意,因為刻意必然雕琢,刻意就容易矯情。初看餘老師的課,闆塊設計真的很簡單,就是“品析(一)、品析(二)、品析(三)”,完全沒有我們的走進作者,整體感知,閱讀理解,延伸拓展....的模式,但品什麼,怎麼品,“整體--部分--精段”,由面到點,品析的思路一目了然。這樣的闆塊設計即體現了教學的思路,同時也提示了品析的思路和和方法,真是一舉兩得。

(八)羅斌:

今天聽了大師的一節課,确實很震撼,我突然發現,一節語文課,有時候可以通過激情澎湃去感染學生,有時候也可以依靠娓娓道來的魅力去震撼學生,而顯然,後者需要的是多年的積澱和深厚的功底,需要的是無窮的語言魅力。餘老師的課聽上去似乎沒什麼,品析(一) (二)(三),三個問題,似乎這幾個問題我們也曾經在教《濟南的冬天》的時候都講了,但是區别在哪裡呢?——合理的整合!我們滿足的是将問題一個個抛出去,然後解決了就滿足了,但是大師呢?我想他必然用了更多的時間花在思考這些問題本身,然後研究,尋找統一性,再進行整合整理,并且在這樣的過程中,完成對文章本身深化理解。

不妨回顧一下自己的備課呢?差距似乎就不言而喻了吧。問題不在于多少,在于精細,在于效率優先。

(九)董雲

聽餘映潮老師的《濟南的冬天》,後來又仔細的聽了他對,上3節課的評價,不難看出這位老先生做任何事情都是那麼的條理分明:

1、上《濟南的冬天》時是三大闆塊:品析(一)“寶地”、 “溫晴”、 “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這幾個詞和短語中,哪一一個最适合于概括“濟南的冬天的特點?”品析(二)四個比喻句,品析(三)第3小節,這樣在學生回答問題,讨論問題的過程中完成“整體--部分--精段”的教學。

2、評課時也是三大闆塊:教師自己研讀課文,然後評析教課老師的教學,從過程到效果,從老師到學生,從内容到形式,從優點到缺點無所不談,最後提出如果自己來上課是會怎麼處理公教學老師借鑒。我覺得這最好一點是最值得我敬佩的,因為人的欣賞水平往往高于自己的實際操作水平的,既能評又能提出自己的構思的水平應該是更上一層了吧。

3、餘老師評價和上課小結的語言很具有藝術性,肯定方式多樣,否定婉轉,所謂答案、結論都是相對的,更可以看出大師設計的匠心,語文本來就是學習的思維方式應該不必去追求一個标準,言之有理就行吧。

4、本色語文的風格,使我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上學時代:懵懂的自己在課堂上靜靜的聆聽這老師約娓娓而談,靜靜的沐浴着老師播灑的甘露,沒有壓力,沒有競争,有的隻是吸取和陶醉。

(十)崔恒霞:

1、聽語文課就是與别的課不一樣,暫且不管課的内容老師的組織或是教學設計,語文老師的郁揚頓挫的聲音象播音員一樣的能深深地感染每一位聽課的老師和學生,聽語文課真的是一種享受啊!

2、由于聽課的老師太多,隻能遠遠地坐在後面,雖然看不清老師的容顔,但是能感受的到來自于老師的聲音,每當學生回答問題時老師總是溫和地注視着學生,靜靜地傾聽學生的發言,當學生發言結束後,老師總能根據學生的發言,适當引用學生的語言語句,把自己的觀點表達的請清楚楚,我想這看似簡單的教學行為其實凝聚着老師深厚的語言功底。

3、老師按順序請學生來品析課文,對于學生的發言,老師都能耐心的地聽完,當已經有四五位對品析(一)發表了觀點之後,老師說了一句話“還有兩個同學想發表意見”,我想這體現出了老師對學生的充分尊重。

(十一)呂雪峰:

聽了特級教師的一節課,頗有感觸。整堂課始終在一種美的意境中變換心中對濟南的映像,從師生在交互中勾勒出對遙遠北方一座城市的山水陽光村莊融為一體的自然畫卷,讓外行讀懂了文字背後的東西,感受到了文學的魅力帶給人美得感受和心靈,上的慰藉。即使是在料峭的嚴冬這樣的客觀環境中也能渲染出絲絲暖意,傳遞出居住在這座城市的人們的幸福感。不止一次的路過濟南,也做過短暫的停息,可是少了感受的觸覺和笨拙的表達方式,濟南對我而言是在北方大地上一座座被現代工業文明糟蹋的城市複制版。或許,今年的濟南可能恢複了它原有的魅力,從而吸引了全運會的召開。今天,如此細膩的情景卻在脫離現實的課堂中通過一節生動的課堂再現,其實讀懂不隻是濟南,而是感受大自然的心情和生活的态度。

(十二)田鈞:

餘映潮老師的“版塊式”教學模式是他老人家的獨門絕活。聽餘老評課,心情為之一爽。餘老對周晶的《<世說新語> 二則》、王靜霞的 《思念是人生的彩虹》、賀利群的《睡美人》,首先從文本分析入手,餘老師對于文本的分析可謂是獨具慧眼,三言兩語,句句切中要點;然後評三位老師的課堂特色,大加褒獎,再分别從思維力度、品讀精度、分析深度不足入手提出了不足,最後以“版塊式”教學的模式提出了修改方案,佩服佩服!餘老師也為我們上了一堂示範課《濟南的冬天》,“版塊”結構清晰明了。課堂分為三個環節,品析一、二、三。老師有目的地将課文的重點詞句提供給學生。如品析一:“寶地”、 “溫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 “理想的境界“這幾個詞和短語中,哪一個最适合于概括"濟南的冬天”。學習“衆說紛纭”,卻是滔滔不絕,理由十足,這個生成的過程都是學生獨立思考下完成的,不得不讓我們覺的餘老師的課堂魅力。在此基礎上,餘老師給了自己的答案,學生認真地做了筆記:扣着“溫晴的天氣”這條主線,描繪着濟南的“山”和“水”表現的都是“溫”和“晴”,文中的幾幅畫面都是寫“溫晴”,給人以和諧統一的美感。

如此,教者思路明确,學者頭腦清晰,這樣的語文課自然是輕松而又高效的,我們要好好學習這種“版塊式”語文教學,将它和“合作學習”融會貫通。

(十三)劉婷:

沒有花哨的導入語,一開始就是全班齊讀課文,然後作者簡介,然後品析課文。品析課文(一)的處理,關于濟南冬天的特點,他并非像我們平時通過閱讀第一小節,讓學生找出相關的詞語,而是給出了一組具有較強概括性的詞語,讓學生從中選擇最合适的。我想這個訓練就不僅僅在于得出一-個答案了,更大的意義在于訓練學生思維,讓學生既能縱向深入,緊扣文本挖掘,又能夠讓學生進行橫向比較。最妙的在教師的評價與小結。沒有一個評價是直接抛出答案的,都充分肯定了學生思維中的亮點。小結時,層層挖掘,突顯“溫晴"才是根本。

品析(二)中,圍繞比喻修辭,給出喻體,讓學生選擇力所能及的賞析。将每一段中的語言重點予以展現、揭示。不必像我們平時,割裂文本,到相關的小節中反複讀,讀中體會。亮點是教師的小結,每一個喻體,都給予了14字的對仗句,凝練精妙。充分體現了教師的語文功底。

品析(三)中,真正體現了教師由整體到局部,點點滲透的理念。關于重點段落,薄雪覆蓋下的山,教師打出了總共五道問答探究題,讓學生一并思考。并給出學生相當的獨立思考的時間。這正反映了餘老師評課的理念:巧用合作學習,保證學生思考的時間與空間,才能使思考所得更具深度。

還值得一提的是:餘老師從不避諱讓學生記錄答案,每個環節的小結,必是投影片打出,并提醒學生作記錄。對全文各段内容的梳理,也是投影打出,學生記錄。隻因教師給出的全是精心提煉過的如詩般的語言。

(十四)楊茸茸:

今天有幸學習了餘映潮老師的一節課《濟南的冬天》。餘老師這節課就圍繞一個中心:課文品析,設計了三個問題。品析一,在"寶地”、“溫晴”、“奇迹"、"有山有水"等詞語中,找出最适合概括濟南的冬天特點的詞語。品析二:賞析課文中過的四個比喻句。賞析三:課文第四段的賞析。流程不多,但是容量很大,有這樣一些感受:

1.設計巧妙。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老課文,裡面可講的内容很多。餘老師雖然隻有三個問題,但是整節課下來,我發現,幾乎所有的知識點全都融入進去了。同時,由全文——語句——精段,闆塊很清楚,老師是站在一個高度去把握全篇課文的,而我們在上課的時候,往往将一 篇美文分解的支離破碎,喪失了美感。

2. 點評精彩。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溫晴",印象中,第二個學生就答到了這一點。當時我就以為這個問題到此為止,可以過去了。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餘老師沒有肯定學生的答案,而是繼續讨論,而真理就是越辯越明的。無論學生選擇什麼答案,餘老師都不直接表示對錯,而是加以分析,如"她的分析的思路是先從一般的着手,再從特定的分析”,“他的分析是從邏輯關系的角度逐步推理”等等。我們.上課是的評語往往就是"好”、“很好"這 些強調詞彙,這些評語沒并針對性,講多了,也就失去了激勵作用。究其原因,我想一方面是我的應變水平問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學生發言的時候,我其實沒有認真去聽,也就難以抓住其中的關鍵之處了。

3.語言魅力。餘老師的語言,幹淨利落、一針見血,沒有一點語餘。一上課,我覺得老師語速很慢,慢慢就發現,這樣一節需要學生大量思考的課上,老師較慢的語速,較長的停頓,有助于學生的思考,讓學生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了”。

(十五)鄒旭:

聽餘映潮老師的《濟南的冬天》,發現大師和我們上課真的有很多地方不一樣。

一、問題的設計匠心獨運:

以往我們總是會問:“濟南冬天的特點是什麼?”,學生隻要粗粗浏覽第一小節便可找到"溫晴"二字,後面文章便無需再讀,一個問題問下去收獲的信息量太小。

可是餘老師卻是這樣設計問題的:“寶地”、 “溫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 “理想的境界”這幾個詞和短語中,哪一個最适合于概括“濟南的冬天的特點?”,這些詞都是贊美濟南冬天的,而且彼此都有牽連,必須深入研讀課本,方能找到最佳答案。這個問題的設計讓學生通讀全文,仔細辨别,深入思考。不得不佩服大師的匠心獨運。

二、本色語文,本色老師

這節課既沒有花哨的導入,也沒有曲高和寡的拓展延伸,更沒有曲徑通幽的設計流程。僅僅通過三個闆塊的品析,按照“整體--部分--精段”,由面到點,逐步深入,逐步細化。但是整堂課都是圍繞着課文的字詞句章進行賞析,充滿了濃濃的語文味。于老師在課上還不時的提醒學生“現在應該做筆記了”,這句話我們絕對不敢在公開課上說出,可是餘老師卻時時體現了他對學生的關心和對筆記的重視。

不論何時, 都要盡可能讓思考與反省預見到突發的激情,這于審慎者可輕而易舉做到。心煩意亂之時,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識到這-點。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下決心不再使之加劇。有了這種高明的防範,就能很快終止怒氣。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當止之時:奔跑時停下來最難;狂怒時保持頭腦清醒也一樣難。過分激動,不論程度高低,都會影響理智。一旦對發怒有了這種警醒,就不會使你因怒氣而失控,也不會使你損害良好的辨别力。謹慎地駕馭情緒,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馬背,上第一個理智的人。智者最沒有耐性,因為學識減少了他們的耐心。知識淵博的人很難被取悅。俄庀泰特斯告訴我們,生活最重要的準則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認為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極大的耐心。有時最令我們痛苦的人正是我們最依賴的人,這幫助我們戰勝自我。耐心能帶來無可估量的内心平靜;而内心平靜是世間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還能忍受他自己的話,就應當獨處。

語文七年級上冊人教版濟南的春天(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餘映潮教學實錄)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