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父母來說,家庭降生的第一個孩子,總是具有特别的意義。
在封建時代,不管是平民家庭還是貴族家庭,乃至皇室,這個道理都同樣适用。
所以,康熙王朝的大皇子胤禔也以為,自己會是父親最寵愛和最呵護的皇子。
然而,康熙皇帝最寵愛的兒子卻另有其人,且世人人盡皆知。
憤憤不平的胤禔急于在康熙面前表現自己,一度做出極端行為,引來康熙的不滿,甚至為自己招來了囚禁26年的命運。
在被囚禁期間,胤禔為發洩情緒,瘋狂納妃生子,将全部精力都用在了享樂上。
陰差陽錯,他竟成為了另類的“人生赢家”。
胤禔有着怎樣的故事?世人對他的另類人生赢家的評價又該作何解釋?
康熙皇帝最愛的兒子,毫無疑問是赫舍裡皇後以性命為代價生下的二兒子,胤礽。
赫舍裡皇後是康熙皇帝的白月光,是陪着他一起從少年時代一路走來的愛人。
身為皇帝,康熙自然擁有三宮六院,但赫舍裡皇後在他心目中的意義,始終與旁人不同。
古人都講究“母憑子貴”,但到了康熙這裡,他的兒子卻是“子憑母貴”。
皇帝不缺子嗣,胤礽之所以能夠得到他最多的疼愛,完全是因為其親生母親的緣故。
在皇後去世以後,康熙皇帝就把胤礽親自教養在身邊,他的吃穿用度,都是比照着國家儲君的标準來的。
而且,在胤礽出生後不久,康熙皇帝就毫不猶豫地把他立為太子,昭告天下自己最愛的兒子有着最高貴的身份。
對此,其他兒子倒還習慣,畢竟從小到大,他們就隻能仰望太子。可他的大兒子,卻對此頗有怨言。
大兒子名叫胤禔,是烏拉那拉氏的孩子。
曾經,康熙皇帝也因為這個孩子的到來而滿懷欣喜,也曾把全部的父愛投注到這個孩子的身上。
畢竟在胤禔之前,康熙有過幾個兒子,可他們都因為各種原因而夭折,康熙皇帝為此十分痛心。
可想而知,他對胤禔這第一個成功存活和長大的孩子有多麼喜愛。
所以在胤礽出生之前,胤禔已經習慣了獨享父愛,也習慣了自己這唯一皇子的身份。
但胤礽的出現,卻打破了他搖搖欲墜的美夢。
他突然發現,即使曾經以為父親對自己足夠好,但他也從來沒資格與父親同吃同住,父親也從沒有手把手地教他射箭和寫字。
他以為的好,建立在與胤礽的對比之下,就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正是由于康熙皇帝對太子過分偏愛,其他兒子們才會對太子多有針對。
而一開始,胤禔針對自己的弟弟,并非是為了太子這個位置,而是為了父親的關注和重視。
皇子們在一起學習時,他總是以更加嚴格的标準來要求自己。而他最大的假想敵,正是胤礽。
他給自己定下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定要處處做得比胤礽出色。哪怕不能在兄弟們當中拔得頭籌,也絕不能遜色于胤礽。
文治武功當中,胤禔的軍事才能尤為出色。
在幾次親上戰場的戰争中,他都為大清王朝成功開拓邊界,也為鞏固清朝的統治秩序而立下了赫赫戰功。
在軍中,胤禔的威望更甚。
軍中将士們本身就很佩服真正有實力的人,而胤禔恰好能夠以才能服衆,所以康熙皇帝對于他的表現也非常滿意。
在此後禦駕親征準噶爾時,康熙還特意點名胤禔一同出征。
因為出色的表現,胤禔也被康熙賜封為郡王,在衆多兄弟當中屬于頭一份,僅次于太子。
可他對此,卻遠遠不滿意。
他發現,不僅父親會對他和太子區别對待,其他大臣們見到他們兄弟二人,态度也有着微妙的不同。
明明我才是大哥,為什麼卻必須要屈居人下?
帶着這樣的想法,胤禔與胤礽作對的目的也不再單純。他要的不僅是父親的關注,他更要成為父親真正的繼承人。
可長子和嫡子之間的地位本就是有區别的。
在以嫡長子繼承制為主的古代封建社會中,隻有嫡子的地位才是最高的。
長子就算在衆位兄弟中年紀最長,也隻不過是庶出而已。
胤禔心知肚明,他的生母雖然為皇帝妃嫔,但本質上來說也隻是個妾室。
隻要嫡子不倒,繼承大統的人選就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
所以,扳倒胤礽,甚至徹底殺掉胤礽,則成為了胤禔當前階段的最大目标。
而真正促使他下定最終決心的,是康熙皇帝與他之間的一次對話。
當時胤禔已經可以跟随皇帝一起上早朝。
而在有一天去往禦書房之後,康熙皇帝與他談論起早朝發生的事件,着重表揚了他在某些事件當中的獨特觀點和建議。
結束時,康熙皇帝對他說:“以後太子登基,有你這樣一位大哥從旁輔助和照顧,朕更是欣慰。”
原來,他最敬重的父親,從一開始就沒有把自己當成繼承人的第一人選。
父親對他的定位,自始至終都隻是一個輔助者。
從這次談話以後,胤禔就一直在尋找能夠将太子一擊制勝的機會。
十八阿哥的死,則正好讓他有機可乘。
康熙皇帝兒子衆多,作為一位父親,他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們能夠做到兄友弟恭。
但出生皇室,他無法強求各位皇子對彼此産生真情,隻能要求他們至少不要把手中的屠刀揮向兄弟。
可胤禔的所作所為,卻嚴重觸犯了他的底線。
因為胤礽在十八阿哥的夭折事件中表現出了漠不關心的态度,這讓對他寄予厚望的康熙皇帝十分失望。
所以,康熙皇帝打算廢太子,給二兒子一個教訓。
但是,其實在康熙皇帝的心中,胤礽仍然是他繼承人的不二人選。
廢太子也隻是為了給他一個警告,并不是真正要放棄他。
九子奪嫡當中最突出的老四和老八,都看清了康熙皇帝的意圖,因此還虛情假意地為太子求情,請求康熙皇帝收回成命。
可胤禔卻被廢太子的喜悅沖昏了頭腦,一時之間忘記了冷靜思考。
他來到康熙皇帝的面前,對着父親說道:
“此事非同小可,絕不可姑息。若您實在不忍心動手,兒子可為您分憂,手刃太子。”
聽到胤禔的話,康熙皇帝十分震驚。他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的大兒子竟然對二兒子暗藏殺心。
他本就對太子有所偏愛,再加上兄弟自相殘殺之事觸及到了他的底線,所以康熙當即勃然大怒,狠狠斥責了不知天高地厚的胤禔。
而真正把胤禔打入深淵的,是随之而來的一起巫蠱事件。
三阿哥舉報,胤禔在自己的宮殿當中私藏巫蠱之物,迷惑太子的心智,這才導緻太子在弟弟的夭折事件中表現出了反常的狀态。
也就是說,一切事件的罪魁禍首都是胤禔。
康熙皇帝本就想為将來重新确立太子找到借口,而這件事情正好給了他一個台階。
他順勢而為,将胤禔徹底囚禁了起來。
胤禔也沒有想到,父親甚至連一個解釋的機會都不給自己,就直接下達了囚禁一生的命令。
他坐在自己的府邸中,看着宮中那些奴才一個個魚貫而入,把所有的财産全部都搬走充公,再把府邸全部圍了起來。
他辛苦謀劃了半生,為的就是徹底把胤礽從太子的位置上拉下來,自己取而代之。
他既想要父親的重視,又想成為這天下的下一個主人,所以他隻能拼命表現自己,讓康熙皇帝看到自己的優秀。
可随着發生的事情越來越多,他終于清醒的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不管其他皇子再優秀,康熙皇帝心中最重要的兒子始終還是隻有胤礽。
即使他犯了錯,康熙皇帝也願意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
既然如此,一切的努力和拼搏都無濟于事,那之前的辛苦籌謀還有什麼意義呢?
可現在,後悔已經無濟于事。他被抄了家,被限制了人身自由,或許永遠也無法再見到母親,再踏出府門一步。
從天潢貴胄淪為方寸天地之中的犯人,胤禔内心的落差感實在是太過明顯。
囚禁生活剛開始時,他颠倒黑白,整日與酒為伴,渾渾噩噩地度過了很長的時間。
吃穿用度大打折扣,也讓他對生活環境極為不适應。
這是緻命的打擊,這讓一個曾經優秀的人才對生活徹底喪失了希望。
身份地位,雲泥之别,他這一生,悲劇已定。
在過了一段時間的窮困潦倒的生活之後,康熙皇帝放心不下他,又恢複了他的吃穿用度。
他又能和以前一樣,享受皇子的生活待遇,隻是,他再也沒有辦法參與到政治事務當中了。
大好年華,如今隻能用來被虛度。他也已經徹底想開,不再糾結于過去那些争名逐利之事。
于是,他徹底開始了頹廢的生活。
用我們現代人的話來說,被囚禁在府宅當中的胤禔宛如一條鹹魚,徹底失去了翻身的機會。
他縱情聲色,不再以自律的标準要求自己,醒了吃,吃了玩,玩了睡,這就是他每天的生活狀态。
可有時候,抑郁不得志的心情始終還是無法徹底發洩。
為了解悶,他開始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生孩子這件事情上。
在被監禁的26年歲月裡,他瘋狂納妃,一共娶了10多位妃子進門。
而且,他也給了這些妃子們充分的自由。
誰要是不想再繼續陪他過漫無邊際的囚禁生活,他也可以大大方方的放任對方離開。
反正,他從不會在任何一個女人的身上寄托真情。
有人離開,自然也會有人進來,他并不在意。
要論為皇室開枝散葉這件事,胤禔所做的貢獻也許是最多的。
一個被囚禁的皇子,總共生下了20多個孩子,他的生活環境也因為人數的增多而越來越熱鬧。
他也漸漸發現,原來放下那些無謂的争奪之後,生活的本質其實可以如此輕松,又如此愉悅。
但當時的他不知道的是,他也因為被囚禁這件事而逃過了一劫。
過去,他和八阿哥胤禩的關系非常好。所以,他也沒少幫着八阿哥給四阿哥使絆子。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在老四和老八之間,最後的勝利者是老四胤禛。
大清王朝改朝換代,雍正皇帝登基,天下易主。
而曾經的八爺黨,自然也受到了新皇帝的清算。
老八和老九被改名為阿其那與賽思黑,在滿語當中,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是豬狗不如。
過去與他們交好的一衆皇子與大臣,有人被貶谪,有人被罷官,有人甚至性命不保。
胤禔由于在鬥争最激烈的時候被囚禁了,所以沒有直接參與到這場奪嫡之争的白熱化階段當中。
因此,雍正皇帝并沒有與他計較,甚至還解除了他的囚禁,把自由的生活還給了他。
這樣的胤禔,怎麼不能算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人生赢家呢?
至少比起其他死在奪嫡之争中的兄弟來說,他已經非常幸運了。
權力就像一把雙刃劍,它可以讓人洗心革面,振奮精神,也可以徹底蒙蔽人的雙眼,改變人的心智。
當追逐權力時,胤禔做出了無比愚蠢的舉動,也葬送了自己的自由。
可當放下一切時,他卻能夠安然享受當下的生活,活成另類的人生赢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