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趙蘊娴
編輯 | 黃月
軍人、記者、遊記作家、小說家、曆史學家、跨性别者……不論是作為詹姆斯·莫裡斯,還是簡·莫裡斯,莫裡斯的一生可謂璀璨斑斓:早年,他經曆了二戰,遊曆世界,見證了許多曆史性的時刻;46歲時,他選擇從異性戀典範的婚姻中走出,成為一名跨性别者;她後半生依舊筆耕不辍,寫下三十餘部著作,有遊記、回憶錄,也有曆史書、小說,同時還整理出版了維吉尼亞·伍爾夫的旅行随筆;晚年,她與自己作為詹姆斯時的妻子伊麗莎白·圖科尼斯重新登記為民事伴侶關系,過着隐士般的生活,阿茲海默症是影響她們關系的唯一惡魔。當地時間11月20日上午,她們的兒子Twm宣布,94歲的莫裡斯永遠地離開了伊麗莎白——她的畢生所愛,獨自“開始了另一段偉大的旅程”。
1926年,簡·莫裡斯出生于一個威爾士家庭,據她回憶,自己的童年沐浴于慈愛之中,家人從不強求順從的品性,他們不要求莫裡斯表現得和别的孩子一樣。不過在童年時期,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莫裡斯都是一個“标準的男孩”,男孩的身體、男孩的樣貌、男孩的服裝,隻有一些熱情的客人對着他的鬈發贊歎,為什麼他沒生成女兒。他們沒有察覺的是,小莫裡斯心裡清楚,他“長錯了身子,真該是個女孩”。早在三四歲的時候,他坐在母親的鋼琴旁,聽着西貝柳斯的音樂兜頭罩下,這個念頭幽然而生,此後便再未動搖。
1943年,莫裡斯入伍,在巴勒斯坦成為一名情報官員。二戰結束後,他回到牛津大學學習英文專業,而後成為一名記者,在《衛報》《泰晤士報》等多家知名媒體任職。期間他做過不少重要的報道:1953年,由莫裡斯主筆的珠峰登頂新聞于伊麗莎白二世加冕當天見報;1960年,莫裡斯在聯合國大會上親眼目睹赫魯曉夫脫下鞋子拍打桌闆,這自然被寫進了報道;1961年,對納粹分子阿道夫·艾希曼的審判他也未曾缺席。
60年代起,莫裡斯的一系列遊記開始走紅。1960年出版的《威尼斯》獲得了英國海涅曼文學獎,被意大利作家卡洛·貝夫贊為“近年來關于‘潟湖之城’最令人滿意、最令人愉快的作品之一”。在衆人眼中,莫裡斯是一名傑出的記者、成功的作家,與自己的妻子、四個孩子過着幸福的家庭生活。但1972年,莫裡斯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他選擇聽從深種在内心的聲音——成為一個女人。當時,為了合法轉換性别,莫裡斯不得不與自己的妻子伊麗莎白離婚,前往卡薩布蘭卡進行手術。兩年後,她将自己的跨性别經曆寫作成書并出版,昭示自己從“他”到“她”的轉變。這本書于1988年首次譯介到中國,以《變性人自述》為題問世,譯者是郁達夫長子郁飛,2016年該書更名為《她他》,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再版。
其後莫裡斯的創作力似乎更為蓬勃。她的遊記在全球暢銷,中國也有不少她的書迷,目前,《的裡雅斯特》《世界》《悉尼》《西班牙》《威尼斯》《接觸》等作品均已在中國出版。她的遊記不是現代旅行者的自我沉醉,也不是學究式的“掉書袋”,而是将曆史與當下、古人與今人、自我與他者的際遇編織起來。《泰晤士報》曾評論說,莫裡斯在她的遊記中展示了體驗文化更為豐廣的方式。
“不論多麼特殊、困惑或者不知歸屬,我們所有的人都擁有按照各自意願生活的自由,能夠愛其所愛、能夠了解自己,正如上帝和天使所期望的那樣。”2001年,莫裡斯在修訂《她他》時如是說道。按自己的意願生活、愛其所愛、了解自己,是對莫裡斯94年人生實踐的最好概括。她在很小的時候就洞察到自己的真實想法,在社會嚴格的性别區分氛圍中,她能勇敢、誠實地做出選擇,放棄順性别規範帶來的體面、安逸。更難得的是,無論作為哪種性别存在,莫裡斯都一如既往地以樂觀的态度在生活中追尋愛與志趣,她與伊麗莎白的晚年生活映照出社會性别觀念進步,也在這個缺乏愛意的時代提醒、慰藉着生者,人與人之間單純、潔淨的感情真實存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