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闆戲,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的産物。在當時,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随口都能唱上幾段。時至今日,它的影響依然存在,許多經典唱段,已經深深地刻在人們的記憶中。
京劇,是自1790年微班進京後,經過200多年的探索實踐,廣泛吸取漢劇、昆曲、秦腔等其他地方劇種之長,最終形成的一個獨立劇種,成為國粹,深受人們的喜愛。
樣闆戲,是對傳統京劇的改造。從表現題材、人物形象、唱腔設計等各個方面,都有别于傳統京劇。從題材上看,傳統京劇多以表現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為主,而樣闆戲則以表現工農兵為主。在人物形象上,傳統京劇的人物形象過于程式化、模式化、臉譜化,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舞台化。而樣闆戲則打破了這種舞台化,人物形象更接近生活。
特别在人物形體動作、服裝、臉譜等各個方面,都對傳統京劇進行重大改革,更接近生活原形。尤其在唱腔的設計上,樣闆戲在繼承和保留傳統京劇的唱腔特點外,又适當加入歌曲的演唱技巧和元素,強化了它的歌唱性。因此,更宜于大衆的接受和欣賞。
樣闆戲的唱詞,都是精心設計、反複錘練而成的。它既有詩的意蘊,又有詞的韻律。詩詞創作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辭手法,在唱詞中都有廣泛的運用。因此,我們可以把京劇的唱詞概括為兼具詩詞藝術特征而又不受詩詞格律限制的一種藝術形式。
經典唱段欣賞八部樣闆戲之一的《沙家浜》,是根據滬劇《蘆蕩火種》移植改編的,劇情描述的是以新四軍某部指導員郭建光率領18位傷病員在沙家濱養傷,開展武裝鬥争的故事。劇中的女主角阿慶嫂,機智、勇敢,為了保護傷病員,與敵人巧周旋,最後取得勝利。
在樣闆戲《沙家浜》這部劇中,阿慶嫂有一個核心唱段,叫做《定能戰勝頑敵渡難關》,唱詞是這樣的:
風聲緊雨意濃天低雲暗,不由人一陣陣坐立不安。親人們糧缺藥盡消息又斷,蘆蕩内怎禁得浪激水淹。他們是革命的寶貴财産,十八個人和我們骨肉相連。聯絡員身負着千斤重擔,程書記臨行時托附再三。我豈能遇危難一籌莫展,辜負了黨對我的培養多年。昨夜裡趙鎮長與四龍去送炒面,為什麼到如今不見回還?我本當去把親人來見,怎奈是難脫身、有鷹犬,那刁德一他派了崗哨又扣船。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事到此間好為難。黨啊,有您的教導,有群衆的智慧,我定能戰勝頑敵渡難關。
這是阿慶嫂的核心唱段,它表現的是阿慶嫂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該如何關照傷病員時的焦急心情,這種焦急的心情,是以内心獨白的形式展現給聽衆的。其背景在唱詞中交待的很清楚,“親人們糧缺藥盡消息又斷”、“刁德一他派了崗哨又扣船”。唱詞中一連三個“怎麼辦”,把阿慶嫂的這種焦灼不安的情态表現的十分充分。
在困難的條件下,阿慶嫂卻充滿堅定的信念,相信有黨的教導,有群衆的智慧,就一定能夠戰勝敵人,渡過這一難關,體現了阿慶嫂的樂觀态度和堅定的必勝信念。
“風聲緊雨意濃天低雲暗”,唱段的第一句便十分精彩,它既是寫實,又具有象征意義。寫實,是對阿慶嫂當時所處的天氣情況的真實描寫,風刮的緊,雨意很濃,烏雲滾滾,天空顯得很低。這是暴雨來臨前的典型物象特征。這句詞,與唐代詩人許渾《鹹陽城東樓》一詩中的名句“山雨欲來風滿樓”,有着極其相似的意境。象征,是指當時阿慶嫂所面臨的形勢非常險惡,敵人增設了崗哨又扣下了所有船隻,令阿慶嫂脫身不得,無法與蘆葦蕩中的傷員取得聯系。這一句的象征意義更大于它的寫實意義。
而三個“怎麼辦”的連用,也展現了和陸遊《钗頭鳳》中“錯、錯、錯”、“莫、莫、莫”同樣的架構美。
“怎奈是難脫身,有鷹犬”,這句唱詞中的“鷹犬”,用的是比喻的修辭方法,就是把敵人比作是鷹和犬,表達出對敵人蔑視的英雄氣慨。比喻,是詩詞創作中最常用的修辭方法之一。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裡把愁比作水,取愁的狀态“多”和水的滔滔不斷的狀态之間的相似性作為本體和喻體,增加了詩意的形象性和可感性。比喻分為明喻、暗喻和借喻,這句唱詞中的“鷹犬”,用的是借喻手法。讓敵人以鷹和狗的形象出現,寓意為不齒于人類,使憎惡的情感更加鮮明。
與傳統人物形象的區别這裡,我們不妨把樣闆戲中的女性形象與傳統京劇中的女性形象進行一下比較。在傳統京劇《穆桂英挂帥》中,穆桂英有一唱段也很經典,唱詞是:“猛聽得金鼓響畫角聲震,喚起我破天門壯志淩雲。想當年桃花馬上威風凜凜,敵血飛濺石榴裙。……我不挂帥誰挂帥,我不領兵誰領兵!”,這段唱詞把穆桂英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很成功,但是,這一英雄形象,總給人以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
俄國文藝理論家尼古拉.加夫裡諾維奇.庫爾尼雪夫斯基說過,“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句話,高度地概括了藝術與生活的關系。藝術的真實是藝術作品應具備的重要品格,但它必須應符合生活邏輯,這樣才能得到人們的喜愛和共鳴。
《穆桂英挂帥》中的“敵血飛濺石榴裙”,詞句雖然精彩,表現了穆桂英的英雄氣概,但卻違背了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之間的邏輯關系。試想,戰場上的穆桂英,應該是身披重甲,怎麼可能會穿閨中的石榴裙呢?因此,這種藝術的真實性便打了折扣,進而,人物的藝術形象也受到損害。
阿慶嫂的人物形象,無論是内心活動還是外露的語言上,都散發出很濃的生活氣息。阿慶嫂的人物形象,更讓人感到真實可信。這一經典唱段,有力地刻畫出阿慶嫂這一機智、勇敢,為革命事業又不畏艱險的女性英雄形象。同傳統京劇中的女性英雄形象相比,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有血有肉,更為大衆所接受,藝術價值更大。
阿慶嫂的這一經典唱段,除具有詩詞的修辭特征外,在詞句的韻律上也與詩詞極為相似,長短句的交替運用,韻律感十分鮮明。韻角也遵從詩詞規則,上句不入韻,但下句都押大體同一的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具有很強的節奏感。
從本質上來說,京劇的唱詞,與詩詞是同源。從藝術欣賞的角度講,它不但有詩詞的意蘊美,韻律美,也有與詩詞同樣的建築形式美。阿慶嫂的核心唱段,堪稱樣闆戲中的經典。,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