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于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着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農老一輩人常常說的“過了臘八,長一杈把”,說的是什麼呢?
過了臘八,長一杈把
“過了臘八,長一杈把”,是古代的農民們對時間的一種描述,說的是每年過了臘八以後,白天的時間更會越來越長,與前一天相比,又長了一杈把。那麼“一杈把”是多長呢?木杈和我們使用的鐵鍬,鋤頭一樣,都是一種農業用具,常常用來撥拉稭稈和雜草,分離糧食與雜物。而一個木杈杈把的長短産不多在七八尺長。
其實這句俗語完整的說法是,“過了冬至,長一棗刺;過了臘八,長一杈把;過了年,長一椽;過了清明,長一井繩。”我們知道,冬至這一天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白天就會變得越來越長,夜晚也就越來越短。剛開始這種變化可能并不明顯,然後慢慢就越來越強烈。但是農民們不知道如何用具體的時間去形容這種變化,所以就用了日常事物,就好像老農民說的,一袋煙的功夫、一頓飯的功夫,都是一樣的形容辦法。
所以這裡的“一棗刺”,“一杈把”,“一椽”,“一井繩”,指的也是時間,是說觀察者以某個參照物為基準,在特定時刻特定地點觀察到太陽高度,在冬至、冬至後一日,臘月初八後,春節後,及清明以後的不同位置之間的距離。其實,人們常說的“日上三竿”,也是這個意思。農民群衆将這種感受到的時間變化,與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工具聯系起來,就十分生動形象。
一棗刺:棗樹有刺,極短,長度大約不到一寸。《魏風·園有桃》中就曾經以棗樹之刺喻晝之長,說明時間的長短變化在冬至之時就開始轉換了,
一椽:椽是房頂上與房梁交叉的柱子,大約有一尺二長,所以意思是過了年,白天又長了一丈二尺。
一井繩:古時候的人們用的是井水,需要用井繩綁了了水桶從井底打水。井繩的長短,取決于井的深淺。像在平原地帶,井不算深,井繩有一丈多長就夠了。但在黃土高原就不一樣了。一個辘轳兩邊各吊一個水桶,一邊上一邊下。這樣,那井繩有三四丈長。而過了清明,就成了晝長夜短,那時就應該長過井繩了。
今天就是臘八了,大家要是有興趣可以觀察一下這種變化。臘八了我們也來說說臘八都有哪些習俗吧。
臘八習俗歲終之月稱“臘”,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而臘八節,俗稱“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的祭祀儀式。
1、臘八粥。在民間臘八節這一天,一直流傳着吃“臘八粥”的風俗。臘八粥,起源于古代臘祭。臘八粥中的所有的食物彙聚了一年中各個季節的收獲,意味着向天地神靈展示一年來的收獲,并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土地肥沃。
2、臘八蒜。在北方臘八節這天還流行泡臘八蒜,将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密封的罐子中,倒入醋,封上口,放置于陰冷處保存。之後泡在醋中的蒜會慢慢變綠,如同翡翠碧玉,這冬天的時候享用爽口鮮香。
3、臘八面。在陝西的臨潼、鳳翔一帶,臘八節這一天人們還會煮面敬神,稱“臘八面”。将豆類和多種蔬菜等調成湯面,營養豐富,十分美味。
4、臘祭。起源于先秦時期,有“冬至後三戌祭百神”之說,意思是每逢冬至後第三個戌日祭祀百神,南北朝以後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祭祀八谷星神,慶賀豐收。
小編有話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臘八粥中也蘊含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願。人們将秋收的作為種類都放在一起,就是為了祈求明年的風調雨順;而在古代天子也會禦賜大臣臘八粥,意味着普天同期,國泰民安;民間将臘八用來祭神,是為了祈求家人健康平安;親朋好友之間互贈臘八粥,寓意分享幸福;大戶人家将臘八粥施舍給窮人,乞丐,是為了給子孫積福;寺廟的僧人會把每日的剩飯曬幹,等到了臘八這一天就将一年的幹剩飯煮成臘八粥,贈送給信徒,稱為“福壽粥”,寓意增福增壽。由此可見臘八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的重要性。
今天就是臘八節了,你吃臘八粥了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