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長群:我選擇退出
最近,有一段塵封已久的視頻又在網上傳開了,朋友圈無數人轉載。
内容是一位爸爸不但要工作,還要在工作期間幫忙批改作業,不堪重負之下,他選擇退出了家長群。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你們上課不用心教,下課叫我幫忙批改作業,那我要你們幹什麼?”
“我那麼有時間收群消息,我不會自己教嗎?”
“整天不是讓我去報補習班,就是讓我幫忙改作業,改完作業還要昧着良心說老師你辛苦了。”
“說實在的,辛苦什麼?教我教,改我改,是誰辛苦啊?”
這位爸爸簡短的幾句話,引起無數家長共鳴。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批改作業逐漸成為家長們的“分内之事”,改完還要給孩子講錯題并彙報給老師,還有沒完沒了的補習班。
良性的家長群為家長和老師的溝通提供了橋梁,非良性家長群,使許多家長不堪其擾,時時戰兢。
微信提示音,成了無數家長們心中的“奪命連環音”。
2
成年男子突然崩潰
時代在發展,人們的交流也越來越多樣化,家長群成為了老師和家長溝通的不二首選。
家長群最初的建立,是為了增強學校與家長聯系,家校之間強強聯合,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
但不知道從何時起,家長群在無形之間給家長們帶來了巨大壓力,甚至能把一個純金大老爺們壓抑的崩潰大哭,殺傷力可見一斑。
起因是在家長會上,老師點名指出:
“某某家長經常不回班群消息嗎,打了多次電話都不接聽,孩子需要家庭和學校共同教育,望這位家長能夠多關心一下孩子。”
這位爸爸不停解釋說打電話不是不接,是總開會沒辦法接,說着說着,情緒一上頭,瞬間崩潰了。
他邊哭邊哽:
“我怎麼可能不關心呢。”
“天天加班到淩晨,我不可能時時刻刻,關心你們(家長群裡)的那些東西。”
“你們總是打電話給我,我不是不想接,是開會沒時間接啊。”
一個中年男人,孩子的父親,當着老師和全班孩子家長的面,痛哭流涕,壓力和委屈可想而知。
對于這位爸爸的情緒失控,許多家長紛紛表示:特别理解。
“本來上班的壓力就很大,手機上還得看看老師又發了什麼通知。晚一點回複,就會被老師點名,每天下了班還要看着孩子做作業...”
都說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
手機上彈出的每一條消息,不管是好是壞,都讓人習慣性心驚肉跳。
就像是身後有一隻大怪獸在不停在追趕,就算是心裡膽怯,也隻能拼命向前跑。
3
家長群:我變得更加多樣化了
最初進入家長群時,面對着其他和自己一樣的父母,心裡還是很有歸屬感的,就覺得自己總算是找到了組織。
慢慢地,家長群開始變味了,變成了攀比群,馬屁群,戲精廣告群…
早安打卡型
午餐誇贊型
炫富攀比型
微商廣告型
群裡偶爾會夾雜着老師發布的一些通知,所以必須耐着性子一頁一頁地翻看,不然就很有可能錯過老師發布的重要消息。
原以為孩子上了學,生活就可以輕松點,萬萬沒想到,自從進了家長群,反而加劇了心裡的焦慮和疲倦。
有家長沒批改作業被老師在群裡狂怼。
江西一所三年級學校的家長群中,老師點名批評了幾名沒給孩子批改作業的家長。
老師在微信群裡用語音播報每個學生的成績。
老師随時在家長群直播學生的動态,哪些學生上課遲到,哪些學生上課看課外書,老師都會在第一時間把消息發布在家長群裡。
孩子家長說:我知道了,侯老師。你們就把它(他)放棄吧,以後考試不及格,我就不讓他上學了。
有些家長對自己孩子徹底失望,對孩子越來越冷漠;
還有些被工作纏身的家長,不但要熬夜加班,更要照顧微信群老師們的情緒。
雙重夾擊下,使得家長和老師之間沖突不斷,這與建立家長群的初衷背道而馳。
4
家長群:我什麼時候才能變得簡單點?
著名心理學家賀嶺峰曾經提到過一件事:
有一天他接到女兒數學老師語氣不善來勢洶洶的電話,一刻不敢怠慢,請了假就直奔學校。
到了學校,老師劈頭就問:
“你們家長是不是覺得生完孩子就沒什麼事了?教育的事全部推給我們學校的老師啊?”
他有點誠惶誠恐,唯唯諾諾:“不是不是,我們家長有責任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老師則繼續追問:“孩子的作業是你簽字嗎?”“簽字的時候檢查了嗎?”“檢查了為什麼同一道題錯了四遍?”
最後白眼一翻:“怎麼做家長的啊?!”
他這個父親在老師面前被批評得體無完膚,但回家女兒問起“老師找你說什麼了?”這樣的問題時,他還是說:
“老師說你最近的考試,數學的卷面明顯比以前整潔多了,通過這件事情看出你學數學的态度比以前端正了,希望你在以後做題的時候認真審題,多驗算,這樣成績才能提高。”
他把所有的壓力都抗在了自己這裡,用他的話說:
“為什麼我不訓我女兒?因為我覺得,一個人有什麼資格讓人喊你爸爸媽媽,你總得幫人扛一點什麼吧?老師把你訓一下,你回過頭來再把她訓一下,你還是她親(爹)媽嗎?”
他覺得這些就是做父母應該承受的東西。
但是父母也是普通人,生活上太多的重擔,都壓在了他們身上。
知乎上有一個網友說:養孩子太難了,精神上,物質上,心理上各方面都得照顧好,有沒有人照顧照顧我。
事實便是如此。現在養一個孩子,遠遠沒有那麼容易,父母們要全方位規劃,還要事事周到。
這一代的父母,就像是一個陀螺,身後有鞭子在不停抽趕,使得他們一刻也不敢停止運轉。
話歸正傳,家長群是一個開放性的溝通工具,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整個家庭的修養。
對老師來說,班級裡的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家庭的整個世界;對孩子來說,父母構建了他們成長的世界,是他們的第一模仿對象;對家長來說,我們擔負着孩子成長的責任,影響着孩子的人生邊界。
教育孩子這條路注定任重而道遠,相信所有的老師和家長都有着一個共同的目标: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
教育具有雙向性,需要老師家長的相互配合。
教育好一個孩子,絕不是一個家庭的事,也不是一個學校的事,而是需要家長和老師更多的配合來完成。
家長和老師相逢本就不易,多一點體諒,都能夠以身作則,那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兒童世界其實很簡單,他們根本就不懂得成年人之間的彎彎繞繞。
最後希望,為了孩子們,家長群能夠純粹點,再純粹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